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49

第49章 应变(5)(2)

在历史上多谋善断者不乏其例,如卫瓘灭钟会,亦属于此类史实。《晋书》云:魏景元四年,卫瓘受命为征蜀主将邓艾、钟会的监军。钟会反叛之前,先劝卫瓘杀死邓艾。卫瑾手下兵卒仅千人,如果去抓邓艾,必被邓艾所杀。钟会算计等邓艾杀死卫瓘,再以妄杀监军之实给邓艾罗织蓄意谋反的罪状,除掉邓艾这个强手。卫瑾明知这是钟会的一石二鸟之计,并且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他如果拒绝钟会的要求,立刻就有生命之忧。卫瑾主意一定,立即夜赴成都,矫诏捉拿邓艾,声称站在官军(这)一边的,可以加官进爵,坚持与邓艾为伍者株连三族,骗得诸将离开邓艾军营,与卫瓘会齐。第二天一早,邓艾父子还在成都大殿内高卧未起,被卫瑾一网打尽。钟会见邓艾父子已被囚禁,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将他不信任的将领全部关押起来,正式发兵造反。又邀卫瓘共谋诛杀胡烈等将,卫瓘不肯,于是钟会对他更加提防,监视更加严密。卫瑾利用上厕所的机会,暗中告诉胡烈的一个手下,要他通告全军有关钟会造反的消息。钟会威逼卫瑾拿定主意,否则即利刃相向,卫瑾只得假意应承。离开钟会之后,卫瓘为了消除钟会的疑心,大喝盐水,呕得天昏地暗,真像大病发作,卧床不起。钟会派亲信和医生探视之后,都未抓到卫瓘诡诈的把柄,更加肆无忌惮,卫瓘日暮之后广泛联络诸军,第二天凌晨发兵攻灭了钟会。当然,为了隐瞒他与钟会共同陷害邓艾的真相,同时保证一人独吞诛杀反贼钟会的大功,卫瓘没有忘记将邓艾父子一块送进地狱。

二十六、沉着应变

机智者,勇而有智,善于应变,蔺相如完璧归赵,即古之机智勇敢之典型人物。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这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得到和氏璧,赵王及众大臣都非常高兴。秦昭王知道这一消息后,也特别想得到和氏璧,考虑到硬要,赵国不会白给,且道理上也讲不过去,秦昭王便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信中对和氏璧大加赞美,表达出要取和氏璧的愿望,并许诺,愿以秦之十五城作为交换的条件。接到这封信后,赵王深感不安:秦国比赵国强大得多,如果不答应它的要求,秦国肯定会报复,赵国就要遭殃,所以,拒绝是不行的;如果答应了它的要求,秦国又不给十五城,岂不是上当受骗了吗?由此成为赵王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时,宦者令舍人蔺相如献计,并自愿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向赵王保证:“城人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同意了他的计划,蔺相如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带领几个人,身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秦王听说赵国使者带璧前来,便立即召见。经过一番外交礼节后,秦王急着看和氏璧,便叫蔺相如呈上和氏璧。秦王得璧,仔细观赏之后传给左右美人细看,众大臣只能远远观望。宫中一片赞美声。秦王根本不提割城之事。蔺相如看到这个场面,便知秦王是以十五城诈得和氏璧。蔺相如急中生智,对秦王说:“和氏璧虽然是天下奇宝,但也有瑕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便将和氏璧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紧握手中,依柱而立,怒发冲冠,大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写信给赵王,赵王便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们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依靠它的强大力量,一纸空文来求璧,这十五城恐怕得不到,大家都不愿将璧送给秦国。但我想,布衣之交,尚不能欺,而大国之间,更应以诚相待。况且为一个和氏璧而逆强秦之欢,是不可取的。于是,赵王便斋戒5日,愿意将和氏璧和秦十五城交换。派我奉璧前来见大王。这是为什么?就是看重强秦的威望,表示尊敬。今天我来到这里,大王对我们的礼节很低下,大王得到璧后,传给美人,实际上是在戏弄我们,我看大王无意给赵十五城,便把璧要回来了。如果大王硬要抢的话,我便立即撞到柱子上,头与璧俱碎,我们得不到城邑,您也休想得到和氏璧。”宫内气氛一下子变得十分紧张。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怒目而视,准备撞击柱子。秦王见状,深怕和氏璧撞碎,便“辞谢固请”。然后召有司案图,指着图说从此以后十五城都给予赵。蔺相如考虑到这只不过是另一种骗术罢了,便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共传之宝。赵国惧怕秦国,不敢不献。赵王派我来送璧时斋戒5日,挥泪辞别。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5日,设九宾于廷,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考虑强夺不可取,便许愿斋戒5日,留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蔺相如想,秦王虽然斋戒,但决不可能划十五城偿给赵国,于是便派随从者将和氏璧藏在衣里,从小道逃出秦国,将璧归于赵王。秦王斋戒5日后,乃设九宾礼,请来赵使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秦自谬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贤明约束者。我怕受你欺骗而有负于赵,已派人将和氏璧送还给赵国了。秦强而赵弱,大王派一介之使去赵,(已派人)赵便立即将璧送来。大王先割十五城给赵国,赵国还敢留璧而得罪大王吗?我深知自己犯了欺骗大王之罪,应该诛杀。我愿意就‘汤镬’,请大王与群臣们商议。”秦王与群臣们“相视而嘻”。有人想杀掉蔺相如,也有人想把他赶走,但秦王却说:“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并且还断绝了秦赵的关系。不如因而厚礼相待,放他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于是,九宾礼照常举行。礼毕后,蔺相如平安回赵。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于前279年,当秦赵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时,他随赵惠文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后以功位为上卿,成了赵国著名的大臣。

沉着应变,有胆量;遇事果断,有预见;临难不苟,有武德。责以礼义,有礼有节。如孔子、蔺相如可称其人。两国之交,必须随机应变,坚持原则,做到有礼、有节、有利。齐鲁夹谷之会,秦赵渑池之会,由于鲁赵小国敢于斗争,坚持外交原则,沉着应变,粉碎齐秦大国外交上的进攻,化被动为主动,终于取得斗争胜利。

周敬王二十四年,齐景公约鲁定公于齐鲁界上夹谷山前,为乘车之会,以通两国之好,永息干戈。两君集于坛下,揖让而登,齐是晏婴为相,鲁是孔子为相。两相一揖之后,各以其主,登坛交拜,叙太公周公之好,交致玉帛酬献之礼,既毕,景公曰:“寡人有四方之乐,愿与君共欢之。”遂传令先使莱人上前,奏其本土之乐。于是坛下鼓声大振,莱夷300人,夹执旍旄,羽祓,矛戟,剑檐,蜂而至,口中呼哨之声,趁立于景公之前,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本行中国之礼,安用夷狄之乐?请命有司去之。”晏子不知黎弥之计,亦奏景公曰:“孔某之言,乃正礼也。”景公大惭,急麾莱夷使退,黎弥伏于坛下,只得莱夷动手,一齐发作,见齐侯打发下来,心中甚愠,乃召本国优人,吩咐:“筵席中间召汝奏乐,要歌敝苟之诗,任情戏谑,若得鲁君臣或笑或怒,我这里有重赏。”原来那诗乃文姜淫乱之故事,欲以羞辱鲁国。黎弥升阶,奏于齐曰:“请奏宫中之乐,为两君寿。”景公曰:“宫中之乐!非夷乐也,可速奏之。”黎弥传齐侯之命,倡优侏儒二十余人,异服涂面,装男扮女,各为二队,拥至鲁侯面前,跳的跳,舞的舞,口中齐歌的都是淫词,且歌且笑。孔子按剑张目觑定景公曰:“匹夫戏诸侯者,罪当死,请齐司马行法!”景公不应,优二人戏笑如故,孔子曰:“两国既已通好,如兄弟然,鲁之司马即齐之司马也。”乃举袖向下呼之:“申句须,乐颀何在?”二将飞驰上,于男女二队中,各执领班一人,当下斩首,余人惊走不迭。景公心中骇然。鲁定公随即起身。黎弥初意还想于坛下邀请鲁侯,一来见孔子有此手段,二来见申、乐二将英难,三来打探的千里之外,即有鲁军屯扎,遂缩颈而退。会散,景公归幕,召黎弥责之曰:“孔某相其君,所行者皆是古人之道,汝偏使寡人入夷狄之俗,寡人本俗修好,今反成仇矣。”黎弥惶恐谢罪,不敢对一语。晏子进曰:“臣闻,小人知其过,谢之以子;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今鲁有汶阳之田三处,……乃先君顷公时使晋力,索之于鲁者……曹沫登坛劫盟,单取此田,田不归鲁,鲁志不甘,主公趁此机,以三田谢过,鲁君臣必喜,而齐鲁交固矣。”景公大悦,即遣晏子致三田于鲁。

在外交斗争上,要沉着应战,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礼有节,必然赢得胜利,如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要挟秦王为赵王击缶,争得外交上的平等待遇,即是胆量过人的表现。关于这段史实,《藏书》有过叙述。

《藏书》云:秦王使使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行)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日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相如顾赵御史书曰:“某年日月,秦王为赵击缶。”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