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7792400000061

第61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19)

总的来说,她们是为了逃避痛苦的感觉(现在或者过去)。一些感觉源于童年期,比如缺乏关爱、羞耻感、恐惧感或者无能感。其他的感觉来自于希望被同伴接受的压力。最具破坏性的感觉是与自尊相关的,比如我没有价值,我的生活没有意义,我不会获得成功和幸福等。

1.6.3.3.4生物学因素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异常,如闭经、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促性腺激素减少和骨丢失等。这与下丘脑功能障碍和神经内分泌紊乱有关,就像前面介绍的,下丘脑不仅是神经内分泌中枢,也是控食中枢。在患有“间脑症候群”的婴幼儿或下丘脑肿瘤的青年人身上,都可观察到类似进食障碍患者的自我身体形象改变和进食习惯改变的表现。临床研究还发现进食障碍与5-羟色胺功能异常和嗅觉功能损伤有关。

除了最初发病的原因,长期来看,她们还面对着自责、保密、生理副作用,和许多想要逃避的因素。最常被提到的是:厌倦感,媒体和文化的影响,家庭变动,精神麻木,减肥的压力,爆发的焦虑感,身体和性压力的释放。

不论是什么原因,厌食/贪食在不同水平上起到了作用。它替代了所有其他的动作、想法和情感。思想里除了食物以及如何吞下它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情绪得到了控制。甚至,当呕吐是我们所允许的与自己身体最亲密的接触时,它也是令人愉快的。在一轮暴食/清除食物结束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又能重新获得控制感,不再对吃了这么多东西感到自责,病人觉得排干净了,放松了,而且感觉很好。

与物质滥用等行为相比,进食障碍的危害性往往被低估。因为食物在人们看来是“安全”的,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而且进食障碍患者多数会掩盖自己的病态行为,表现得像正常人一样,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人所察觉。

厌食/贪食行为在短期内缓解了患者的压力,但长期如此,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来说,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进食障碍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疾病,患者需要周围人的理解与同情。不要认为进食障碍患者是自我中心的、虚荣的或者被宠坏了的,而无视其感情,忽视真正的问题。记住,进食障碍不仅仅与食物相关。

1.6.4治疗方法如果个体符合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对身体严重不满意,就要及早进行治疗。患者及家人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而不要认为这只是嘴馋或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治疗的目标首先是改善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恢复体重,治疗各种并发症,然后通过心理疗法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建立对自己身体和食物的正确认识,面对存在的深层问题,最终能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并长期保持。

1.6.4.1营养疗法营养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加体重,院内或院外治疗都可以。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饮食营养史、运动情况、应对方式以及相关病理生理因素进行评估,然后制定相应方案,以达到纠正营养不良或脱水状况、体重恢复和保持正常的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进食饮水环境,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注意水分摄入,制订饮食摄入计划、进食和补充液体的时间表;教会病人摄取足够营养和饮水的技巧;在饮食允许范围内提供病人喜欢的饮食;陪伴病人进餐、劝食、喂食,拒食严重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1.6.4.2药物治疗进食障碍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人的抑郁、焦虑等情感症状。应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如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或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呕吐明显者,可考虑应用胃复康等止吐剂。对营养不良和脱水等躯体障碍,必须高度注意,及时纠正营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并注意预防或处理感染等合并症。

1.6.4.3心理治疗

1.6.4.3.1一般心理治疗通过解释、疏泄、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了解与进食障碍相关的知识,并予以心理支持。

1.6.4.3.2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有明显进食障碍想法的病人,可做认知矫正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而进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歪曲认知。

咨询师在评估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之后,首先,向病人阐明认知的基本因素,如:帮助病人理清自己的不合理的思维和情绪与病态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其次,引入行为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打破病人进食的恶性循环;②为病人提供正常进食原则,如,与别人一起进食;③要求病人坚持记录自己进食的情况和当时的心情。当病人的节食开始减轻、贪食的次数和量有所减少后,咨询师可以对病人进行认知重构。这一阶段主要使用提问、角色扮演等技术识别、挑战和改变病人的自动思维或自动映象(如,自己的体形)。儿童期和青春期开始逐渐形成的认知假设具有稳固性、防御性,对进食障碍病人而言,主要围绕着“控制”、“完美主义”、“自我放纵”等观念,它比自动思维更为根深蒂固,需要长程心理治疗。

贪食症的波动性很大,甚至在治疗期间出现复发。一般来说,应激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告诉病人妥善处理应激情况,同时继续使用CBT技术。治疗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随访。

目前为止,CBT是治疗贪食症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时,认知与行为技术的联合很重要。一般来说,个体治疗的疗效要稍优于集体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CBT明显优于后者。CBT对于十八周岁以上的女性治疗效果更好,因为成年的病人主要致病因素是不合理的认知。十八周岁以下的病人主要是害怕成长或存在家庭冲突,对她们使用家庭治疗兼顾发展因素更合适。

1.6.4.3.3自助技术

自助技术是将CBT技术与进食障碍一般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手册,轻度贪食症患者根据手册进行自我治疗。在单纯的自助方法中,病人可以直接使用手册;在指导性自助中,需要专业咨询师的支持和指导。

在戒除贪食和呕吐行为上,CBT要优于自助技术。但是,随访后发现差异消失。因此,使用自助技术的病人在治疗结束后,情况会有持续的改善。

在降低贪食的频率和体重控制行为上,自助技术与CBT同样有效;在降低引吐行为上,CBT要优于自助技术。

自助技术比个体CBT花费少,更易推广;为不愿意去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病人提供了治疗途径。

1.6.4.3.4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方法是通过教导的方法使病人的进食模式和对体象的关注正常化。它适合对轻度病人使用。该方法的基本假设是:进食障碍病人常常对引起和维持症状的因素存在误解,如果病人了解引起进食障碍的科学知识,病人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态。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向学生传授进食障碍知识为基础,然而,这些知识可能起到反作用。如:将进食障碍理想化和正常化;为学生提供控制体重的方法。因此,一些人认为该方案可能弊大于利。近年来,发展出以提高自尊为基础的干预方案。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广泛的自尊使参加者提高对自己体象的接纳程度。这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教育方案。内容包括:教授处理应激的方法,提高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建立自我的正性感觉;解释社会刻板印象,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等,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标准;积极的自我评估,寻找个性,学会重视独特性;学习提高自我映像的方法,学会寻找重要他人的积极反馈;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沟通技能。

1.6.4.3.5家庭治疗有研究者认为厌食症与三个因素有关:①儿童本身具有生理易感性;②儿童的家庭模式存在过度保护、僵化、缺乏冲突解决的能力等问题;③患有厌食症的儿童在避免家庭冲突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变病人本身,而且要改变其家庭功能系统。治疗的短期目标是使用行为技术使病人在几星期内减轻症状,恢复进食并增加体重。短期目标实现后,进入长期目标,使用家庭治疗技术改变病人的家庭系统。家庭治疗认为,此时治疗才真正开始。咨询师担任治疗系统的领导,对家庭中积极的方面予以肯定和支持,对家庭中互动模式予以改善。通过对互动模式的挑战,使病人的家庭系统发生改变,进而使整个家庭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整个过程需要咨询师具有很高的应变能力,能应付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冲突。

家庭治疗对儿童和青春期心理障碍的治疗效果良好。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一般充满敌意、混乱、孤独,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和共情。结果发现,家庭治疗对青春期女性(年龄十八岁)体重的增加、月经调节等有更好的效果,而认知治疗对成年病人(年龄大于十八岁)的效果更好。

目前的心理干预有如下特点:CBT适于中度、重度的患者,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咨询师;心理教育和自助技术适于符合亚临床症状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心理教育较适合针对高危人群(中学生、大学生)做群体干预;家庭治疗对儿童和青春期患者的疗效很好,其原因是这个年龄的群体主要致病因素是害怕成熟或家庭问题。

1.6.5教育与预防通过教授相关知识与观念,使病人对进食障碍有正确认识,养成正常的进食习惯。与治疗相比,预防的效率更高,预防问题出现可以减少付出巨大代价的可能,适用于更广大人群。前面提到,与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相比,更多人处于亚临床状态,对于她们以及更多的正常个体,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对正常个体,即对自己身体满意,进食正常者,一方面帮助她们识别和减少危险因素,例如,不提倡个体过分关注身体和节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体形与体重,对受到媒体误导的个体进行澄清和解释等;另一方面教给个体一些适应性和保护性措施,如提高他们的应对技能,当遇到困难时,不要采用诸如暴食、过度运动等消极防御方式,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特别是对于较胖的个体。

对于进食异常,对身体有些不满意的个体,也就是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个体,首先鼓励患者及其身边的人能较早地认识到进食方面的问题,不要把节食看做是一种正常现象,也不要把暴食简单化。或者警觉到一些体象问题,如,过分地追求瘦,存在病理性怕胖。因此需要对教师、健康专家、父母和同伴进行教育,普及相关的知识,尤其要关注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个体,如,大中学生、与进食障碍有高相关的职业人群(舞蹈演员、模特、运动员等)。其次,在意识到问题存在之后,要寻求有关专家,专家要给出建议,告诉患者及身边的人做什么,主要给他们一些支持和提供一些有助于患者恢复的信息,如要求家人监督患者的饮食,当患者情绪不好时,给以支持和关注。最后,专家要就亚临床问题形成早期干预的计划。

所有人都应当尊重、喜爱自己的身体,不论它的体形或重量。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有多瘦、有多重,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我们需要听从身体真实的需要去进食,而不是按照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它由我们的遗传、身体的成长经历所决定,没有其他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没必要去听从别人的要求,听听你身体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该怎么吃。

【案例1】赵一,女,十五岁,高一学生,身高一米六六,体重五十公斤。自认为理想的体重是四十五公斤。

从小,她的父母就经常因为一些大小事情起争执,互相打骂,甚至闹过两次离婚,但是因为考虑到她,没有离成。父母对她管教得很严格,走、坐、站都要保持姿势标准,不能把衣服弄脏,要求成绩进入年级前十名,放学后立即回家,只能和他们所认可的几个“好孩子”一起玩。她很听话,父母的要求几乎从来没有违背过,见到她的大人都夸她乖,学校的老师也喜欢她。只有在初二时,一次放学后,赵一被几个同学拉去学校附近的公园玩,回家晚了两个小时,那天父母训斥了她一顿,还罚她不准吃晚饭。她觉得很愧疚,倒不觉得很饿。后来,她的饭量慢慢减少,经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学,午餐、晚餐也吃得很少。如果父母外出,她一人在家就不吃正餐,只吃点苹果、瓜子、萝卜干等零食。赵一的体重逐渐减轻,同学都羡慕她的苗条,说她像明星张柏芝,母亲也在别人面前炫耀她的女儿又乖又漂亮。但是,她还觉得自己不够瘦,很怕会胖起来,开始不吃肉、蛋、奶这些会让她长胖的食物,只吃蔬菜、水果和一点米饭,多吃了一点还会呕吐。但精神不错,学业也没有退步。

开始,父母没有觉得她吃得太少是个问题,后来看到女儿越来越瘦,越来越轻,直到十五岁还没有来月经初潮,身体的第二性征也完全没有发育,才发现出了问题,带女儿到医院求治。但是,赵一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认为父母大惊小怪。

【案例分析】案例中赵一的主要表现已经符合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①体重低于正常平均体重的15%以上;②主动拒绝进食;③病理性怕胖;④十五岁月经未来,第二性征没有发育;⑤症状超过三个月;⑥没有其他导致体重减轻的器质性疾病。

赵一之所以会患病,家庭是一个关键因素。父母对她管教严格,追求完美已经内化为她自己的标准了,所以学习要好、人要漂亮,什么都不可以比别人差。社会流行以苗条为美,她就得比谁都苗条,书上、电视里说肉和蛋会让人长胖,她就都不吃这些。同学和母亲对她的夸赞更加强化了她对苗条的追求。

分析再深入一点,父母的经常争执、不稳定的婚姻状况其实给赵一埋下了恐惧的种子,她害怕父母会分开、会离开她,所以她要表现得最好,做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孩子”,父母才不会抛弃她。事实上,父母的确因为她才没有离婚,这一点也强化了她的种种控制体重的行为。

她无法控制父母的感情,但通过禁食,她获得一种完全控制自己身体的感觉,这可以给她带来一种安全感。消瘦造成的第二性征完全不发育,使她可以保持“女孩”的样子,她潜意识里觉得这样子才是父母喜欢的,才能够把所有人对她的喜爱留住,身体向成熟的转变对她来说是陌生的、不安全的,是有风险的。

咨询思路:在评估了赵一的身体状况之后,首先要对她进行劝慰,用营养疗法帮助她改善营养不良的状态,恢复体重。然后,用认知技术改善孩子对体重的不正确认识,让她接受身体的正常发育,明白不是只有保持苗条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增强她的自信。同时,用行为技术帮助她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恢复体重以及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