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康熙
7792100000001

第1章 引子人中龙凤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1662年-1722年在位。他死后庙号为圣祖(即清圣祖),生时年号为康熙。人们习惯以年号代之,称他为康熙、康熙帝、康熙大帝。

康熙生活的十七、十八世纪,世界上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本主义的曙光划破了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人类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夜与昼、血与火、退与进、死与生的悲喜剧。一时间,哲人如星,英俊如云,怪杰枭雄,交相辉映。

时势造英雄,也造就英雄的对手。在一向平庸的各国封建君主中,此时突然涌现出一批伟岸之君,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1661年-1685年在位)、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61年-1715年在位)、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一世(1682年-1725年在位)等,他们无一不显示出时代赋予的伟人性格,无一不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业绩。他们一方面以百倍的疯狂和无情的手段,镇压革命派、维护专制王权;一方面不得不打开窗口,吸纳资本主义的清新空气,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经济、贸易政策,发展工场工业,进行海外扩张,为其国家进入近代文明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康熙,是与此同时,在中国上空闪耀的一颗同样夺目的帝王巨星。康熙的文韬武略,远胜于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君主。他雄踞九五、横扫六合,平藩伐准、恩威并施,有效地奠定了中华帝国的辽阔疆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高度统一。他励精图治、宽民裕国,发展生产、弘扬文化,使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巅峰--康乾盛世。

康熙的所作所为,又仿佛远离于与他同时代的那些著名君主。他和他的帝国,在世界激烈变革的风雷烈火之中,似乎依旧保持冰清玉洁,至多有冷眼向洋看世界,却绝无热风吹雨洒江天。

外表的繁华,内里的悲凉;绝对的前进,相对的落后。同一时代,时代的差距;同属伟人,伟人的迥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沧桑变化,人们愈益为之感到困惑。

然而,这是从史载康熙事迹中产生的思考和困惑。这种思考和困惑太过沉重,乃至于忽略了康熙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你能从这种思考和困惑中认识到,康熙--原来的康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不,康熙在那里往往只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千篇一律记载出巡、册封、祭祀、征战、任免等等的帝王本纪的传主。

那么,影视中的康熙是什么样的人呢?

《康熙王朝》里陈道明扮演的康熙,《康熙微服私访记》里张国立扮演的康熙,《鹿鼎记》里温兆伦扮演的康熙,《雍正王朝》里焦晃扮演的康熙……那些康熙太接近编剧和演员的本色。那些编剧和演员或者不知道历史、历史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震撼人心的戏剧性,而去挖空心思编造所谓的戏剧性;或者不知道,历史、历史人物的重要关节点,不能打文学艺术的旗号进行虚构,就像不能虚构关公战秦琼一样,否则只能制造认识上的混乱。他们以影视形象介绍给我们的康熙,不是太虚狂,便是太平民;不是太高深,便是太世俗……均似缺少内在的、只有康熙才会有的那种气质和魂魄。

那不是我心目中的康熙,不是原来的康熙。康熙,是人中龙凤,我们就从龙凤说起。

传说古老中国的东方有一座汤谷,汤谷之中有一株参天的扶桑古树,树上栖息着十个太阳。每至黎明,其中之一便在汤谷中沐浴,将水与天染成金红,然后从扶桑顶端喷薄而出,开始将光明洒向人间的一日行程。圆圆的太阳如何飞升?人们认定,是日之精--一只神异的三脚神鸦驮负她,于是便有了对凤鸟的图腾崇拜;又说黄河流域中段有一个不分四时昼夜的燧明国,国中有一棵屈盘万顷的火树名燧木,一日一只似枭的神鸟飞来啄树,迸出了灿然的火星,燧明国首领见了心中一动,取其枝钻出了火,他们为自己取到神奇的火而自豪,于是号为燧人或炎帝。他们崇拜火,进而崇拜在天之火--太阳。他们崇拜给他们带来火的神鸟,进而将神鸟幻化成日之精魂--三脚神鸦,作为了他们的图腾神,这就是原始的凤。

据传说,古老中国的西方有一座昆仑山,昆仑山上有一对兄妹--女娲与伏羲。有说女娲造人,又说女娲与伏羲于天地开辟之际结为夫妻,成为人类的共同始祖。而伏羲家乡远在南方雷泽,伏羲之母华胥,在雷泽无意间踏上了雷神的巨大足印,有感而孕,生下了他。远古的雷泽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有无数蛇鳄、湾鳄、扬子鳄栖居其中。鳄遇雨则鸣,鸣则用尾鼓其腹,发出"蓬蓬"的声音。伏羲氏族以渔猎畜牧为生,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和猪,鳄的头部像牛,有"产牛"之称,与雷雨有关,于是被加上牛角,成为牛首鳞身、伏羲氏族崇拜的图腾神--雷神,这就是原始的龙。女娲人首蛇身,伏羲苍龙之相,他们都是以龙为图腾的先人。

女娲、伏羲、燧人,太古时期的三皇,他们的背后,是璀璨夺目的中国古老文明。女娲、伏羲生活的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正是考古发掘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区。燧人氏生活的黄河中游,正是考古发掘的仰韶文化区。

事实上,龙凤图腾在最初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相互融合。华胥在雷泽感雷神之迹而生育的,除了伏羲,还有太昊。太昊姓风,也就是凤。太昊时母系下传,姓母姓,可知其母华胥氏族为凤图腾系统。伏羲、太昊的母系是凤图腾,父系是龙图腾,于是雷公幻化为龙身、鸟喙、人面;太昊凤姓,却以龙为各官,为东方青帝,东王公。伏羲龙虎图腾的一支向北向西迁徙,不但带去了伏羲女娲的传说,而且形成了西王母部族。西王母"人面虎身"、"豹尾虎齿而善啸",以龙虎为坐骑,一个在长江下游,一个在陕甘青地区;一边是东王公,一边是西王母,对应的是伏羲和女娲。也许,仅血缘的连线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伟大的民族,于是,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战争,黄帝与炎帝三次大战于阪原之野。黄帝祖居于黄土高原,以天鼋(转音为轩辕)为图腾,属于龙图腾的系统,黄帝族是融合了诸多氏族的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传说黄帝住在古老的昆仑山。山上立有开明兽,九首、虎身人面,这是九个龙虎图腾氏族的结合。开明兽西面有凤凰、鸾鸟,头顶蛇,脚踩蛇,胸前挂蛇,这是龙凤图腾氏族的结合;开明兽南面北面有各种各样的鸟,包括六头的树鸟,还有蛟、蝮、蛇、豹等,这又是凤图腾氏族的结合与龙图腾氏族的结合。

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后裔的一个支派蚩尤不服,又与黄帝在涿鹿大战三年。蚩尤是蛇的象形,黄帝战胜蚩尤后,其天鼋图腾升格为龙。这只龙是吸收了蚩尤蛇图腾之后,龟蛇合体、蛇绕龟身的玄武龙。

龙图腾后来又有诸多变化,最终演变成牛头、象鼻、鹿角、马鬃、蛇躯、鳞身、鳄棘、鱼尾、鹰爪、龟足,能呼风唤雨、行云播雾,水中游、云中飞、陆上行,变幻无穷的神物。

凤图腾也有诸多衍变,在经历了玄鸟、朱雀阶段后,凤成了"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集丹凤(朱雀与锦鸡类同太阳复合而演变的)、青鸾(似凤而白缨,火离为孔雀)、白凤、鲲鹏(鹳、鹤、鹭鸶、天鹅与鱼类复合而演变的)等百鸟华彩于一身,现则天下大安宁的神鸟、祥瑞之鸟。

无数种图腾复合的龙,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主图腾神;无数种图腾复合的凤,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辅图腾神。随着年代的推移,龙与凤不断融合、积淀,不断出现龙凤合一的趋势。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特别是清,将凤尾移到龙尾上,使龙爪似翼非翼、似爪非爪;将龙爪移到凤身上,使之似兽足非兽足,似鸟爪非鸟爪。

龙与凤,最终超越了图腾,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白山黑水,是东夷凤族的故土之一。满族传说,他们的始祖布库里雍顺,是仙女吞食神鹊衔来的红果后孕育而生的,说明他们也是凤族的一支。数千年来中原龙凤几度碰撞、几度融合、几度腾飞,到明末,已是龙钟老态。而从东北入关君临天下的,却是刚刚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满族--一只新的、迎风展翅的雏凤。

龙凤文化新的碰撞,一方恢弘凝重,但耽于末世,趋于腐败;一方生机勃发,却尚未脱尽野蛮。

龙凤文化新的碰撞,新的融合,新的腾飞。然而,尽管是新的碰撞、新的融合、新的腾飞,却无法突破旧的格局、旧的轨道、旧的归宿。在十七世纪世界变革的大潮面前,中国龙凤文化的这种新与旧,终归于旧。这是龙与凤的悲剧和劫难,这是人中龙凤的悲剧和劫难。这是不可逃脱的悲剧和劫难,不可逃脱,是说命运。命运并非冥冥中神之所主,命运是历史、客观、规律使然。人与命运抗争,体现了只有人才具有的伟大。伟大的人难逃命运之神的左右,说明即使是伟人,在命运面前也同样渺小。

伟大而渺小的人,为人的伟大而渺小所震撼、困惑、激奋。历史,就在人的震撼、困惑、激奋中,被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