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24

第24章 体魄锻炼(2)

病加刺激,愤恨而亡。这里以三国时代吴国名将周瑜为例。每当人们谈起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无不为周瑜的气量狭小而叹息,为孔明的智力过人而叫绝。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给人一种印象,好像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如《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诸葛亮乘赤壁大战曹操败北之际,部署兵力,不费吹灰之力,夺取荆州,一气;东吴乞讨荆州,屡受欺骗,二气;刘备过江招亲,周瑜软禁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不可一世的周瑜,如何忍受这种猛烈的刺激!自此精神恍惚,饮食俱废,辗转床头,病情日益严重。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并不像演义中描绘的那样。据史料讲,周瑜“性度恹廓,大率得人”,他的死,除了受刺激以外,是有他的身体原因,并非完全为孔明气死的。周瑜早年即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遇刺激,就会发病。在三国争雄的时代,斗争非常复杂艰巨,担负东吴三军统帅的周瑜,面临曹魏的强大进攻,为国家的安全他日夜操练军队,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使他的心脏病不断发作,体力极难支持,三气之下,愤恨于胸,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周瑜的死,一是体力衰弱,身患心脏病;二是外来的刺激,恶化病情。病情加刺激,必死无疑。

由周瑜之死,可以给军事指挥员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周瑜在军务繁忙之际,不注意锻炼身体,而在身体有病时又不注意调养和治疗,以有病之身担任三军统帅之职,这样繁重的任务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很不相称的。因此,他未老先衰,气力衰竭,中年而逝,死时年仅三十五岁。生命在于运动。军事指挥员公余之暇,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脑,适应各种复杂的斗争。身体适应能力的强弱是与部队战斗力成正比的。

第二,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要有宏观战略思想。一切军事行动都应从大处着想,围绕总的战略目标部署实施。周瑜身为东吴三军的统帅,却十分缺乏战略眼光。他不顾长远利益,斤斤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就显得步步被动,智浅能低。目的达不到,必然气塞于脑,不利于身体健康,他的死与其战略眼光短浅不无关系。

第三,指挥员的战略眼光与自身的思想修养紧密相联系,凡属战略指导上的“近视眼”,多是些鸡肠小肚的急性人。他们不能容人,嫉妒盟友,为一时之气怒,就忘乎所以。心胸狭小的另一恶果就是好动怒,感情用事,容易受人刺激,打鲁莽仗。敌人正好抓住他的弱点,使用激将法,摧毁其身心,置之于死地。《孙子兵法》中讲:“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那些修养不成熟的将军,心理素质不健全,就容易失去理智。周瑜的死,与他的思想修养也是密切相关的。

耗竭精力,英年早逝。三国时代曹操的谋士郭嘉即是一例。郭嘉少有远见,深有韬略。初投袁绍,认为绍好谋无断,难于成事。后由萄或推荐,归附曹操,任司空军师祭酒。官渡之战前,曾分析绍有十败,操有十胜,断定曹操必胜。他从征十一年,运筹策划,为曹统一北方立下大功。这一切的政绩,说明郭嘉是一位深谙韬略的英才。

但是,郭嘉同周瑜一样,身体衰弱,带病随军,运筹划策,耗尽精力。在一次北征中,因征途劳顿,体渐不支,疾病笃重。曹操派去探视病情的医生交错于路,郭嘉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不久,郭嘉病死,年仅三十八岁。

郭嘉之死使曹操十分伤感。他非常痛心地对荀攸等人说:“诸位的年龄都和我差不多,惟独郭奉孝年纪最轻。战乱平定后,我打算把身后的事业托付给他,不料却中年夭折,这也许是命里注定的吧?”接着曹操上表献帝,请求给郭嘉增封加赏。

郭嘉不仅通达事情,能深谋远虑,而且善解人意,知人心。曹操说:“只有郭奉孝能知我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领兵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权、刘备联军战败,在巴丘又遇上疾疫流行,于是烧毁船只,叹惜曰:“郭奉孝要能活到今天,不会让我看到这个地步!”此时郭嘉已逝日久,曹操对他仍念念不忘,可见郭嘉生前,曹操对他这位谋士是何等倚重。从曹操伤感心情,足以说明,一个谋士因身体不好,英年早逝,对君主的宏图大业,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是有重大损失的。如果郭嘉体魄健壮,假以天年,追随曹操,必然干出一番大业。或可能劝阻曹操南下,免遭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于赤壁兵败之际,痛哭郭奉孝,其含义即在此。

积劳成疾,不果而没。这里我们以诸葛亮之死来说明体魄对事业的重要性。诸葛亮之死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他身体健康状况很差,体弱多病,未老先衰;二是他的对手司马懿用计刺激他,使其病情不断恶化。所以他的死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史载:诸葛亮早年丧父,流落南阳,十六岁即挑起家庭生活重担,生活很苦,营养不良,以致青少年时代,身体就很虚弱。出山之后,跟随刘备驰逐中原,殚精竭虑,奔走不暇,因此体质更加衰弱,未老先衰。长期鞍马劳顿、军务繁重使他的身心越来越不能胜任蜀军统帅工作。他“事必躬亲”,不轻信别人,事无巨细,一概包揽,甚至校阅簿书文件也要亲自办理。“为止碎务,形疲神困”,“汗流竟日”。丞相主簿见他消瘦衰弱,劝他说:“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称坐论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三国志》)用这两个历史故事相劝是希望他注意爱护身体,诸葛亮也感动于一时,但他并未改正,仍然管得细致人微,凡“杖二十以上亲决”。数万士兵的统帅,大敌当前,竟管起处罚士兵二十刑杖这样的事来,即或可以纠正一些罚之不当的案件,而那浩繁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对小事尚且如此认真,对大事的思虑自然更加细密,他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夙兴夜寐,所在难免。

据《晋阳秋》、《宋天文志》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气候异常,也直接威胁着诸葛亮垂危的生命。前者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后者曰:“诸葛亮率大军伐魏,屯于渭南,有长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九月亮卒于军营而还。”另据《太平御览》载,诸葛亮的先头部队占据武功水以东地区后,他给后主的《上事表》中说:“臣先遣虎步监孟玉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玉营:臣作车桥,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这与《水经注》的记载大致相同:“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上(涨),攻琰营,臣作车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流星、洪水,必然伴着风风雨雨。本来已很艰辛的征战生涯,加上精神上的压力与刺激,以及恶劣气候的威胁,对诸葛亮十分衰弱的病体都是致命的打击。这位心怀统一、戎马倥偬的两朝贤相,以毕生精力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带着未竟事业的无限惋惜之情在北伐前线与世长辞了。

诸葛亮之死,固然因为他的病,但促使他病情反复恶化终致不治的人正是司马懿。诸葛亮两次进攻魏军,所遇魏将曹真、张邰、郝昭,都是很有才能的军事将领,蜀军被战败或进攻受阻,与这些将领成功的指挥是分不开的。公元231年后,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是司马懿,这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军事人物,他不但抵御了诸葛亮的进攻,而且最终把诸葛亮置于死地。谁都知道,魏蜀之间的战争,是一场平常而又特殊的战斗,是司马懿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平常,是因为诸葛亮也常用此种心理战术置对手于死地;说它特殊,则因为它作为独立的战斗形式与整个战役胜败紧密相联。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杰出的军事家,魏蜀两军的逐鹿因此陷于局部的小胜小败中,一时都难以给对方以毁灭性攻击。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除,魏永无宁日。军事上难以稳操胜券,他便果断地抓住诸葛亮多病体弱这一致命弱点,企图以猛烈的心理攻势,从精神上摧垮诸葛亮,把诸葛亮置于死地。这一着,司马懿是既残忍又高明的。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病十分注意,千方百计从各方面探听虚实。他接见诸葛亮的使者,竟然“不问戎事”,只“问其寝食及事之繁简”,当他听使者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瞰食不至数计”时,情不自禁地说:“亮将死矣”,“吾无患也”。他不失时机地展开了更加凌厉的心理攻势,以摧毁诸葛亮的精神。他一次派出“二千余人,就军营东南角大声称万岁”,二千余人同时大声呼喊,可想见对病人的情绪会产生多么强烈的干扰与刺激!致使诸葛亮惊问之,答日“吴朝有使至,请降”。这显然是司马懿故意编造的谎言,诸葛亮心里也很明白,他斥责司马懿:“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这哪里仅仅是诡诳呢?诸葛亮难以抵挡司马懿军事与心理上的双重进攻,病情急剧恶化,使这位本来已经心力憔悴、抱病工作的蜀军统帅,日近死亡之期。

诸葛亮对自己的病体心里明白,蜀军粮少,又利在速战,所以他屡下战书,“又致巾帼以怒宣王”,而司马懿闭门坚守,就是不战。司马懿对此莫大的侮辱为何不怒?其实他不但“大忿愤”,还闪现过“将应以重兵”的打算,然而,他克制了,他以宏大的胆识与魄力换取了诸葛亮的性命。由此可见,诸葛亮使用激将法可以气死周瑜,但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则一筹莫展,只得郁郁不乐。据现代医学统计,情绪抑郁和精神刺激多为疾病之诱因,诸葛亮的病是主、客两方面因素所致,它的必然恶化,与它的必然发生,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造成的。由于失去健康,他“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使内外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未见坦然之勋”。蜀军后继无人,诸葛亮独木难支,北伐战局终难改观。诸葛亮只生活了五十四个春秋,他的匆匆谢世,使多少人难禁“泪满襟”的情怀,倘使他能长寿,将会留下更多宝贵东西,蜀国政权也不会被魏很快灭亡的。

四、强身健脑,谋有载体

通过上述几个问题,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谋略家要想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不仅要有高深的智谋,而且还要有健壮的体魄。强身健脑是建造谋略之本。

所谓健壮的体魄,具体指的就是:强健体质、充沛的精力和过人的胆略。强健的体质是指军事谋略家的体格健壮、体能全面发展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体格健壮是指一个人生长发育良好,各器官和系统机能正常,具有健美的体型和端正的姿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素质的状况和内在气质及精神风貌,同时,也是体能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活动中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基本素质和走、跑、跳、投、攀登、爬越、举重等方面的能力。体能全面发展是促使身体机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掌握完善的运动技能的必要条件。所以,军事谋略家必须带头做到身体素质好、基本活动能力强。

充沛的精力,是指军事谋略家不仅具有经得起摔打的体质,而且还要有旺盛的斗志和振作的精神,能够经得起特殊环境考验的身体坚持力。这种坚持力主要表现:一是在艰难困苦和复杂多变环境中具有沉着、冷静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二是在严峻考验面前发扬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三是在胜利时能保持不骄不躁的谦虚谨慎态度;四是在挫折或失败中不灰心丧气,能够保持理智和以利再战的顽强意志等等。充沛而旺盛的精神活力,是军事谋略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正确的感知、判断和灵活指挥的前提。克劳塞维茨分析物质和精神在胜利中的作用时指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战争论》)精神因素贯穿在整个战争领域和全过程,它是同推动和支配整个物质力量的意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人的胆略,是指军事谋略家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智谋。战争是充满着“偶然性”的领域。这种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和意外性。军事谋略家在这样的领域中,要正确处置意外事件并不断取得胜利,“必须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战争论》)。很显然,这种“勇气”,不是军事谋略家敢于冒肉体危险的鲁莽,而是指敢于负责的胆略。它是从智力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智之勇。表现在军事谋略家身上,就是在危险的时刻,能抓住复杂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有敢于承受重担的勇气和胆略,又有当机立断、果断处置的措施。我们在《随机应变》那章里,列举过许多历史事例,足以说明之。

过人的胆略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古人说:“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军事谋略家只有具备过人的胆略,才能在平时带出过硬的部队;在战争的舞台,叱咤风云,演出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业余锻炼。业余爱好是谋略修养的一部分。不言而喻,历史上许多谋略大师都有各种的爱好和兴趣,这点已在前面说过。不过在选择业余爱好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广泛性。爱好和兴趣单一,会使人的生活枯燥无味,钻牛角尖式的爱好也使人因小失大,把视野局限于狭窄的天地里。相反,爱好广泛,能使人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广泛地吸收新的营养。

二是注意稳定性。爱好和兴趣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见异思迁,心猿意马,只能半途而废,更谈不上从中得到快乐和享受。保持爱好和兴趣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艺水平,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要注意结合实际。根据自己的职业、条件和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和培养爱好和兴趣,不能不现实地异想天开。

归根结底,爱好和兴趣是为了达到强身健脑的目的,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设谋定略就有了可靠的载体,施计用谋也就有了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