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7793900000014

第14章 古代散文精典佳作(14)

--郦道元

【读前须知】

郦道元字善长,生于公元466年,祖籍是幽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南),曾任北魏尚书主客郎、尚书祠部郎、治书侍御史、御史中尉等职务。郦道元为官清正,疾恶如仇,因而遭到权奸元徽、元悦等人的嫉恨。权奸们一方面设计让郦道元出任关右大使,前往巡视长安,安抚可能谋叛的雍州刺史萧宝夤;另一方面又派人到长安大肆造谣,说郦道元到来的目的是搜集萧宝夤谋反的罪证。于是萧宝夤就派人将郦道元杀死了,时为527年。

郦道元既是封建时代正直的官员,又是杰出的地理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为三国时人留下来的《水经》作注,撰成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最具权威的著作《水经注》。《水经》本是一部朴实无华的水利著述,仅一万来字,郦道元则将它充实成为体例新颖而又兼容众多学科的全面、系统地总结当时地理学成果的巨著。全书分为四十卷,约三十万字。《水经注》文字优美,脉络清晰,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形象具体地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媚和雄奇。后世有许多著名学者曾为《水经注》作笺校和注疏,其中杨守敬、熊会贞的注疏本尤被称道。

本文选自《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是专记长江三峡的一段注文。这段注文既有时间上的延展,又有空间上的景深,读来十分感人,是一篇瑰丽清新的即景抒情散文。

【原文】

自三峡①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重岩叠嶂③,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④,不见曦月⑤。至于夏水襄陵⑥,沿泝阻绝⑦。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⑧,暮到江陵⑨,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三峡:位于长江中部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瞿塘峡,在四川省奉节县东。巫峡,在四川省巫山县东。西陵峡,在湖北省宜昌县西。

[2]阙:同"缺"。

[3]嶂:山嶂,笔直如屏障似的山岩。

[4]自非:除非。亭午:正午。夜分:夜半。

[5]曦:太阳。

[6]襄:漫上。陵:丘陵。

[7]沿:顺流而下。泝:逆流而上。

[8]白帝:古城名,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北。

[9]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

[10]奔:奔马。御:驾御。不以:不如。疾:快。

[11]素:白色。湍:急流。潭:深水。

[12]巘:音yǎn,山峰。

[13]漱:冲刷。

[14]属引:连续不断。

[15]巴东:郡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境。

【译文】

进入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一点缺口都没有。岩石和山嶂层层叠叠,遮挡了天空和阳光,除非正午和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丘陵,无论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都被阻隔。偶或遇到朝廷诏命急需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其间有一千二百里路程,即使乘着奔马驾御疾风也不如坐船快速。春冬二季,只见泛起白色水汽的急流和绿色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影,山峰的绝顶生长出许多形状怪异的柏树,山间悬挂的泉流和瀑布飞速地冲刷而下,真是水清树茂山高草深,实在有趣味。每当雨过天晴或清晨霜降,树林阴寒,山涧肃静,经常有猿猴蹲在高处发出长长的呼叫,连续不断,凄凉异常,那种呼叫在空荡的山谷传播,哀声回环,许久才停顿下来。所以渔人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读前须知】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省宁晋县西)人,生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他年轻时当过道士,后来参加李密领导的反隋起义,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李世民登基后,历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徵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

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次子,封为秦王。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迫使高祖让位,建元贞观,自己当上皇帝。李世民即位之初,奋发有为,懂得艰苦创业。但是,随着国势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他的骄傲情绪日益滋长,生活奢侈起来。魏徵见此情况,心中十分忧虑,于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了这篇奏疏。奏疏,简称疏,是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这篇奏疏的重点在于最后一段中的"十思",这是魏徵提出的作为君主处理问题的十项原则。魏徵将这十项原则用排比的句式列出,语言简洁生动,便于诵读和记忆,具有强烈的警醒作用。

魏徵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本文选自《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旧唐书》是后晋刘昫(音xù)领衔撰修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唐朝近三百年的史事。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②,居域中之大③,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④。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⑤,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⑦。载舟覆舟⑧,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⑨;恐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浚:音jùn,疏通。

[2]神器:帝王权位。

[3]域中:天地之间。

[4]休:吉祥。

[5]景:大。

[6]吴越:春秋时期位于东南的两个国家。它们虽是近邻,却互为仇敌,不断攻伐。所以,后世以吴越比喻敌对的关系。

[7]人:即民。唐太宗名世民,因而避讳"民"字。

[8]载舟覆舟:既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荀子·王制篇》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语,以船和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此句即由此而来。

[9]驱:按照周代礼制,天子以一年打三次猎为限度。驱,驱赶,即打猎。

[10]九得:即九德。对九德的理解,有不同的说法。《尚书》卷一《皋陶谟》称九德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寒,强而义。"

[11]豫:欢快。

[12]松乔:高大的松树,比喻健康长寿。

[13]垂拱:垂衣拱手,比喻不必亲自动手。

[14]无为之大道:老庄之学的治国原则,尽可能地减少政事,尽可能地减轻百姓负担。

【译文】

臣听说想让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牢固;想让河水流得远,一定要使它的源头疏通;想让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恩德和道义。源头不深怎能希望水流得远,根扎得不牢如何使树长得高?恩德不深厚却希望国家安定,即使处在下层的愚民,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英明圣哲的君主呢?君主担当着统治天下的重任,占据着天地之间的最高权威,将要建立起与天齐高的伟业,永远保持住无限的吉祥。却不想到身处安乐时不该忘却危难,不想着提倡节俭去消除奢侈,不施行深厚的恩德,而是任由自己的情欲行事,这也就是砍伐了树根却想让树干茂盛,堵塞了水源却想让河水长流啊。

自古以来的数百君主,都承受了上天交予的大任,他们无不由于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而使道义卓著,也没有不因为功业成就致使恩德衰颓的。开始时做得好的人实在太多了,但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就不多了。难道是由于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道义有余,如今守住天下时恩德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在处于深重的忧患之中时,一定会竭尽诚恳地对待下属;在志向实现之后,就以为可以放肆地傲视一切了。竭尽诚恳地待人,那么吴国与越国可以团结成一个整体;放肆地傲视一切,那么亲戚也会变成路途偶遇的行人。对于民众,可以用严酷的刑罚去监督,用威猛的权势去恐吓,最终虽然苟且免除对他们的刑罚,但是民众并不会怀念君主的仁义,他们表面恭顺却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于民心。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种关系是应当特别谨慎地对待的;驾驭奔驰车马的绳索如有朽烂,这种状况是不能忽视的。

君主应当做到,看到自己向往的事物时,就要想到知道满足来警戒自己;打算兴建工程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去安定民心;考虑到地位崇高的危险时,就要想到用谦虚平和去约束自己;担忧骄傲自满时,就要想到江海浩荡的原因是居于众多河流之下;热衷于游猎时,就要想到一年以打三次猎为限度;忧虑松懈怠慢时,就要想到慎重地开始而谨慎地结束;担心耳目被堵塞而受蒙蔽时,就要想到虚心地采纳臣下的意见;害怕受到谗佞奸邪小人的蛊惑时,就要想到端正自身的行为以斥退淫恶;打算给人恩惠时,就要想到不要因为欢心而赏赐不当;打算惩治人时,就要想到不可因为恼怒而滥施刑罚:做到了上述十点,就弘扬了古人提倡的九大美德。如果选拔贤能的人任用,选取好的意见听从,那么有智慧的人就想出谋划策,勇敢的人就肯竭尽力量,仁慈的人就能广播恩惠,诚实的人就会献出忠心。像这样,文臣与武将都争着效力,君主与臣民的关系相安无事。君主就可以享尽欢快游玩的乐趣,就可以颐养健康长寿的体魄,也就可以鸣乐弹琴,垂衣拱手,轻松地治好国家。哪里用得着劳费精神地苦苦思索,去代替臣下行使职责,从而劳累了聪明的耳目,破坏了无为的治国原则啊!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读前须知】

骆宾王,唐朝婺(音wù)州义乌县(今浙江省义乌县)人。他自幼聪明,七岁就能赋诗,有"神童"之誉;成年后以诗文著称,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先任长安县主簿,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至侍御史,但因上书谈论政事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临海(今浙江省天台县)县丞。他为此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后来,骆宾王投奔徐敬业,助徐敬业反武则天。

武则天,自名为曌(音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她十四岁时被选入宫中为唐太宗才人。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削发为尼,但不久又被唐高宗召入宫中,立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册立为皇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即位,武则天就临朝称制。第二年,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并大肆杀戮李唐王朝子孙及旧臣,从而引发了徐敬业的反抗。

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徐世勣(音jī)的长孙,袭爵英国公,因徐家被赐为李姓,因而又称李敬业。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建立匡复府,自任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就在此时被徐敬业召入幕府,任为艺文令。徐敬业起兵之际,骆宾王为他撰写了这篇檄文。

檄文是用于征召、申讨的文书,主要用在军事上。这篇檄文笔锋犀利,先声夺人,很具有鼓动性。武则天始读此文时言笑自若,并不在意。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她不禁惊问何人所作,叹息这样的人才竟被冷落。

徐敬业不久失败身死,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或说投水而死,或说出家为僧。武则天又陆续镇压了其他反抗势力,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于690年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自称圣神皇帝。直到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的当年,才让唐中宗复位。

后人将骆宾王的诗文搜采结集,约有一百余篇,明人胡应麟名之为《临海集》。清人陈熙晋为之笺注,题为《骆临海集》。本文收于该集卷一○中,原标题"徐敬业"作"李敬业"。

【原文】

伪临朝武氏者①,性非和顺,地实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陈③,曾以更衣入侍④。洎乎晚节⑤,秽乱春宫⑥。潜隐先帝之私⑦,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⑧;掩袖工谗⑨,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扰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届,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于,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山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注释】

[1]伪:在李唐王朝旧臣的眼里,武则天的政权是非法的,所以称之为"伪"。

[2]地:通"第",门第。

[3]下陈:下列。宫中侍女都站在堂下,所以统称下陈。武则天曾被唐太宗召为才人,属下陈之列。

[4]更衣:上厕所的婉辞。西汉时,歌女卫子夫因侍候汉武帝更衣而得到宠幸,后来成了皇后,此处用这则典故比喻武则天向唐太宗邀宠。

[5]洎:音jì,到。晚节:原为晚年的意思,此处是指年龄稍大。

[6]春宫:太子居住的宫称为春宫。此处指太子李治宫。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650年至683年在位。

[7]先帝之私: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削发为尼。经此转折后,又人宫成为高宗妃子。

[8]娥眉:眉毛弯曲的形状如蚕娥的触须一样,据说是最美的眉毛。

[9]掩袖:楚怀王宠姬郑袖担心魏国送来的一名美女可能夺去自己的宠爱,就欺骗她说:"大王爱你的美貌,却厌恶你的鼻子。你最好用袖子掩住鼻子去见大王。"那名美女信以为真,就照办了。楚怀王纳闷,问郑袖这是什么缘故。郑袖却告诉怀王,美女讨厌他的臭味。怀王听后大怒,就割掉了美女的鼻子。此处用这个典故比喻武则天惯会设计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