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7792400000090

第90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48)

早恋是青春期性萌动的结果。这一时期随着青少年身体的快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动并躁动,使他们过早地有性爱体验的强烈要求。但是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有可能出现自己所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青春期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会促使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并渴望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一旦摆脱家庭的束缚,常常会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模仿的欲望,从而使得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跃跃欲试,这也就促使他们对异性变得很敏感,将男女同学之间正常的友谊、好感当做爱,建立“恋爱”关系。

早恋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难以达到婚姻的目的,即使达到了婚姻的目的,也多以悲剧而告终。所以想要结束早恋,就要尽量避免两个人单独在一起,终止感情交流的一切渠道;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业和个性的完善上去;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参加课外集体活动,多读一些文学著作,多想想自己的进步和将来的事业,这样心胸和视野就会开阔,抱负也就会远大,从而也使自己焕发出勃勃朝气、勇往直前;早恋自然也就结束了。

4.2.4青春期性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施教策略

4.2.4.1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两性正常交往的前提是培养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作为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心理咨询专家来说,应首先帮助青少年学会交往技能,包括交流、表达自我、理解、宽容和助人,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拒绝他人诱惑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稳定、和谐的友伴关系的能力等等。再次,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维护两性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懂得尊重他人、把握自己,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塑造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人格品质。最后,要鼓励他们在相互了解、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交往,这样有利于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增强与异性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以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以及活动中的互动。

4.2.4.2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我们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度的性知识教育,向他们介绍青春期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解除他们在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首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因此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还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承受能力,把握好分寸,量太多或太少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中小学生都已进入生理发育的又一高峰时期,要使他们对自己身体上所发生的变化有充分而正确的了解,让他们悦纳已“长大成人”的自己,并感到高兴与自豪,不因像月经初潮、初次遗精、第二性征等等状况的出现而感到困惑和焦虑,让他们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同时,我们还要向他们传授一些成长发育过程中必备的卫生常识,使他们从身心两方面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4.3.4.3进行符合社会认同的性别角色教育首先,通过教育和心理咨询要使青少年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性别,因为性别是个体无法选择的,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必须接受的现实。为此,我们必须要让青少年接受自己的性别,让他们为自己是一个男孩而自豪,或为自己是一个女孩而骄傲。其次,我们还应培养学生形成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适应的个性气质。由于男女两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人们便对男女两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为了能更好地扮演自己在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符合社会所期待的性别标准,每个人都要形成与其性别相对应的气质,比如男性要勇敢、坚强、独立,女性要温柔、文雅、感情细腻等等。当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对两性的角色要求,也在不断地重塑和修正人们头脑中的性别角色印象。一方面,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尊重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共性特征持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态度,打破传统的性别隔阂状态,促进两性共同的心灵成长。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性变化,从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角度来培养他们形成适应社会变化要求的性别气质。

总之,青春期教育是一个系统而有序的教育活动,它贯穿青少年青春期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培养他们健康、正常的青春期性心理而作出努力。家庭是青少年接受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利用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小事件,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力求成为孩子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强大支持力量和情感信任对象。学校应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场所。由于青少年的大部分成长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学校在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该把青春期教育纳入学校正规的教育课程。对于社会——这个大环境来说,则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网络、电视、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介在青春期教育方面应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医疗、科技、宣传、卫生等部门应经常举办有关青春期教育方面的展览和服务,让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观看,以增加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大力推广和开展必要适当的性心理咨询或辅导工作,帮助青少年排解内心各方面的压力,并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性知识、性文化,加强意识锻炼,鼓励他们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而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来说,该如何度过这一特殊的时期呢?一方面要在学习、运动以及各种娱乐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理性控制自己;还要勇敢面对自身性成熟的生理现象,尽可能避免不正当的性刺激。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同龄人的各种正当的娱乐活动,以便能适度地保持对异性的兴趣,并且在与异性正常的交往中使自身对异性的好奇心可以得到适当的表达与满足。更关键的是,要积极主动地接受青春期性教育,让自身在按照性别角色自觉形成人格的时期,逐渐树立起这样一种正确的观念,即现在把青春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样,就可以将性的能量转移到学习生活中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进取,并以拼搏进取的心态及实际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幸福的人。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它好比一个熔炉,可以塑造人的一生。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整体健康的一部分,促进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将为青少年全面的健康发展以及终身健康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多理解和关怀他们,培养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同时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协作力量,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发育期,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5儿童行为问题

5.1儿童多动症

5.1.1基本问题

5.1.1.1什么是儿童多动症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否儿童多动症,来到心理咨询室或者医院进行检查。那么,什么是儿童多动症呢?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碍。

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儿童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多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格塞尔和阿姆特鲁德在1949年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这种症状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患儿实施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体症,故认为多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于是,1962年各国儿童神经科学工作者聚会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二版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DeficitDisorder),简称ADD。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并没有我们家长认为的那样高,大约为3%左右,并且男孩多于女孩,男孩约为女孩的四至九倍。可能早产儿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知的问题,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5.1.1.2多动症的表现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注意短暂、行为异常、多语多动、精细动作与协调困难、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即使家长或者老师反复强调,并且给予了很多的惩罚,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纠正。

5.1.1.2.1活动过多的表现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比如上课、开会或者父母的严厉监控下等,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上课时可能表现为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他们往往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如果大人不知道孩子处于疾病的状况,往往引起大人的厌烦。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谎、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敢于翻墙爬高,喜争吵打骂,常称王称霸。他们好像不受意识支配似的不停活动,如毫无目的地摇桌子,晃椅子,即使受到老师的提醒、制止或批评,马上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原来的小动作,或更换为乱翻书,东张西望、歪来歪去,招惹邻座的同学。平时手脚不停,对同伴时常有莫名其妙的挑衅行为等,因此导致了同伴关系也不足够好。

5.1.1.2.2注意力不易集中的表现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我们说一个孩子或者成人有问题,也往往以行为是否符合年龄、身份等作为一个评判标准。如上课时,他们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边做作业边玩,随便涂改,不加考虑地突然站起来动一会儿,或正在做作业的时候对别人说话进行插嘴。很少有做某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

5.1.1.2.3冲动任性的表现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又喊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患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受到强制性约束的时候,不是安静下来,而是表现出闹脾气、不高兴、发泄沮丧情绪,采取敌意和对抗性行为,令大人既厌烦又无可奈何。

5.1.1.2.4学习困难的表现运动的协调性差,并有知觉、语言、记忆的障碍。如辨认符号和声音费时很久,搞不清含义,语言水平低于同龄儿,记事慢而忘事快等。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部分孩子读书时可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写字时,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或偏旁反写。画图时,不是比例大小失调,就是位置安排不当,这些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这类孩子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到三至四年级时,留级的可能相对较多。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

5.1.2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对于多动症往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了药物治疗、教育疗法、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5.1.2.1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精神兴奋剂,如哌醋甲酷、右旋苯丙胺、苯异妥因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很严重,服用后可使患儿注意涣散状况有所改进,攻击性行为减少。

5.1.2.2教育疗法通过争取医生、家长、老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进行教育,达到治疗多动症的目的。效果往往有待考察。

5.1.2.3饮食治疗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肯定哪些食物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但在孩子的食物中应尽量避免加入人工色素调味品、防腐剂和水杨酸酯等。

5.1.2.4心理治疗方法

5.1.2.4.1自我控制训练自我控制训练的基本原理是班杜拉的社会认知中的自我强化理论,即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强化、肯定或者否定,从而导致行为的变化。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患儿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带孩子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患儿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应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应由短到长,自我命令也应由少到多。

5.1.2.4.2放松训练用这一方法来治疗儿童的多动行为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尝试,效果颇佳。由于多动症患儿的身体各部位总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的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