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08

第8章 明察秋毫(1)

一、观察敏锐

《吕氏春秋》记载: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同样一个现象,不同的人观察所得结论大不一样,以此制定谋略也常会截然相反,可见观察艺术在谋略中地位的重要。还有一则事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西汉初年,匈奴贵族不断南侵,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匈奴。刘邦先后派10个使者去观察匈奴军队情况,那些使臣回来后说匈奴全是老弱残兵,连马匹都很瘦弱,可出兵攻击。刘敬前往探视,回来告汉高祖说:“两国相争,都要显示自己的兵力,如今我前往匈奴,看到的都是老弱残兵,匈奴一定埋伏好奇兵准备出击,我认为不能攻打匈奴。”当时,汉高祖30万人马已出动,刘邦不听刘敬的劝告,反认为他扰乱军心,将其逮捕起来。汉高祖轻敌冒进,刚到平城,突然间,匈奴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无数强壮的兵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汉军围困了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单于的妻子才得以脱身。刘敬的观察艺术确实高明,假如汉高祖听从刘敬之谋,则不至于落到兵败被困的境地。

春秋时曹刿帮助鲁国打败了齐国,就在于他善于观察与分析情况。“打头一遍鼓,将士顶有劲儿,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鼓响得再厉害,也没有多大的精神,趁着他们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呢?”至于敌人逃跑了为什么不立即追击,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个计,说不定前面还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车辙乱了,旗帜也倒了,才能够毫无顾虑地追上去。”

历史上也有不少谋略是因为观察失误、判断不当而遭致兵败国亡的。公元前341年,齐国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解救了赵国,魏国军队进而攻击齐兵。齐国军队又用孙膑“示弱诱敌”之法,第一天挖10万灶,第二天挖5万灶,第三天挖2万灶。魏将庞涓不知是计,误认为齐军三天已逃大半,因而带轻兵紧迫,终在马陵遭齐军伏击,大败而亡。魏军的失败在于将领庞涓的观察失误,判断错误。公元前260年,秦军进攻赵国,赵括率赵军在长平反击秦军,秦军假装败走,赵括不问虚实,贪胜直追,陷入秦军包围,绝粮46日,突围未成,最终全军覆灭,赵括中箭而死。由此可见,作为谋略者,作为一个指挥员,其观察能力是多么重要,观察水平的高低决定谋略是否正确,是否高明,决定着事业的兴衰和成败。

要学会观察,就不会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且要善于识别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制定正确的谋略,冯梦龙在《智囊补》中记载了两则小故事,说明了在观察中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王戎年七岁时,常于诸小儿游。瞩见道旁李树有子,诸小儿竞走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试之果然。”如果是甜李,在路边不早就被别人摘下吃了,还等你去摘?王戎见此现象而能分析判断出真实的情况。再一则故事是:“李允则尝宴军,而甲仗库火。允则作乐饮酒不辍。少顷火息。密遣吏持檄赢州,以茗笼运器甲。不浃旬,军器充足。人无知者。枢密院请劾不救火状,真宗曰:‘允则必有谓,姑诘之。’对曰:‘兵械所藏,儆火甚严。方宴而焚,必奸人所为。若舍宴救火,事当不测,”李允则能够从假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中,掩盖真实情况,制造假象,来蒙蔽与迷惑敌人,诱使敌人上当,这是极常用的谋略方法。作为一名高明的谋略者,不仅要善于识别表面现象、假象,而且能够制造假象,使敌人观察失误、判断失当,因而谋略错误,我则充分利用此机会,把敌一步步引入失败的深渊。诸葛亮制造的“空城计”,刘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孙膑的“减灶示弱”,姜太公要文王“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都是谋略者善于利用与制造假象,使敌人观察失误、谋划不当的典型事例。

二、辨别能力

诈骗,在作战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示形、造形和佯攻、阳动,属于战术诈骗。还有一种是传递假情报和失真的信息,诱敌上当,这可以称作情报诈骗。《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战争画卷中,有很多情报诈骗的故事。其中,讲到吕布的谋士陈登暗结曹操,连施三诈,使吕布夜失三城的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曹操被张绣第二次追击杀败后,沿途不敢停留,急忙返回许都。袁绍见曹操已归,知道进攻许都占不到便宜,便把锋芒一转,北征公孙瓒去了。尽管曹操十分痛恨袁绍,但还是听从了谋士郭嘉和荀嚭的建议,决定联合刘备,先扫清东南,除掉心腹大患吕布。谁知事机不密,走漏了风声,吕布先下手为强,打败刘备,攻占了小沛。同时,吕布派陈宫结连泰山寇贼孙观等人,欲东取兖州诸郡。曹操闻讯后,亲自率领大军行至肖关一带,来战吕布。

就在这时,早已暗地投靠曹操的陈登连施三着,把匹夫吕布骗得蒙头转向,接连丢城丧旅。

第一着,巧进“良言”,清除“耳目”。当肖关告急时,吕布欲带领陈登前去救应,留陈登的父亲陈畦守徐州。临行前,陈氏父子商议,如果吕布败回,便由陈珪占领徐州,不放吕布进城。但又恐“布妻小在此,心腹颇多”,不好下手。陈登心生一计,他对吕布说道:“徐州四面受敌,操必力攻,我当先思退步:可将钱粮移至下邳,倘徐州被围,下邳有粮可救。”吕布果然中计,马上命令心腹保护妻小与钱粮“移屯下邳”,从而为陈珪后来占领徐州清除了障碍。

第二着,谎造军情,轻取两城。吕布同陈登带兵前往肖关,援救陈宫、孙观。行至半路,陈登又生一计,他自告奋勇,要先去肖关探个虚实,然后“主公方可行”。他来到肖关后,只同陈宫敷衍了一番。至晚陈登上关而望,见曹兵直逼关下,乘夜连写三封书信,拴在箭上,射下关去,第二天便飞马赶回。陈登见到吕布,煞有介事地说,泰山寇贼孙观等人见曹兵势大,“皆欲献关”。吕布一听大惊,连忙命陈登先往肖关,“约陈宫为内应”,自己带领兵马随后赶来。这次陈登来到肖关,诳骗陈宫说,曹兵已抄小路人关,直逼徐州,“公等宜急回”。结果,使陈宫和吕布二军,夜间在半路相撞,自相残杀起来,曹兵则乘势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肖关。吕布、陈宫直杀到天明,方知中计,连忙赶回徐州。这时,陈珪已公开降曹,占领了此城,吕布只得前往小沛。

第三着,假传将令,智夺小沛。正当吕布、陈宫厮杀时,陈登却悄悄溜走了。他连夜马不停蹄地赶到小沛,假称吕布“被围”,传令小沛守将高顺、张辽等“急来解救”。二将听令即行。这样,在陈登的接应下,曹军又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小沛。待吕布到达小沛时,“城上尽插曹兵旗号”。

陈登的三着,把吕布互为犄角的三支力量分别调出城来,不仅造成了他们自相残杀的内耗,而且使这三个实城变为空城,曹兵自然可以唾手可得。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相互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这就要求军官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对事物和人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得到。”“通常,人们容易相信坏的,不容易相信好的,而且把坏的做某些夸大。以这种方式传来的危险的消息尽管像海浪一样会消失下去,但也会像海浪一样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就常常重新出现。指挥员必须坚持自己的信念,像屹立在海中的岩石一样,经得起海浪的冲击……”

陈登以伪装的面目从内部行诈,颇有一些新奇。而吕布这个有勇无谋之徒,对事对人都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也就经受不住像海浪一样危险消息的冲击。

三、敏察知奸

善于透过现象看出事物本质,善于判断,窥破奸计,一双慧眼,洞察人微,一切大奸巨猾,无所逃于双目矣。中国历史记载“敏察之事”不胜枚举,仅择几例说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