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7792400000020

第20章 发展性心理问题(4)

②不要把大学生活仅仅局限于学习。学习仅仅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的人才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校园生活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舞台,人人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切不可把眼光停留在死板、单调的生活氛围中,而应该重新确立目标,塑造一个新的自己。

③学生还要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新的学校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管理体制和校园氛围,其基调是文明向上的。要改变自己旧有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把自己融进新的校园生活当中去。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他们面临的环境变化更为巨大,他们更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尽量符合新环境的要求。

就如同初来乍到时的孤独感一样,新生中出现的“找不到自己”的现象也只是暂时的。随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应对,努力地改变自己,他们对大学生活会日渐熟悉和了解,会逐渐适应并融入新环境,深深地爱上大学的校园氛围和生活方式。在经历了阵痛之后,新生活就真正拉开了帷幕。

2.2学习中的调适

2.2.1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怎么办进入大学,每个人都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自己的专业。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由于选择专业时了解的信息不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进入专业学习后才发现这并非是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二是由于我们国家现行高教体制,有些学生是按高考分数被调整到某一专业的,这样他们本来就可能对该专业缺乏兴趣。

心理学对“兴趣”的解释是,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类主体对事物客体的积极的选择性态度。因此,专业兴趣的缺乏势必影响到学习的效能。如果在大学的四五年里,一直处于缺乏专业兴趣而又无力改变的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好在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兴趣可以培养、发展并逐步深化——通过创造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的主观努力,专业兴趣就能够得以培养和激发。

①明确学习目的。专业兴趣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如果一个人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使是对专业的学习缺乏直接兴趣,他也可能因为间接兴趣,加之不懈努力,使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比如医学志愿的报考只是因为家里人的希望,但当你深刻领会到“救死扶伤”的崇高与伟大时,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和“助人”的成就感也许会使你喜欢上做一名临床医师。

另外,确立学习目标要合理有“度”。太高太远,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因不易达到而受挫放弃,太低却又不能激起奋斗的欲望。只有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才有望学而有成。

②了解学科的发展史和前沿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对某一专业或学科感兴趣,首先基于对该专业或学科的了解。一般来讲,人的兴趣发展,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据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把握本专业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功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燃起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③在实践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只有在现实中不断体会学习的成果,才会强化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④培养良好的兴趣品质,巩固专业兴趣。兴趣品质包括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集中性、稳定性、创效能性。我们应首先把学习兴趣同社会理想和品质修养相联系,追求高尚的兴趣。在培养广泛兴趣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做到既博且专。中心兴趣一旦形成,就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刻苦学习才能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从而取得一定成就。

当然,如果你是大一新生,而又实在无法改变自己,那剩下的一条路就是重新参加高考了。这时候你千万不要犹豫,要相信自己这次能考上,下次就会考得更好。要当机立断,犹犹豫豫之间,时间不等人。

2.2.2如何提高记忆力中国古代有不少记忆超群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晋书·符融传》称符融“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一次路遇“道碑”,念过之后,竟能“背而确之,一字不失”。更有甚者,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张松竟能将曹操所写的十三篇兵书,浏览一遍之后,便从头至尾背出来,令杨修佩服之至,拍案称奇:“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这些故事的真伪我们已无处求证了,但渴望有个良好的记忆力,却是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的每一位求知者的心声。那么如何才能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呢?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手段。

①调整好自己的心身状态。在学习时,首先要有自己一定能记住的信心。这样,积极的念头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发挥自己的记忆潜能。其次,要调动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同时通过注意对记忆的有意识调控,就一定会有好的记忆效果。再次,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过分紧张或低沉的情绪会抑制人的记忆活动。只有在愉快、有兴趣而较平静的情绪背景下,带有对当前记忆适度紧迫感,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最后,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充分的睡眠对识记时的注意和保持的巩固有积极作用,只有保持充沛的脑力,才能保持良好的记忆。

②掌握一些记忆的基本技巧。可以将记忆材料歌诀化,如“历史朝代歌”。也可以将记忆材料形象化,如记忆英语单词avarice(贪婪),在脑海中出现“一个人贪婪地望着一碗米饭”的形象。可以将记忆材料谐音化,如记忆马克思的生卒年代1818—1883,就可以记作“一爬一爬,一爬爬山”。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记忆材料系统化、概括化、规律化。总之,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悉心发现适合于自己、适合于材料的记忆方法。

③战胜遗忘。要想战胜遗忘,首先要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初步识记材料。可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识记,使人在相互联系中对各部分材料的理解与记忆变得较为容易。在具体识记时,又可采用尝试回忆法,交替进行记忆和尝试回忆,使人能及时了解识记的对错,以提高每次识记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尽可能当场巩固识记材料。可采用过度学习法,若以初步识记(即刚能背出)所需花费的识记次数为100%计算,那么在达到初步识记后应再花上50%的识记次数来巩固记忆内容。心理学实验表明,过度学习50%的识记是经济而有效的,不足50%效果明显不佳,而超过50%则不经济。最后要尽可能日后不断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初时复习在衔接上应当安排紧些,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松些。

2.2.3与“考试”共舞社会的就业观念早已发生了变化。经久不变的“铁饭碗”已难以寻找,为了立身社会、适应社会,终身学习已是现代人生活的必备能力。既然学习是我们的终生课题,那么考试将伴随我们一生也就在情在理了。这个时代,从我们懂事起,考试就如影随形地伴着我们。考重点、考高中、考大学、考研、考“寄托”、应聘、升职称考试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产物,社会要发展,就一定要竞争。而竞争的本质是优胜劣汰的选择,于是各种各样的考试便应运而生。从社会的发展上看,考试永远也不会被取消。

因此,盼望着考试被取消,或者逃避考试,这都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必须在心理上有这样一种准备,考试无处不在,考试无时不在,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方式去直面考试。我们应该学一些调适自己心理的技巧。无论是对考前、考中还是考后,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就好比楼房是一层一层盖起来的,我们不能只要最高的那层。

经过大大小小无数次考试,我们多多少少都可能在考前有这样的体验:担心考砸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担心成绩不佳影响前途,担心应试准备不足,或者茶不思饭不想,头脑发木,睡不好觉,烦躁、沮丧、无奈所有这些都是考前焦虑的表现。

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仅仅为此担心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它。下面就是一些自我调节的建议。

①分析内心的焦虑,用语言表达出来。要通过理性的分析知道是什么想法困扰着自己,将朦胧的意识表达出来,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②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坚信自己能考好,为自己打气,相信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只是暂时的。

③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方法很多,如转移注意力、练习气功、参加体育活动等。你还可以参照前面章节所讲的放松法去练习。

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消除焦虑,恢复平常心态,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却不能逃避,我们还需要:

①倒出鞋里的沙子。要知道远行途中“使人疲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那粒沙子”。要学会找出这粒“沙子”,是学习的资料丢失,还是学习用具不足,抑或是头皮发痒却无暇清洗?那么,尽快解决它,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

②坚持就是胜利。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学习计划,完成复习任务,每一天每一夜,我们都会体会到成就感,有了这种成就感,自信心就会增强。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是那样可怕而遥不可及的大考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轻松搞定!

2.2.4注意用脑卫生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心理学家将人脑比作“沉睡的巨人”。但是人类对大脑的利用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研究表明,人脑的利用率充其量也只达到了25%。就像人的肌肉越用越发达一样,人的脑子也会越用越聪明。勤于用脑的人,由于信息的反复刺激,脑功能不断得到开发,其认知能力也会高于常人。但这不等于说,大脑可以不加限制地使用,因为大脑的活动方式是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交互进行的。大脑处于兴奋(工作)状态时就需要耗费脑细胞内的营养,而抑制(休息)时又可以从血液中获得能量补偿。如果持续地用脑,脑细胞就会持续兴奋,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给养,从而发生疲劳,乃至诱发疾病。因此科学合理用脑、注意用脑卫生是必要的。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学习也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以下是保证用脑卫生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合理休息。连续学习一定时间后要适当地休息。聊聊天,散散步,听听音乐,以转移注意,使大脑得以“换口气”。当然作息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形式——睡眠。高质量的睡眠可恢复脑力,并于醒后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

②锻炼身体。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另外,人的身体状况与人的注意力能否集中有关。人在疲劳、生病的情况下,注意力就不易集中。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时候,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对我们的学习过程很重要。

③营养大脑。人脑的重量虽然仅占体重的2%左右,但它活动时的耗氧量却占到全身耗氧量的20%。因此,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大量营养物质须源源不断得到供应。所以,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不空腹上学;饭后休息片刻再投入学习;学习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

④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在快乐的情绪下学习,人能充分发挥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的潜能,提高效率。而在抑郁的心境下学习,则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影响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⑤把握和利用学习的最佳时间。据研究,一般人的大脑在一天中有四个学习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早晨起床后。这时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脑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这时候学习知识,记忆东西效果良好。第二个高峰期是上午八至十一点。这时的精力上升到最佳状态,大脑接受信息的能力较强,记忆效率高。这就是几乎所有学校都把主要课程放在上午的原因。第三个高峰期是下午。经过中午的休息,大脑基本上解除了疲劳,神经细胞也较活跃。第四个高峰期是晚上。这时环境安静,精力集中,有利于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又因为学习后就上床睡觉,不存在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学习的知识的干扰现象。当然,并非每个人每天都同时具有这四个学习的高峰期。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2.3日常生活中的调适

2.3.1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习惯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受益终身。生活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能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影响生活习惯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习惯的认知和态度,二是环境刺激因素。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完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和环境监督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生活要有节制。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总是通过一定的安排而有序进行的。大学生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做生活的主人。有节制地学习、生活,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劳逸结合,松紧有致。不要平时贪睡旷课,考前却熬夜加班,或者一到周末以轻松为由,熬夜上网,第二天却呼呼大睡一整天。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专注于学业,并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

②适度运动。根据自身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以及季节变化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时间,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③合理饮食。饮食习惯是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饮食要求三餐定时定量,吃好早饭;不挑食不偏食,荤素搭配,粗细协调,不暴饮暴食;少吃多盐食品与甜食;细嚼慢咽;多吃水果与蔬菜,保证营养均衡、充分。

④不吸烟少喝酒。吸烟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没有吸烟的学生应坚定自己的选择,为了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坚持不吸烟。已有吸烟习惯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吸烟的害处,有计划有步骤地戒烟。戒烟需要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倡导无烟宿舍、无烟教室,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当然,平时还应做到不喝酒,特殊场合饮酒也要做到有节制,避免过量饮酒而失态失言。

⑤讲究卫生习惯。卫生习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大学生尽管文化层次高,但仍有一些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的现代人理应经常洗澡换衣,理发漱口,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果皮纸屑等。

2.3.2网络,进退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