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42

第42章 诡道(9)(1)

使用同一计谋,为何效果各异?丢开封建军阀间勾心斗角不谈,单从军事谋略学角度来研究,确有值得寻味之处,大凡用谋贵奇,贵创新。若袭用前人用过之“成方”,需要灵活变通才能取胜。袁绍用逢纪之策,先使公孙瓒攻打冀州,迫韩馥来求援,却无“假道”之嫌,自然用之成功。反之,周瑜在急于夺荆州,而荆州小心提防情况下,照搬“假道伐虢”之计,容易为人识破,更何况对手是博古通今之诸葛!由此可见,指挥员于战场上施谋用术,比智斗法,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四日潜袭。即出其不意,进行突然袭击。其特点,就是不示形,不诱惑,不伪装,不惊动,突如其来,如从天降,如班超出使西域,潜袭匈奴使者即为一例。

史称班超出使西域,到达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甚备,后忽疏懈,班超已觉匈奴使者来,知其狐疑未定,乃诈之侍胡。果然,于是班超召吏士三十六人,与其饮,因以激怒之,夜袭匈奴使。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燃,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给,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从此常使超通西域,先后用同样潜袭方法,斩于真巫者,鞭笞国相私来比及匈奴使,责让于真国王,于真王杀匈奴使以降。

潜袭者,行军极其诡谲,神出鬼没,出其不意,以临其境,觉从天降。周亚夫平吴楚之乱,即用“潜袭”而获得胜利。《汉书》云:孝景帝三年,吴楚反,(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请亚夫曰:“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亚夫下车,礼而问之。涉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觳黾阸陿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殽黾间,果得吴伏兵,乃请涉为护军。

潜袭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再袭”、“再骗”等方法。所谓“再袭”,即第二次进行掩袭。敌人退却时,一般要用强兵断后,防止对方追击,此时如进行追袭,必遭伏击,但在第一次追袭失利之后,可再追袭,出其不意,可获成功。

曹操与张绣大战,忽听袁绍袭许昌,解围而去,绣追之,贾诩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听,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登城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如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促追之!”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乃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日必败,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日必克,悉如公言,何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曹公军新退,必自断后,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既无失策,力未尽而一朝引退,必国内有故也。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资治通鉴》)

所谓“再骗”,即用相同之法,不断欺骗敌人,敌人不再信以为真,由此正好麻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消灭敌人。

安史之乱,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离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彼以黑人,但缒城下,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败,益兵围之。(《资治通鉴》)张巡缚藁为人,骗敌取矢;再缚藁为人,因此袭击,故“再骗”之法,初以真骗,继以假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皆制敌之法也。

以上几种作战方法,均属于“掩袭”,即出其不意而攻击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追击中之掩袭。《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归师勿遏”,意思是对于退却之敌,一般不宜追击,但这不是绝对的,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即在车战时代慎重追击之做法,步骑兵时代,两军对峙之中,敌方突然悄悄撤兵,我方无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如何决定追还是不追,就需要指挥员进行辩证思维。贾诩之思维在于他对敌我将领之秉性特点了如指掌,并能分析当时情况,把握胜负转化之规律。一般说来,撤退乃被动之举,追击为主动之行。然而,富有经验指挥员,撤退时总有防备,在退路上设埋伏,隐藏主动契机,而胜利与主动之获得,又容易使人丧失警惕,即在胜利之中孕育失败因素。曹军撤退时,贾诩判断曹操会有防范,贸然追击就会转胜为败。但他懂得,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此一时为是,彼一时为非,一切矛盾随时间、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第一次追曹操失利情况下,他主张趁曹操不备再行追击,结果转败为胜。这正是贾诩用兵高明之处。

四十、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运用这一谋略,在于抓住敌思维空隙,如果行动全在敌意料之中,也就无法做到出其不意。出敌不意之法,多出于常规、常法、常识之外。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十月,叛将吴元济将全部精锐部队集中于洄曲,以抵抗陈许节度使李光颜的讨伐,蔡州空虚。唐邓节度使李想见有机可乘,就命令李祐与李中义率三千精兵作前锋,自己率3000人作为中军,田进诚率3000人殿后。趁着黑夜出发后,士兵不知去向,李想下令说:“只管往东走。”向东走60里到达张柴村,杀掉守在这里的叛军,占领了敌军的军营。稍休息一会儿后,又率兵出发。将领们问李想所往何处,李想说:“去蔡州抓吴元济。”将领们大惊失色。时风雪交加,士兵和战马,冻死者相籍于道。每个人都认为此去必死无疑,但由于畏惧李想,不敢违抗。李想分轻兵断桥,以截敌人退路,又派兵把守朗山道,以堵住吴元济的援兵,再行军70里,到蔡州境内,当时大雪纷飞,叛军未曾料及官军会在大雪天降临,没有任何防备。李想乘机策军奋进,迅速兵临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下,李祐率先登城,杀死守卫兵,大军进入城中。黎明时,李祐已占领吴元济外宅,有人向吴元济报告:“官军到了。”吴元济还不相信。突然听到李愬军队号令,才开始害怕,于是登上内城抵抗。李想估计吴元济唯一的指望,不过是希望董重质来救他。于是拜访了董重质的家,给予优待与安抚,又派人送信去招抚董重质。董重质见信后,一个人回来向李想投降。李想向内城发起猛烈进攻,烧毁内城南门,活捉吴元济,将他押送京师。最后平定了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