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7792400000043

第43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1)

所谓健康性心理问题,是指我们即使心理非常正常的人,也有可能遇到一些事件,从而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怖、抑郁等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人出现了健康性心理问题。

1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当然,这里的“行为”一词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可观察的动作或活动,包含了人类功能的几乎所有方面。其所以采用“可观察的”这种字眼,是为了使心理或行为的研究成为客观的科学研究。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

人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以区分。比如坚信自己的行为、情感受到“最先进电子仪器控制”,断言“思想被窃听”的人不能被认为心理仍然正常。因此,在心理正常和异常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界限,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是不能绝对确定的。换言之,这种界限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并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他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变态的程度如何。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目前,判断心理障碍的轻重,一般仍按下述标准对其进行判定。

首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现实检验能力,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障碍。判断心理障碍轻重的第二条标准,就是他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障碍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障碍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第三条标准,就是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六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精神障碍在重症的范畴,可以出现精神分裂;六至十八个月期间受损,属于重症心理障碍,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障碍、癔症;两至三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三至五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怖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把三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障碍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为人格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厌食/暴食症、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等。

1.1人格障碍

1.1.1基本问题

1.1.1.1有关概念“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格”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个人身上会比较稳定,决定了人们在各种情境下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我们将每个人的这种独特性称为人格。

人格通过价值观、情感、态度、习惯、行为方式等来体现。但是如果人格的各种表现走向了极端,失去了平衡,人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就会偏离正常,造成自己的痛苦或伤害了他人,我们将其称之为人格障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但是总有一种人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错:学习不好是因为父母;迟到是因为堵车;工作不好是因为环境;升职失败是因为小人作梗。在他们的世界里别人永远都是卑鄙龌龊,从来不体谅自己,自己永远是最委屈、最可怜、最受排挤的那个。碰到这种人,你可能会说“他真是个性有问题”,“那是个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他是能躲则躲,能逃则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人格障碍。有人格障碍的人很难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做出正确评价,缺乏恰当的行为反应方式,因此,一般都无法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1.1.1.2人格障碍的成因一般情况下,人格障碍的起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1.1.2.1遗传因素人生下来决不是白纸一张,有一些东西先天就已经注定,我们一般称之为遗传。我们有时候会说,“那家伙脾气可坏了,简直跟他爸爸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意识到的遗传的作用。目前,有关双生子、人格障碍家庭家谱的调查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人格障碍方面的一致性更高,而血缘关系越近,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越高,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就比较高。因此,人格障碍中的有些因素,可能先天就已经决定了一部分。

1.1.1.2.2生理因素有关人格障碍患者的生理研究表明,人格障碍者在脑电波上与常人存在差异,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脑电图模式与常人不同,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将其脑电波唤醒,这就解释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为什么要做出很多有悖法律和道德的事情,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大脑的刺激。常人遇到一些内疚、尴尬的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人格障碍者的皮肤电反应、心跳和呼吸等的反应都比正常人低,相对应的,也就没有正常人一般的焦虑、内疚心理,那么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就少,无法达到正常的社会适应水平。

1.1.1.2.3社会因素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每一个人都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社会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事物。比如,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带有先天的气质,但是这种气质如果后天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人格结构上的某些方面过分或畸形发展或发展严重不足。人格障碍的异常行为和心理反应模式大多数是在个体儿童期学会的。对儿童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莫过于家庭,家庭生活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儿童的人格,一种途径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比如父母离婚、感情破裂,父母过度溺爱或过度冷漠,教育方式不正确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儿童会主动学习模仿父母错误的行为反应模式,比如美国热播连续剧《神探阿蒙》中,阿蒙和他的哥哥都成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有一个强迫型人格的妈妈。除了家庭之外,不恰当的学校教育,混乱的社区环境,或者一些生活突发事件的影响,也会造成人格的显著变异。

人格障碍的个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性,在社会上也能够生存下去,所以缺乏明显的判断标准。一般情况下,在判断人格障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意识性:人格障碍患者一般都具有清醒的意识,具有正常的智力,能够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可能缺乏自知力,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且不能在人际挫折中吸取教训。

持续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应该是从青少年期就有所征兆,并持续到成人阶段,并不是短时间内的行为暂时改变。比如,一个人失恋,可能难免会出现忧郁甚至自残的行为,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伤口会慢慢愈合,当时异常的行为表现也会趋于正常,那么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应对方式,而不是人格障碍。对于未成年人,一般不使用人格障碍的诊断。

广泛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会在各种情境中皆有体现,具有广泛性,不是由于疾病或者突发的严重事件所引起的行为局部改变。比如,和某一个人发生了矛盾,采取了破口大骂甚至打架的方式,但是不代表和所有的人都这样,所有的情境都这样。

严重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会严重影响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造成患者无法良好地适应社会,无法正常地开展工作和生活。比如,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洁癖行为来说,去一趟卫生间,便池脏了得好好洗洗,洗完了手脏了,得彻底洗洗手,等手洗完了,洗手池又脏了,洗手池洗完了,地又脏了,最后两个小时也没能走出来,还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吗?

世界卫生组织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里将人格障碍分成下列类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癔症型(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其他人格障碍、未特定人格障碍。

1.1.2人格障碍的类型

1.1.2.1偏执型人格障碍通俗地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就像在眼睛前架起了一副瞄准他人的显微镜,事无巨细地关注别人的错误和缺点,猜疑别人的心思,嫉恨别人的成就,但是却忽视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行为表现上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自己评价过高,而将过错全部推诿到他人身上,会不顾一切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权利”或利益,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利益持续不断地与人争辩甚至打官司或上访,对客观证据视而不见。

在人际关系上则会表现为忽视他人意见,为所欲为,无法和他人友好相处。比如,如果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出现人际困境,常人的反应一般是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有问题,但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考虑到的肯定是别人如何嫉妒、故意为难、打击自己,而缺乏反思能力。

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采用认知治疗的方式,改变其思维方式中不合理的方面,比如,别人反对我并不代表别人都带有恶意,可能确实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足,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我转的,所以不可能事事都顺着我的意思。我也需要改变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以让别人接受,对于别人的批评,哭泣打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以此来纠正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另外,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其人格因素,在人际关系上基本已经恶化,所以,还需要在日常的行为中实现改变,需要主动积极地进行交友活动,在实际行动中来体现自己认知态度的改变。

【案例1】来访者:我觉得我一直都没有碰到过顺心的事情。咨询师:能详细说说吗?

来访者:我大学的时候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本来有资格留校的,可是我们学校的那些行政人员都是些小人,在读书的时候就处处为难我,我觉得不值得在那种环境中留下去,就自己找工作。后来找了一家公司,工作了一年时间吧,觉得公司的人越来越难相处,成天面对那些人简直成了煎熬。正好有一个机会,有一个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我就竞聘上了,现在有一年时间了,可是我发现事业单位也没我想象的那么轻松,由于最近在搞评审,工作压力特别大,要求我们的表现尽量尽善尽美。可是你知道,北京的交通那么堵,现在我又有了孩子,哪可能表现得那么好,才迟到了几次,迟到一次,领导就一点不顾面子地批评我一次,这么点事,不至于吧。

咨询师:那在这几个环境当中,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呢?来访者:我在专业方面一直都是挺优秀的。读大学时我各个方面的成绩都很好,但是可能就是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好,能力也比较强,我忽略了和大家搞好关系,因此大家看我的眼光不是那么友好。后来,去了公司,我的工作能力挺不错,为公司攻克了好几个技术难题,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能是因为嫉妒吧,慢慢地感觉大家的眼神又不一样了,有时候觉得做人真累。

咨询师:除了不断地换工作外,你还采取了哪些方式应对同事、同学们的态度呢?来访者:吵架,和领导也吵过,他们一个个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难道我应该忍着吗?

【案例2】来访者:我总是觉得自己非常难过。咨询师:为哪些事情难过呢?来访者: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得不到回报。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你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别人没有给你期望的反应?来访者:是啊,我去年在班级里担任班长,我为同学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同学好像都不理解。最后,我这个班长也被大家给改选下来,重新换了一个。咨询师:那你都做了什么事情?来访者:以前宿舍有人缺钱花,我就慷慨地把自己的生活费匀了一部分给他,可是到了第二个星期我缺钱花的时候,他们就没一个人借钱给我。还有,班级有时候上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睡觉、看小说、打游戏,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我看不下去,有时候就会维持一下课堂纪律,可是,同学们对我负责任的行为都冷言冷语。

咨询师:你缺钱的时候主动开口寻求同学的帮助了吗?来访者:这个倒没有,可是既然我都主动借给他了,他听到我说没钱,不是应该主动回报我吗?

咨询师:在这种情况下觉得难受挺正常的。可是我听到的都是你受到的委屈,那能说说同学对你的评价吗?

来访者:同学评价我太自私了。嗯,我承认有些情况下我是有点自私,可是我的自私都是他们逼的,是他们对我不好,所以我才自私。

咨询师:他们评价你自私主要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到的结论?来访者:嗯,我记得上次班里有个同学得了绝症,要捐款,我觉得要是我多捐了的话,我出问题的时候他一定不会为我多捐的,所以,我最后捐了一块钱,这样我心里比较平衡,就算他不还我我也不会太难受。

咨询师:类似的事情还有吗?

来访者:上次班上一个女生上课的时候接电话,我一生气,就发生了冲突,我上前去把她的头发抓着往桌子上撞了一下,可是那是她老说话,我怎么说她都没用,才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