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64

第64章 隋朝兴起与战略战术

一、隋王朝的兴起

南北朝后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鲜卑族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北周末年,社会危机加深,统治很不稳固,及至周宣帝即位,荒淫暴虐,国势更危。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宣帝病死,静帝宇文阐年仅七八岁,大臣郑译、刘防等人乘机假皇帝意旨,命杨坚入朝总政,委以“总知中外兵马事”。杨坚自此在李穆、高颎、李德林等人的支持下,掌握了军政大权。杨坚之父杨忠原从北周太祖宇文泰起兵,立有战功,为当时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袭爵国公,娶鲜卑贵族独孤氏为妻,长女为周宣帝之后。因而,杨坚是门第显赫、位高望重、手握大权的关陇集团上层成员。

杨坚一开始执政,就“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而自己“躬履节俭”。他原即为关陇高门,和鲜卑贵族关系密切,同时又重用山东士人高颎、李德林等,因而他在统治阶级内部得到广泛的支持,在朝官吏积极向他靠拢表示好意。但杨坚企图篡周行动并非一帆风顺,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大象二年六月,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举兵反对杨坚,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总管王谦等先后举兵响应。这些人都是北周官僚贵族,不甘心政权落于杨坚之手,各有自己的打算。由于起兵打着保护王室的旗号,因而“赵、魏之士,从者若流,旬日之间,众至十万”,一时形势颇为紧张。杨坚一面与南朝搞好关系,一面派杨希尚率宗兵守住战略要地潼关,然后派韦孝宽、王谊、梁睿分别率军去镇压尉迟迥等军。由于杨坚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得到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在军事上他及时将有实力的北周宗室诸王召到长安,避免他们和尉迟迥联合行动,且得到握有精兵的并州(今山西)李穆的支持,所以出兵不久,就大获全胜。叛乱平定之后,杨坚开始杀周室诸王,为自己篡代周室铺平道路。周静帝大定一年(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借“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而自立,改国号为隋。隋王朝建立后,进而北降突厥,南灭陈国,继秦汉第一次全国大统一之后,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全国大统一。杨坚称帝之后,接受前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有所改革。因此隋虽立国不到四十年,但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是我国历史发展上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杨坚死后,隋炀帝杨广继位。他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三次入侵高丽,兵役、徭役严重,致人民于水火之中,激发起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隋朝政权在很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

隋朝所以能顺利结束南北朝几百年分裂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隋建国后,统一中国的条件已渐成熟。首先,南北朝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势力被大大削弱,山东士族丧失割据一方的势力;南朝士族也更加衰败。而士族地主的存在和发展,是造成近四百年分裂割据的主要因素。其次,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进行民族斗争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由于长时期的交往,民族融合的进程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南北朝后期,这种融合更加显著。大量入据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融合,使得造成四百年分裂的另一重要因素——民族矛盾也大为减轻。

另外,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经济都有了相当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进步,增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南北分裂所造成的南北人民的交往障碍,不符合人民的愿望,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分裂局面。

以上说明,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是隋王朝应时势得以兴起、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杨坚建立隋王朝后,接受前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有所改革。他在政治上完善吏制,政府官吏都由中央任免,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以减少层次,便于掌握;选用一批有能力的官吏和将帅,提高军政机构的效能;废除一些酷刑峻法,并取消强迫改姓等作法,以缓和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在经济上,他采取一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颁布均田和租调的新办法,将荒芜的土地拨给农民耕种;将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服役期限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等等,而且在各地设仓储粮,以备战、备荒。在军事上,他改进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将军权集中于皇帝,增强了军事力量。凡此,都说明杨坚为了隋的兴起和统一全国,的确做了一些主观努力。隋王朝得以顺利统一全国,其中一个直接因素,还在于战略运用的得宜。

二、战略战术

隋朝用兵,在战略指导上,颇为得宜。

(一)“先为不可胜”原则

文帝对尉迟迥用兵,先巩固关中政治形势,这是在战略上击破尉迟迥等的第一要着。又如在对外用兵之前,力求富国强兵,待国力雄厚,然后征讨。及征讨时,对国内晋阳、洛阳诸战略要点的巩固与安定措施,都是“先为不可胜”这一原则的指导。

(二)计划准备

文帝用兵有远程、中程、近程的计划。其远程计划者,如待国富兵强,然后外征。灭陈作战,用高颎破坏敌后经济的长期计划,因当时陈王朝仓储制度颇为普遍,且皆以草屋为仓,颎先作数年破坏战,然后展开军事进攻。其令贺若弼、韩擒虎在淮南经略陈国,以及造成“误敌”、“袭敌”的战场形势,是为将中程、近程的作战计划授任于前方主帅。

(三)“集中”原则

所谓“集中”原则,即避免两面用兵原则。当文帝命高颎首次伐陈时,先则修筑长城,巩固北方形势,以防突厥乘机入侵,然后乃命高颎南征。及高颎军南进时,北方突遭突厥大举入侵,文帝乃以“礼不伐丧”为借口,立即转取南和北攻之策。文帝始终保持这一战略原则的指导而用兵,故陈与突厥相继或降或灭。及炀帝先击吐谷浑与安抚突厥,然后东征高丽,亦皆以此一原则为指导。

(四)“用间”原则

文帝对朔漠强大的突厥,鉴于历代不易征服,乃用“离间”计,将其分离而制之。因此强大的突厥由此衰弱而瓦解崩溃。

至于战术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则为杨素的“选锋突破”、“侧背奇袭”之战法。以上战略战术思想皆详见于以下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