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笔下有千年
7789400000028

第28章 附录

浅议实行制片人制采编制带来的活力

近年来,作为县级台的灵武市广播电视台积极顺应电视新闻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新的体制和激励机制,在自办节目创新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实现了新突破。特别是能够正确定位新闻、栏目责任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并实行新闻、栏目的责任编辑向制片人角色的转变,促进了以制片人制采编制队伍的成熟与成长。

电视新闻、栏目节目的制作、播出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制片人工作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说,制片人既是电视新闻、栏目采编播出的统筹者,又是电视新闻、栏目传播的“把关人”。

早在几年前,灵武市广播电视台就开办了《灵州视点》《创业与就业》《周四视屏》等自办栏目和《灵武新闻》,这些栏目或新闻节目无一例外地实行了由责任编辑向制片人制的转变。

电视人都知道,新闻节目或栏目并不是各种稿件无目的的随意组合,更不是个别人劳动的产物。一篇报道从采访、拍摄、剪辑、播音、制作直至播出是采编播团队合作的结果,但制片人的思想却始终贯穿于每个环节之中。

制片人不仅要负责后期的新闻、栏目编辑编排和播出,而且还要担负前期的组织报道工作。包括制定报道计划、确立报道角度、画面编辑、文字编辑和录制播出等。制片人的另一个核心作用在于专题类、评论类新闻节目从确定节目选题、选择报道角度到实施采访和后期编辑,都离不开制片人的创造性工作,也就是报道构思。制片人往往根据报道计划,从大量新闻线索中遴选报道素材,并通过策划,确立报道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占有大量新闻素材,经过理性的分析思考,提炼出报道主题,并通过报道突出所表现的思想观点和新闻事实。

当然,这种决策是在台或部室领导统一部署、计划中进行的。比如,我们本地近期的中心任务是创建卫生城市,台部已经作出了要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宣传报道。那么制片人就要根据这一部署,以消息、栏目、评论、访谈等各种形式作出安排和决策并尽快实施。同时要对相关内容的采访作出统筹,以免重复或疏漏。其次,制片人要对各种稿件进行正确的汇总和组合,把新闻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趋势显示出来,使观众通过节目的编排感受到新闻的分量和意义。同时,制片人又是电视新闻、栏目传播的“把关人”。制片人的工作贯穿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始终,一条新闻从采编到播出,制片人都要对稿件中政治、思想、理论、事实、价值等作出评价和取舍。在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新闻媒介的把关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可能“有闻必录”,他得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第二部分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不论是新闻还是栏目,不论是文字还是画面,不论是版块设计还是大小片头制作,都得经过这道关口。如果说记者主要是决定人们可能看到什么,那么编辑则决定人们能够看到什么,而作为新闻、栏目的制片人更要具备两者之间的优势和能力。

制片人的把关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他不仅要考虑稿件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两大标准,更要顾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片人作为把关人,如果稿件选择不当而播出,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造成难以弥补的社会影响。因此说这就要求我们的制片人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水平和编辑业务及语言文字的素养。

这几年,灵武市广播电视台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支持和鼓励新闻、栏目采编人员积极参加全区乃至全国各类广播电视新闻奖的参评,获奖率在全区各县市台占有一定份额。与此同时,我们在实行新闻、栏目的责任编辑向制片人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加强制片人队伍的建设,为促进和稳定以制片人制采编制队伍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这几年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要想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制片人队伍,提高以制片人制采编队伍的素质,确立制片人的中心主导作用,就必须做到领导重视。过去我们也看到,编辑的地位及作用根本得不到确认,有些县市级的电视台常常把一些干不了记者或播音工作的人退下来当编辑,导致编辑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很难稳定。而我们也看到,在电视新闻事业发达的一些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他们担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都是有相当经验的资深记者,这些编辑的地位及收入大大高于一般记者,这的确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栏目的制片人角色既无权力和名利,又担责任,辛苦受累,如果台领导只是在口头上强调制片人的重要而实际上不愿或不敢下放权力,其结果只能是制片人的指挥调度失灵,久而久之,则制片人自然也就失去信心,这一角色自然也会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设立以制片人制为中心的采编制,赋予制片人独立的决策调配权,明确采编制团队在新闻、栏目的采编播过程中必须服从制片人调配。确保制片人的“名”“利”,使制片人成为记者、编辑、制作努力向往的角色。

实践也证明,灵武市广播电视台在实行新闻、栏目的责任编辑向制片人角色的转变后,采编制队伍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励机制运行良好,自办节目丰富鲜活,受到观众和社会广泛好评。

电视主持人参与栏目创作与互动带来的效应

一个好的电视栏目不仅要有主题鲜活的内容,编排精美的画面,更主要的是离不开栏目主持人灵活的主持风格与节目内容完美的结合。因此说,栏目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和对整档节目的二度创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县级电视台,我们通过五年多的探索实践,对现有收视率较高的自办电视栏目《周四视屏》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播出效果。

《周四视屏》是灵武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宣传农业为主的电视栏目。这个栏目设置了“绿色经纬”和“生活空间”两大板块。由此,它的定位是以“服务三农解析市场动态,感受时尚关注百姓生活”为主旨。如何使一个农业节目有好的收视率,让观众喜爱,我们实行了采、编、播合一这样一个创新模式,在“活”字上做文章,即采、编、播共同参与来经营和打造这个栏目,这不仅提高了编采人员自身素质,也使节目质量有了新的突破。

现在,我们以播出过的一期栏目为例与大家来探讨,会从中体会到一些可取之处。

在栏目导视中,我们要求主持人给观众透露这样一个信息——

主持人:“绿色经纬”板块,我们要带观众到灵武二月的桃花园里去转一转,先看《灵武二月桃花开》,再看《“南瓜妹妹”嫁给了“甜瓜哥哥”》,还有《给土地“打针吃药”》这些乡村发现一定会让观众朋友们大饱眼福。“生活空间”板块,我们要带您去看一位小人物创作的新鲜玩意儿。之后再去看一个烈士陵园,想必在看过之后您可能有话要说……(通过主持人言简意赅的节目导视,首先吸引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接着出《绿色经纬》板块小片头)。

稿件一:《灵州二月桃花红》

主持人口播:阳春二月,塞上灵州乍暖还寒。我们栏目组记者在我市农民丁秀梅、刘国元家的设施温棚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口播结束出画面,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音乐与解说词混播):您瞅瞅,这一朵朵、一片片红粉交映、如云如霞盛开的桃花,处处绽放着春意,与笑逐颜开的果农们构成了一幅“人面桃花笑春风”的美景。

解说词中,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了近年来灵武市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设施特色水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情况,列举了回族妇女丁秀梅和农民刘国元家的6分多地,每年仅温棚桃在五月份上市就可以收入1万元的典型事例。并鼓励农民适度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发展以桃、李、杏“小三品”为代表的设施特色水果,会有好的收成。

稿件二:《“南瓜妹妹”嫁给“甜瓜哥哥”》

主持人在田间地头出外景画面同期声:这两年啊,种瓜菜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就拿种瓜来说吧,农民朋友都知道,这种瓜比种菜赚钱,可是瓜地不能重茬让农民大伤脑筋。我市有位叫段杨林的农民,发明了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甜瓜怕重茬的问题,而且让他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到底是啥技术,我带您看看您就明白了。

解说词中,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了农民段杨林从南瓜嫁接黄瓜中得到的启发,试着用南瓜嫁接甜瓜,采用了这项嫁接技术后,不但可以使土地重复使用,而且也节省了年年换地和建大棚的投资成本。南瓜做砧木与甜瓜嫁接,可以抵抗枯萎病、蔓枯萎、根线虫等病虫害,嫁接苗耐低温,根系和茎叶比不嫁接的甜瓜生育快,可早熟,单株产量高,平均亩收入可达到7000元左右。

编后语:看来啊,您要想比别人多赚钱,除了辛劳之外,您还是要讲究科技含量。下面给您介绍的还是一位农民的高招——如果有人问您,您生病了怎么办?您肯定会说打针吃药呗!那我要问您这土地病了怎么办?有位叫杨胜利的农民他就有办法。哎,您别说,这位土大夫他可神了,他种的瓜菜,年年都有好收成。

稿件三:《农民杨胜利给土地“打针吃药”》

画面解说词中介绍了我市温棚蔬菜种植专业户杨胜利为解决温棚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的问题,他摸索出了给土地打针吃药的办法——在秋季将土壤表面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将麦纹和石膏粉洒在地皮上用锹深翻,再用专用消毒液,每30厘米见方注射一针,之后盖上塑料薄膜。熏棚10天左右,然后掀开薄膜排除多余气体,这样土地病就治好了。消毒后的大棚土壤无虫害、草害,土地也可以重茬种植,瓜菜产量大幅增长。

编后语:您瞧怎么样,行行出状元吧,这高招啊到处都有,就看您是否用心了,学着点呗!

出“生活空间”板块小片头:

稿件一:《化腐朽为神奇》

主持人口播: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下面我给您介绍的这位叫李康灵的小伙子来说,他不但有双慧眼,而且还有双巧手。

画面解说词介绍了李康灵20多年来用自制的极为简单的十几种雕刻工具,在小到花生核、瓜子皮,大到树根、一段枯木上雕刻出了上百件精巧中显现自然、古朴中流露时尚的作品。而就是这些作品被国内知名雕刻人士评价为:“在自然造化的物体上,赋予了艺术的美及生命的蓬勃,这是李康灵的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作品大多赠亲朋、送好友。李康灵说,雕刻让他自得其乐,乐在其中。他说:只要别人喜欢就成。

编后语:“只要别人喜欢就成。”嗯,这话说得好,能为别人着想,让人敬佩,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么想,下面这位不但不这么想,而且这家伙胆够大、招够损、心也够黑的,眼瞅着一条16.4克的金项链经他手里这么一鼓捣,立刻少了5.1克,这500多块钱一眨眼儿就没了。

稿件二:《见利忘义耍伎俩偷金不成反赔偿》

解说词中,主持人介绍了消费者王某在一家私人黄金首饰加工点修复一条金项链,大睁着两眼看着店主在漂洗、焊接,待修复好的项链从一个不知是什么液体的瓶子里取出时,王某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项链变细、变轻了。论理中,店主忙不迭地再次为他加工。心中有鬼能做出什么好活,好好的一条项链竟被店主熔成一个金疙瘩。瞧,这事肯定没完!这不,消协的工作人员已经来了。

主持人编后语:好了,不说这家伙了,叫人来气,下面咱们一起去看一个烈士陵园,看过之后,您可能有话要说。

稿件三:《烈士陵园满目苍凉》

主持人外景画面同期声:各位观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满目苍凉的断壁残垣就是灵武烈士陵园,这个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烈士陵园曾经的庄严和肃穆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黄沙漫漫、废墟堆积、万物凋零,您可知道这巍巍群山埋忠骨,英烈长眠荒坟中。

解说词:人们印象中的烈士陵园应该是整齐的墓碑,有青青松柏环绕。高耸的纪念碑,记录着碑文。然而,我们栏目组记者在灵武烈士陵园却看到了这番景象,断裂的土围墙,横七竖八躺倒的墓碑、倒塌的纪念碑,还有被沙土掩埋的无名或有名的先烈坟茔,目光所及一片苍凉!

在灵武出生的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都应该有过这样的记忆,每逢清明时节,学校总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这十多年来,由于烈士陵园年久失修,建筑物都已经坍塌,这里已成为无人看护的荒坟。

陵园内有40多座坟,其中有生前是中国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的王亚凡烈士的陵墓,还有中共地下党员夏令阁夫妇之墓,还有为宁夏解放事业献身的几位灵武籍烈士……

如今,烈士陵园旁现代化的大古铁路穿越其中,一列列拉煤的火车汽笛轰鸣呼啸而过;几家个体机砖厂机声隆隆,几只落寞的小鸟从坟冢上鸣叫着飞过。

节目在背景音乐《送战友》歌曲中结束。这档电视栏目曾于2005年报送宁夏政府奖参评,得到评委一致好评,获本年度电视栏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