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精典
7794100000006

第6章 经学(5)

中国儒学(主要指宋明理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这既反映了儒学在东亚的实际影响,也是对儒学在东亚文明中的地位的高度概括。

《左传》传授谱系

左丘明作《左氏春秋》,传授曾申,曾申传予卫人吴起,吴起传给其子吴期,吴期传予楚人铎椒,铎椒传授赵人虞卿,虞卿传给同郡苟况,苟况传给武威张苍,张苍传给洛阳贾谊,贾谊传给孙子贾嘉,贾嘉传给赵人贯公,贯公传其少子长卿,长卿传授京兆尹张敞及侍御史张禹。

著名经学著作

"四书五经"是经学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汉代,这五部经书被立于学宫,并置"五经博士",开始成为显学。

"四书"之名,始于宋代的"二程"。南宋时,朱熹注《论语》,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再配以《孟子》一书,合称《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开始通行于天下,成为宋以后士人科举必读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远古时代的智慧之光--周易

六经之首对《周易》的认识,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将其定性为筮书,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史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如果从《周易》的产生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看,说它是一部筮书,似乎无可厚非,这在《左传》、《国语》中都能找到大量的记载。当然,汉以后,《周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虽然它还保留着占筮的功能,但其道德伦理的功用似乎更为统治者赞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周易》成为了安邦治国的"法定""经书"。

《周易》除了其道德伦理学说外,它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尤为人们赞赏。由于它的博大精深,自汉以来,学者就将其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的"周"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易道周谱,无所不备";另一种说法是:"周"指周朝,朝代名。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据《世本》等书的记载说:"神农一日连山氏,亦日文王演《周易》关于《周易》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东汉马融则指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对前说作了修正。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分析,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图为壁画所刻画的周初人物姬昌。列山氏。黄帝一日归藏氏。"由此可见,《周易》并不是一部独立的著作,它是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神农时代称为《连山》,黄帝时代称为《归藏》,至周朝才改名为《周易》。"周朝说"为多数人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易"字,历代解释纷繁,总括起来,大致有如下说法:

1.从汉字"六义说"分析,"易"从日从月。日为阳,月为阴。因此,"易"就是表示阴阳。"易,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升天图(局部)帛画西汉从画面可以看出墓主人为男性,戴冠佩剑,身着红袍。交龙形象为四龙穿壁,青龙、黄龙各二。画面下方是双手擎龙的冥府巨人,上方画的是天上的景象,在太阳、扶桑树间绘满天星斗。这幅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升天帛画,反映了西汉时人们崇尚神仙之术。2.也是从造字法分析,但更注意"易"的形,认为"易"是"飞鸟"的形象。

十二月卦气图

在地球北回归线以北的温带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于是生活在我国中原地区的人们方能以这十二个卦的阴阳爻,形象地结合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冷暖变化而去描述气候,这就是"卦气图"出台的依据。3.认为"易"就是"蜴"。蜥蜴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的颜色,名之易。因此,"易"是"变化"的意思。

清代学者陈则的《周易浅述》将"易"定为二义:

1.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相互交替。

2.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运动不已。

"易"的解释至今尚无定论。从中国哲学的基点看,一部《周易》,无非是讲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万物。刚柔相济,变在其中,这周易的基本概念作为占筮之书,《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比较特殊。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阴阳。《经》文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孔子在系辞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玄学的产生东汉的儒学开始神秘化,已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于是,玄学大行其道,成为人们新的思想武器。魏晋玄学以攻击司马氏对知识分子的镇压、标榜老庄为背景得以充分发展,并以《老子》、《庄子》、《周易》,即所谓"三玄"为研究对象。由此,当时的士大夫多秉承玄学之性,以游乐、放浪自然山水而闻名。图中描绘的正是士大夫雅聚时的情景。就是"易"的核心思想。

《周易》的基本概念自汉代以来,对《周易》的解说可谓汗牛充栋,历代不乏其人,且观点颇异,但一些基本概念则是学者都认同的。了解这些概念,对于初学者十分必要。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的构成:

《易经》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组成,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为占筮之用。

八卦和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

《周易》包罗万象,天地人物一切事理尽在其中。这样广大而完备的一部经,实际就在六十四卦。至于经中的系辞十翼等,那都是六十四卦的注解。六十四卦来自八卦,而八卦又来自太极。六十四卦每卦六画称为六爻,是以阳刚阴柔二画相推变化而言。天地人物瞬息万变,《周易》六十四卦即以刚画老阳九、柔画老阴六两个变爻显示一切吉凶。八卦又称八纯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记住八卦的符号,古人编了一首歌谣:

乾三连(

?瘙 棤)坤六断(

?瘙 棥)

震仰盂(

?瘙 椧)艮覆碗(

?瘙 椨)

离中虚(

?瘙 椊)坎中满(

?瘙 椉)

兑上缺(

?瘙 椯)巽下断(

?瘙 椮)

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推出的,它由六个一组的"□"和"□"构成。"□"象征阳,称为"阳爻",由奇数"1、3、5、7、9"中最大的数"9"表示,又称为"九"。"□"象征阴,称为"阴爻",由偶数"2、4、6、8、10"中的"6"表示,又称为"六"。

卦序: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为了在实际运用中便于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成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央骺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每卦又有卦画、卦名、卦辞、爻序号、爻辞。

卦画:也称卦图。例"蒙卦":

西园雅集图华喦纸本设色明代

宋朝学术的主流话语是儒学话语,《周易》自然成为当时儒士文人争相研习,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经学。但此时儒学又有了新的范式,与汉代至唐代的儒学有了差异,它转变成以理气心性之学为核心的理学。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懦学的佛老化改造。西园是北宋驸马王诜的宅第,当时崇尚儒学之道的文人词客多喜聚集于此。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上例的"□"和"□"是八卦中的两个基本符号,由此构成卦画。《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八卦由伏羲氏创制。文中"包牺氏"即指伏羲氏。伏羲氏只是画出了八卦,没有留下文字。

卦名:上面卦画后的"蒙"字就是卦名。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名。

卦辞:"蒙"字之后,从"亨"至"利贞"称为"卦辞"。"卦辞"是对全卦的断语。"卦辞"和"爻辞"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周文王姬昌。《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曾被殷纣王拘居羑里七年,根据伏羲氏画出的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下了"卦辞"和"爻辞",民间称为"文王神课"。

爻序号:"卦"由下而上构成,最下方的称为"初",依次称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称为"上"。例:

乾卦坤卦

上九□上六□

九五□六五□

九四□六四□

九三□六三□

九二□六二□

初九□初六□

陶量秦代

秦朝统一了度量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规定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斛、斗、升、合、仑;衡为铢、两、斤、钧、石。图中的用具正是秦朝时用于称定重量的工具。爻辞: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例:蒙卦"初六"的爻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

《周易》卦爻辞断语常用辞及含义:

吉(善、吉祥)

利(顺利)

吝(行难、艰难)

厉(危险)

悔(悔恨,困厄)

咎(灾患)

凶(祸殃,大灾难)

彩绘铜车秦代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颁布"焚书令",第二年,又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此为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苏轼在说到秦朝废封建时有这样的话:"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这个"理"就有周易中定律的意义。秦朝废除儒学传统,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在苏轼看来,确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图为秦朝铜铸马车,其圆形车盖象征天,方形车身象征地,以合乎"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以上是《周易》的经文部分,全文不到五千字,十分简古。《周易》经文经过了伏羲、文王两个圣人的创制,最后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本。

伏曦八卦图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序号、爻辞

和作传的彖辞、大象辞和小象辞。每一个卦画符号(数位)称为一个爻,从下到上(数位模式从左到右)顺序为第一到第六爻,单数爻为阳爻位(传统阳爻序号标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双数爻为阴爻位(阴爻序号标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易传》的构成:

由于《周易》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时期的学者阅读起来已感到十分困难;于是,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历史上称为《易传》。《易传》由七篇文章构成,其创作时间离经文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约五六百年),它是解释说明经文的最原始、最权威的文字。这七篇文章是:《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

《周易》经交会图

《周易》的基础是易象。而《周易》的目的是要你得象。《周易》中的卦和爻都是一种象,而象则摹拟客观事物的现象,明白什么是象,会取象,会变象,最后会空象,这才是得象。之所以成为"群经之首",是因为《周易》是基础,而《礼》、《书》、《诗》、《春秋》等等都是象教,《周易》是敦象,学不会《周易》教的象,就看不懂其他五经象教的意。图中明确反映了周易中的八卦之象。《彖传》:"彖"是兽名,有利齿。《彖传》主要解释各卦的卦名和卦辞,从六爻的整体形象,说明该卦的意义。《彖传》附在六十四卦下,各卦都有。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其所显示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彖传》和《象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象、爻象所蕴涵的道理,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

《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经文的整体论说。文章探讨了《易经》的起源,介绍了古老的筮法,选释了部分爻辞。《系辞传》是一部具有很深蕴涵的哲学著作。

《文言传》:专门解说乾、坤二卦的文字。乾、坤二卦在六十四卦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易经》的关键。其中,解释乾卦的称《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坤文言》。

八卦之气图

八卦气是以阴阳五行为内核的气化象征,八卦气中既包含着五行的依存制约关系,又蕴涵着阴阳盈虚的消长转化规律。八卦的象征即: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

《说卦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经文的论说,后半部分是说明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及其特性。《说卦传》是打开《易经》奥秘的一把钥匙。

《序卦传》:主要对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杂卦传》:说明六十四卦卦名的含义和特点,将意义相对或相关的两卦放在一起解释。因为在顺序上交杂,故称《杂卦传》。

"十翼"传说是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儒林传》:"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孔子本人也说:"假我数年,如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见《史记·孔子世家》)。但经宋儒考证,史记和汉书的说法颇不可靠。笔者以为,真正的情况可能是:"十翼"不是孔子亲笔所撰,但其中贯穿了他的思想。如同《论语》不是孔子亲笔所撰,而是其弟子的记录一样,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

作为解释说明经文最原始、最权威的文字,"十翼"是理解经文的一座桥梁,有了它,我们才能通释《易经》。由于"十翼"的重要性,历史上始有"易历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的说法。

《周易》中的象《系辞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可见,"象"是《周易》成书的依据。至于圣人如何"观象",今天已经无从得知,我们只有从卦辞、爻辞的只言片语中去探究"象"。

象,即形象、象征。根据历代学者的研究,《周易》中的"象"有"八伏羲女娲画像砖东汉传说中,伏羲仰观于天,取法诸象,刨伏羲先天八卦。它先于周易和文王的后天八卦巨著,很可能是先民认知宇宙的一种方法。古人对伏羲极为尊崇,认为这个早于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创先天八卦这一包含宇宙奥秘的图案的人,一定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智者和先知。图为东汉的伏羲女娲画像砖,那些拖着蛇尾的伏羲女娲是古人心目中的亚当夏娃。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三才之象"等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象"。

八卦之象:

乾:为健,为天,为父,为首,为君,为玉,为金……

坤:为顺,为地,为母,为布,为众,为文,为吝啬……

占卜鸟形陶豆战国

这只扁圆腹、圆底、整体造型别致、酷似羽毛丰盈的大鸟的战国鸟形陶豆,出土于山西长治县。据考证,这种鸟形陶豆是春秋战国时期,方士用来占卜祭天的器物。震:为动,为雷,为龙,为足,为长男,为玄黄……

巽:为风,为木,为鸡,为长女……

坎:为水,为陷,为豕,为耳,为中男……

离:为火,为丽,为日,为雉,为目,为中女,为电……

艮:为山,为止,为狗,为手,为少

男……

兑:为泽,为羊,为口,为巫,为妾,为少文……

六画之象:

指六十四卦的六爻,一卦中,由上下各三爻为一组。

下面三爻称为下卦、内卦、贞卦;上面三爻称为上卦、外卦、悔卦。

初爻、三爻、五爻称为"阳位",二爻、四爻、上爻称为"阴位"。阳爻阳位或阴爻阴位称为"得正"或"得位",阳爻阴位或阴爻阳位称为"不正"或"失位"。

方位之象:

古人行筮步骤

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中记载:"蓍五十茎,韬以纁帛,贮以皂囊,纳之犊中。"这里所提到的蓍茎就是行筮所用的蓍草。在八卦中,"爻"字也由四根蓍棒相交而成,其本意就是长短蓍棒的构形。图中演示的正是用蓍草从事行筮的步骤。指八卦的八个方位。

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根据先天八卦图)

三才之象:

卦爻由下向上数,共六爻,六爻分三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三部分称为"三才"。天之道说的是阴阳,地之道说的是柔和刚,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

行筮法研习《周易》,必须要懂得其"筮法"。所谓"筮法",就是用蓍草进行排列演算而得到的卦。通过所得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来占凶吉。《周易·系辞传》有一段讲筮法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