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
7764500000026

第26章 家庭常见疾病(25)

(2)病情继续发展,由于骨骼缺钙可造成颅骨软化,骨板变薄,用手指按压头顶或枕部中央,能使其稍微凹陷,犹如按压乒乓球一样。5~9个月以上的病儿的颅骨外形变成近似方形,头颅外观显得又方又大,常被称为“方颅”。病儿长到2岁时前囟门也未能闭合,出牙也晚,有的在10个月以上还未出牙,有的出牙顺序颠倒,牙面有横纹,易患龋齿。病儿双侧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呈钝圆形隆起,用手触摸时会感到像一串珠子,有的可以用眼看到。有的病儿胸骨凸起好似鸡胸,或脊柱后突或侧弯。下肢可出现畸形,形成“O”形腿或“x”形腿。病儿的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行走都比正常孩子晚。

2.区别要点:

(1)佝偻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根据病儿的年龄、喂养史、生活环境及上述表现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

(2)在诊断佝偻病时,还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①临床上有两种比较少见的佝偻病类型,即先天性佝偻病也称为胎儿型佝偻病和晚期佝偻病。前者是母亲在妊娠期间营养不良,严重韵缺乏维生素D,母亲本身已发生重度骨软化病,以致影响了胎儿的发育,故孩子出生后就有佝偻病的表现。后者在5~12岁开始发病,特点是骨骼生长缓慢,四肢弯曲显着,腰椎明显前凸,骨盆狭窄,膝及背部常感酸痛无力,若病情继续发展,可形成侏儒样畸形,而且成熟延迟。

②呆小病。特点是耍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出牙晚,囟门闭合也晚,体型矮小,智力低下,皮肤干燥,舌大唇厚,声音粗,体温低于正常。

③脑积水。特点是囟门及头颅增大,而且骨缝裂开,眼球呈“落阳状”,囟门饱满等。

3.家庭治疗:

用药物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用药过量与不足而影响疗效和招致药物不良反应。

(1)西药:

①没有发生骨骼改变的病儿,可口服浓缩鱼肝油或单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维生素D,每日5000~10000单位,口服,连用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日1~3克。

②发生骨骼改变的病儿,可用单纯维生素D制剂,每日15000~40000单位,口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日1~3克。注意,每日应用大剂量维生素D时,不可再同时用鱼肝油,以免孩子发生维生素A中毒。

③应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时,病儿如无骨骼变化,则用维生紊D2,每次40万单位,或用维生素D3,每次30万单位,一次肌注即可;如病儿已出现骨骼发育异常,则用维生素D3,每次60万单位肌注,每1~2周注射1次,连用2~3次,总量120万~150万单位。肌注2~~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口服。在注射维生素D时,要同时口服钙剂。

(2)验方。在治疗佝偻病时,在上述正规治疗的基础上还可酌情选用以下验方。

①鸡蛋壳数个,焙干研成细粉,每次服6克,日服2次,米汤送服。

②乌贼骨、龟版各10克,茜草根6克。每日1剂,水煎,加红糖适量,分2次服。

4.家庭护理:

(1)饮食。应给病儿选择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蛋黄、猪肝、海贝、排骨汤等。

(2)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病儿多接受日光照射。冬季寒冷时,在不使病儿受凉的情况下,中午应抱出室外晒日光;对于大点的孩子,可多作室外活动。

(3)病儿的衣服要宽松、干净,由于病儿出汗多,应勤洗澡勤换洗衣服,以保持皮肤清洁。

(4)家长应注意不宜让病儿过早、过多的站立,一般可于9~10个月左右扶起站立,到12~15个月时学会独立行走。否则下肢承受不了身体的重量,容易导致下肢畸形。在搬动病儿时,动作要轻巧,不要压肋骨,换尿布时不可用力牵拉病儿的腿以防损伤骨骼。

(5)注意观察病情:

①由于佝偻病患儿身体抵抗力弱,夏、秋季节易患腹泻及消化道疾病,冬、春季节易患呼吸道疾病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所以家长平日要仔细观察,发现病儿出现以上疾病的征兆,要尽快找医生诊治。为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应按规定到当地防疫部门进行预防接种。

②注意早期发现维生素D中毒。当孩子接受维生素D制剂,如鱼肝鱼、维丁胶性钙、维生素D2、维生素D2,(胆维丁)等药物治疗时,如果出现食欲减退、烦躁、哭闹、精神不振、发低热,有的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逐渐出现烦渴、尿频、夜尿多,年龄大的儿童可述头痛等,这很可能是发生了维生素D中毒。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给病儿停药,并及时去医院诊治,否则会招致严重损害。急性维生素D中毒的小儿,有的可出现肾功能衰竭、酸中毒。长期慢性中毒可使骨骼、肾、血管、皮肤出现相应的钙化,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严重的还可导致死亡。

5.预防方法:

(1)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要注意保健,包括合理的饮食,多晒日光,在冬季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口服预防量的维生素D。

(2)孩子应多晒日光。家长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防止受凉的前提下让孩子进行室外活动,多接受日光照射。在温暖的季节,生后1~2个月即可抱到室外晒太阳,接受日光照射时间可随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延长。夏季晒太阳时,应选择在树荫下,防止日光直射硒坏皮肤。

(3)合理喂养。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含的钙、磷比例适当,容易吸收。牛奶中虽然钙、磷含量较多,但比例不适当,不利于吸收。要及时添加蛋黄、蔬菜、水果、肉末等辅食,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人工喂养的孩子更要注意及时添加辅食。

(4)在冬季或多烟尘、云雾的地区,因日光照射时间短,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D制剂和鱼肝油进行预防。小儿出生后2~3周开始给予维生素D,每日400单位,对早产、多胎及体弱儿,生后1周即可用药,剂量可增加到每日2000~3000单位,以后逐渐减至每日枷单位。北方地区寒冷,每年10月至第2年4月可考虑给予维生素D制剂,一般为每日400单位。对不能坚持每日服药者,可采用间断较大剂量给药,每月1次,每次口服骨化醇糖丸2万~5万单位。

(5)对于食物中含钙量不足或早产、体弱的孩子,可每日给钙0.5~1克。

肥胖症

肥胖是指皮下脂肪积聚过多,通常以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孩子平均体重20%者称为肥胖症。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两类。单纯性肥胖症主要是因为饮食过量,活动量小,营养过剩所致。病理性肥胖症常因脑部疾患、内分泌紊乱引起。临床上以单纯性肥胖为多见。近年来小儿肥胖症呈增多趋势,其中部分肥胖的孩子可延续发展为成人肥胖症。而且在他们当中以后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者甚多,说明小儿肥胖症是一种潜在的有害因素,对此家长应引起重视。

1.疾病特点:

(1)单纯性肥胖症的特点:

①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皮下脂肪呈全身性均匀分布,以腹壁、肩部为显着。

②孩子食欲极佳,食量大大超过普通孩子,喜欢吃肉、甜食、零食及油炸食品,不喜欢吃清淡食品。

③智力发育及性发育正常。

④孩子爱睡觉,常因肥胖动作不灵活而懒于活动。

(2)病理性肥胖的特点:

①因其身体脂肪分布特殊,所以体型奇特,有的呈向心性肥胖,即以躯干肥胖为主,而四肢不胖;有的以面、颈部肥胖为显着,伴有黏液水肿。

②此类病儿有的生长发育迟缓,有的生殖器早熟。

2.区别要点:

(1)根据病儿饮食量大,身体肥胖但脂肪分布均匀,智力及性发育正常等,可对单纯性肥胖作出诊断。

(2)在诊断单纯性肥胖时,应注意与下列病理性肥胖相区别:

①脑性肥胖(肥胖性生殖无能症)。是由脑部疾病引起的肥胖。表现为颈、刻下、乳部、髋部及大腿上部肥胖,四肢远端尖细,常伴有生殖腺发育迟缓及颅内病变的症状。

②皮质醇增多症(柯兴氏综合征)。本病是由肾上腺皮质增生或长肿瘤引起的。表现为向心性肥胖,即面部肥胖如满月形,常被称为“满月脸”,后颈及肩背部脂肪堆积,称为“水牛背”。病儿面部红润、多毛,腹部两侧和大腿内侧有紫纹,常伴有血压增高和生殖器早熟现象。

3.家庭治疗:

(1)对肥胖症的病儿,应去医院进行全面体检,查明导致肥胖的原因,如属病理性肥胖,应及时进行病因治疗;如属单纯性肥胖,可采取以下疗法:

①饮食疗法。在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应逐步控制进食量,并注意选食含脂肪和糖少的食物。主食可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副食应选择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如海带、木耳、黄花、香菇和各种青菜,并适当辅以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如豆腐、牛肉、蛋类、鱼等。以保证大便通畅,减少能量吸收,进而降低体重。

②运动疗法。要解除肥胖孩子的思想顾虑,改变孩子的孤独、怕羞的心理,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最好是选择孩子喜欢的体育项目,如游泳、各种球类、武术、跑步等,以加大体内的热能消耗,减轻体重。

(2)中医中药:

①黄芪、党参、防己、白术各10克,山楂、何首乌、茵陈、水牛角、仙灵脾各15克,泽泻30克,大黄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边用20日。

②茉莉花、玫瑰花、荷叶、草决明、枳壳各5克,泽兰、泽泻各6克,桑椹、补骨脂、何首乌各9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单纯肥胖症。若便秘,加生大黄2克;若乏力,加党参、生黄芪9克,连服30克。

(3)验方:

①绿豆、海带各20克,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熟后食用,每日1剂。经常食用有减肥的效果。

②受粉前的玉米须适量,洗净、阴干存放。平日可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③生薏米、赤小豆各50克,山楂肉10克,大枣5克,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每晚1次,可长期食用。

(4)耳针减肥:

①选穴。双耳饥点、口、肺、脾、内分泌、肾、直肠下段。

②方法。用王不留行籽按压在以上各穴2~3分钟后,再用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5次为1疗程,休息1个月后,再做第2疗程治疗。

4.预防方法:

(1)适当控制进食量,选择含粗纤维丰富的食品。在不影响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孩子应少吃含脂肪和糖丰富的食物,适当多吃各种青菜,适量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腐、鱼、蛋类等。

(2)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作体育运动。根据孩子的爱好,可选择跑步、体操、游泳、球类等,以消耗体内热能。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是由于摄入营养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或消耗过甚,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造成消瘦状态。本病与喂养不当、生活环境不良及某些疾病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患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迁延不愈的肠炎、肺结核以及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更易引起本病。长期营养不良可使发育停滞,身体多系统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其他疾病。

1.疾病特点:

(1)病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变薄,身体消瘦。

(2)皮下脂肪大量减少时则表现为皮肤干燥、苍白、松弛和失去弹性。

(3)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多低下。病儿表现无力,以致原来能站立或行走的婴幼儿变的不能站立和行走,哭声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肢体消瘦,甚至变成皮包骨样。

(4)病儿智力发育落后,体温一般偏低,病初往往多哭、烦躁,随着病情发展变为呆钝,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

(5)食欲低下或消失,进食后可发生呕吐、腹泻,易并发感染。重度营养不良者还可引起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明显损害。

2.区别要点:

(1)注意区别消瘦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

①有的孩子体型、体质很像父母,食量小,身材瘦小。也有的孩子生长发育快,活动量大,热量消耗多,身材较瘦,这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因为尽管孩子瘦,但食欲好,活泼愉快,无疾病表现。

②病理性消瘦往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某些疾病的症状。如伴有发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应考虑是否患结核病;如伴有发热、贫血、进行性消瘦,应考是否患有恶性肿瘤。

③从年龄因素分析,婴幼儿消瘦多因喂养不当,营养摄入不足,而年长儿童消瘦则多因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

(2)注意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相区别。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常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多在急性腹泻和呼吸道感染之后发病。特点是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体重不增及排便量增多。大便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有恶臭。每日大便5~6次,重者可导致贫血、水肿、脱水及酸中毒。

3.家庭治疗:

(1)对于患营养不良的病儿,首先要仔细寻找病因,如属于喂养不当,应及时改变喂养方法;如因肠炎、腹泻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造成,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提高病儿的身体抵抗力。

(2)确定孩子患的是营养不良时,要分清病情,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者应住院治疗。

(3)饮食疗法,适用于轻度和中、重度营养不良。

①合理调剂饮食。家长可根据病儿的饮食习惯进行调剂,注意应由少量到多量,由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使病儿的消化能力慢慢适应,逐渐达到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标准。如果病儿体重能稳步增长,就不必过快增加食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②轻度营养不良的饮食疗法。若乳汁不足,可用牛乳、豆浆代替。开始可用2/3容量的牛乳(去脂肪层)加1/3容量的水或米汤,再加5%~10%蔗糖。以后可根据病儿的消化情况逐渐加量。在边远农村无条件搞到鲜奶和奶粉的情况下,可用1/3炒黄豆粉加2/3小米粉,再加适量白糖后蒸熟,调成糊浆喂食,自少量开始,如消化功能尚好,可添加菜汁、果汁、蛋黄、蔬菜等辅食,并供给足量的水。

③中、重度营养不良的饮食疗法。对中、重度营养不良的病儿,因某种原因一时未能住院者,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并逐渐增加喂奶次数,延长每次喂奶时间。如病儿很虚弱,不能吮奶,可将母乳挤出用滴管喂养,喂哺时一定要有耐心。母乳不足时,可用新鲜牛奶、酸奶、全脂奶等代替。添加蔗糖从3%逐渐增到8%~10%;对较大的小儿可用1%~2%面粉、大米粉代替一部分蔗糖。

(4)对症治疗。如果病儿伴有消化不良时,可选用妈咪爱。本品是一种新型复方乳酸菌营养剂,主要成分有乳酸菌、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乳酸钙等,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症。每袋妈眯爱粉1克,3岁以下小儿每日2~3袋,3岁以上小儿每日3~4袋。用时可拌入各种果汁或牛奶中,口服。

4.家庭护理:

(1)预防感染。由于病儿身体抵抗力低下,容易继发感染,而感染又可加重营养不良,最终可导致病儿死亡。对此家长应注意不能让病儿与患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的病人接触,以防止患感染性疾病。

(2)皮肤的护理。营养不良的病儿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薄,皮肤皱褶处不易展平,对于外伤或细菌侵入抵抗力很差,所以在受压部位容易出现褥疮或皮肤感染。一旦发生皮肤感染,很容易发生败血症。因此,要注意经常保持病儿的皮肤清洁、干燥,可在皮肤皱褶处涂50%酒精,必要时可在骨突部位垫上棉垫。要给病儿勤换尿布和衣服,勤洗澡、勤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