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隋唐卷
7796800000033

第33章 大唐政治管理的出色(6)

武则天上台之后,其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其原本与生俱来的果断性格,再加之这些年在宫廷政治斗争中的磨练,早已将其锻炼成为行事雷厉风行的风格。但她虽有些独断专行,但还尚能听取各方意见。在官员任用方面,自她决意夺取皇位开始,她即铲除了大量关陇贵族,并不拘一格提拔了很多支持她的下层新锐。武则天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富强,首先必须要有出色才能的人来辅佐,她说:“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为此,她曾招了一批年轻才俊从皇宫后门入禁庭来协助她处理政务,称“北门学士”。而对于这批青年才俊的任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诟病的主要内容。大致的意思是,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皇帝,他宠幸私人,生活糜烂。其实,这应该是不识真相的人对她的误会。作为一名基本毫无根基的皇帝来说,她需要笼络一批官员为她的政权服务。而当朝廷上下充斥着她婆家的耳目时,她只能另辟蹊径,从别处获得支持。当然,虽然她政权的根基还不稳,可是她手里有人事任免的权力。特别是当她给予一批新进官员以优厚待遇时,哪个不识相的还不为主子服务?由此来说,武则天是相当有政治手腕的。武则天任官虽滥,但她尚能够量才授职,对官员的考核也较为严格。长寿二年(692),她组织北门学士相继修成《百僚新诫》和《臣轨》,要求百官“事君以忠”,同时也必须要改域匡正君主的过失,大臣要忠于职守,不可逾越规制。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她还进一步规范了科举入仕制度。武则天亲自策问士子,并开创了殿试和武举,进而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规模,使科举考试成为国家录用官员的最主要方式。她还奖励自举,规定九品以上现职官吏或者普通百姓都可以自己申述才能以求升官或谋取官职。这些措施为其选拔了一系列干练之才,其中包括在开元盛世期间为唐玄宗所重用的姚崇、宋璟等。武则天官员选拔措施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士族贵族的特权地位,也为众多的寒门士子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整饬了官场,为封建王朝的行政系统提供了新鲜血液。武则天还十分重视文辞诗赋的进士科,从而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至此,中国的贵族政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以科举进士为核心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持续发展起来。皇权和官僚政治的结合,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政权。

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早在上元元年(674),她便建议高宗施行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等十二事。她认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如此则“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并规定以“田畴垦辟”和“户口流移”作为奖惩地方官吏的根据。其当政期间,颁行《兆人本业记》,教导农民四时种莳之法。她一再下令要放奴婢从良,限定了王宫贵族蓄奴的名额,并禁止任何以“佣人”的名义买卖人口。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不但在农业生产和官员选拔方面的改革卓有成效,其在唐朝的武功方面也有突出贡献。武则天尚以威猛治理天下,她虽是个女儿身,从而不可驰骋沙场,但她却有相当卓越的军事才能。武则天善于灵活地调配各路兵马和军力,在其英明分配下,大唐军队北击突厥、契丹等部族,西扰西突厥,击破吐蕃,开通并有效地控制了丝绸之路。武则天又实行了屯田戍边政策,大足元年(701),任郭元振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从而使得军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大大减少了人民的养兵负担,从而为人民休养生息争取了宝贵时间。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相对来说缺少雄厚的支撑力量的女性皇帝,武则天的政权中毕竟少了一些可以让她高枕无忧地处理政事的后台,而武则天对此的过分担忧,也导致了她的一些失误,如大兴而起的告密之风,即差点使她的政权走上末路。武则天为了对付她强大的反对派,重用一批专门以告密为业的官吏,包括性格暴烈的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辈来达到剪除异己的目的。而这批人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无法无天,将李氏宗室残害殆尽,还将魔爪伸向了很多武则天信任的股肱之臣,如李昭德、狄仁杰等,以至于当时朝堂上下“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武则天政治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宠幸一批奸佞臣子,他们陷害无辜,扰乱纲纪,导致官员冗杂无能,导致机构膨胀,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卫军发动政变,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这年冬天,武则天去世。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性改革运动至此宣布失败。可是武则天的即位及其在当权期间所做的这一切努力,为中国历史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而她的改革成效,一定程度上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一个较为雄厚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武则天相对于唐朝李姓诸位皇帝,并不仅仅是个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个具有卓越贡献的帝王;只不过,这位帝王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死后,其与唐中宗合葬的墓碑上空无一字,俗称“无字碑”。这块碑刻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是我国历代碑刻中的巨制。关于无字碑的由来,后世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她在当政期间,密谋杀掉了众多的李氏子孙和多员朝廷大将重臣,她自觉无颜去见地底下的李氏皇。此外还还宠幸奸人,搞特务统治,让全国上下人人自危,道路以目。这些都是武则天死后都要去面对的败笔,因而她自觉有愧与后代,因而无字于后世。再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是个特别精明于政治的女性,她最终将皇位传给了李氏后代,这起码还是一件对得起李唐王朝的善举。而对于她自己的功过评价,她觉得当应由后世评定,因此她将这一权力给了后世,故以无字碑示人。

不过,最近历史学界又有了新的发现。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时,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经考证,这些并不是后人刻上去的。这些方格子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只有一种可能,它们就是当初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了碑文。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大约有3300多字。因此,学者考证,也许本来武则天决定将皇位传于李氏后辈,李显复位。他失而复得的皇位,让这位懦弱的皇帝无法评价的母亲,故而干脆让其目前的墓碑空置。如若真是这样,也是可以说通的,毕竟是武则天抢了他们离家的皇位;而还是他的这位母亲,在过足了皇帝瘾之后,又归还了回来,以后照旧还是他们李家的王朝,他一个李氏子孙是无法正面去评价武则天的。让墓碑空置着,也许是最为保全的做法。

“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盛世的大唐,曾两度出现过明治的王朝,继唐初的“贞观之治”后,在中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关于唐朝的开元盛世图景,平民诗人杜甫曾经写下诗作《忆昔》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诗中说的是,即使一个小城镇,人口也达万家之多。开元盛世时期,“海内富实”,此时国家粮仓充满,“陈腐不可较量”;私仓亦是如此,“人家良储,皆及数月”。唐开元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5000万之多,国家势力十分强盛,四海咸服,八方来仪。全国安定太平,盗匪几无踪迹。朝廷上下吏治清明,官场严勅。文教事业十分发达,《新唐书》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此外,政府提倡教育,广设公私学堂,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

唐玄宗李隆基是在“武韦之祸”的背景下继位的。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来说,他的王朝有太多需要他事必躬亲的事务去处理。事实看来,李隆基是一个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即决心改革王朝目前的困境,效仿曾祖李世民以“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期冀在自己的皇帝生涯中也能够有一番作为。

唐玄宗继位之后,飞扬跋扈的太平公主仍旧幻想自己能够和她的母亲一样成为一代“女皇”,并为了这个梦想上下打点,誓不罢休。因此,唐玄宗上台伊始,首先要解决的便是他姑姑的篡位阴谋。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先发制,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谋反团体,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后宫乱政局面。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一心想要图强的唐玄宗开始了他的治世过程。

武则天以周代唐,使李氏大唐的皇位继承陷入一片混乱。而且在武则天直到逝世之前,对于由谁继任皇帝她还在犹豫之中。女皇的犹豫,加大了每一个有机会继任皇位的竞争者的紧张和谋划,史料记载,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宫廷政变竟达六次之多,可见皇室的混乱局面。得来不易的皇位使得李隆基上台伊始便着手开始了巩固皇权的行动。他首先将威胁自己的几位较有威严的皇兄弟们下放到各地去任官,从而瓦解了他们在京城中的势力。同时禁止外来人员与皇室来往,有违反的一律革职拿问。待到他皇权真正稳固下来之后,唐玄宗又改变了一次策略,他决定将之前下放的诸王又招了回来,而是给了他们一个闲职,此后将他们永久地圈在了京城中的宅院里,规定不许于外来人交往。至此,李隆基才真正将这块心病去了。

唐玄宗的“依贞观故事”,还表现在他任用了相当大一批的军师,主要以姚崇、宋璟为代表的择贤模式,形成了推陈出新的辅佐班子。开元五年(718)唐玄宗下令恢复贞观时期谏官参加皇帝议会的制度,让其专门监督皇帝的行为,“有失则匡正,美恶则记之”。唐玄宗依赖这一系列强大的官员力量力争“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诸托不行,纲纪修举”,自上而下开始着力整顿朝纲,拨乱反正,严勅吏治,收到了显著效果。

其第一步便是先将武后时期的残局收拾干净,毁天枢,改明堂。在官员制度方面,唐玄宗强劲地看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把武周、中宗以来所置的外官、斜封官均一律撤销不用。开元十年(723)他又果断将20万军队改归农事。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减轻了朝廷负担,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一个新兴的有生命力的新朝政局开始了他茁壮的成长之路。

“食而为天,富而后教”,这是唐玄宗贯彻其君主生涯的经济思想。他认为国家致富最重要的方式还是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唐玄宗一直将劝农课税放到了他发展经济的首要位置。开元二年(714),他即督勅地方官员一定要劝课农桑;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对地方官员说到:“农桑之时,不可妨夺。州县长官,随时劝课。”唐玄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维护了小农的利益。他非常重视农田水利的修建,在他当政期间,全国共修建了56项水利工程。

开元年间,每逢民间发生水旱灾害,唐玄宗都将亲自命宰相去大力赈济灾民,减免当年赋税。开元三年(715),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接连3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唐玄宗即命宰相宋璟前去处理赈济事宜,并着令给予当地百姓十分丰厚的优恤。开元年间,四川等地虎患严重,当时“大虫杀人,村野百姓,颇废生业,行路之人,常遭死失”,为此唐玄宗曾委派专人到淮南开办学习班,传授捕虎方法,并令地方州县长官学习捕虎方法,组织百姓“同除其害”。此事记载在《全唐文·命李全确往淮南授捕虎法诏》里。唐玄宗的忧民爱民思想完全可与其祖辈曾祖李世民的民本思想相媲美。

唐玄宗还大力提倡节俭,要求自皇室到普通百姓人家,均不得骄奢淫逸。开元二十五年(737),朝廷减少杂物开支达400万两之多。

在对外关系上,唐玄宗继续禀称贞观年间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广泛加强和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礼节交往。开元二年(71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机构——安南市舶司设立了,这是我国与国外交往被纳入国策的一个重要体现。此后,大量外国货物输入我国,如香料、琉璃、棉布等,进一步坚强了我国与国外的交流往来。

在唐玄宗积极上进的治国热情下,在身边智谋过人的宰相辅佐下,再加之一系列的保农政策和进取的外交政策下,自贞观之治之后,大唐帝国第二个新兴的王朝以雄劲的姿态再一次出现了盛世的繁华景象。

两税制的出台

唐朝瓷碗

唐朝中后期,朝廷的财政已经日渐窘迫,特别在安史之乱之后,整个王朝内部的财政已经濒临崩溃。主要的原因是,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同时官田的日益减少,使得唐代初期所实行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在整个国家的财政主要依赖税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保证税收的来源,国家财政也便无从谈起。当时,税收不能保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各藩镇遍地开花,上上下下林立了多少藩镇格局的势力。不少藩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割据性,他们的骄奢使得他们已经越来越不把这个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有的藩镇干脆不供王赋,给你个面子,不定期的给朝廷输送点租税,一不高兴了,我连你个皇帝都不买账,还给你上交租税?有的则大量占有送使、留州部分,上供中央的赋税亦很有限。部分藩镇为了养兵割据,在所辖范围内横征暴敛,广大农民赋税复又反弹,负担更见严重。国家财政窘迫,官员照样贪污,宫廷的开支还是那么庞大。财政的匮乏,已经让大唐库存银两日益捉襟见肘。如果再不从别的渠道进帐,不待其他外力的侵犯,整个国家即将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崩塌。

公元779年,德宗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登基。整个帝国将其重振朝纲的期望全都寄予给了这位年轻而又聪慧的皇帝身上。在他统治之初,虽然国家并没有了内忧外患的紧迫危机,但是已经问题重重的国家财政必然是这位帝王施政改革的最先下刀之处。因此,在其即位的唐建中元年,他便听从了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