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隋唐卷
7796800000035

第35章 大唐政治管理的出色(8)

而这些宦官,因为皇帝的宠幸便更加骄纵蛮横。德宗时期宦官竟然掌握了京城大概一般的田亩。当时的“宫市”更是让人民苦不堪言。所谓“宫市”说的是宦官出宫采买宫中用物,开始时候虽然强买低价,这种做法虽然没有道理,但还总算有些人性。到后来,这些仗势欺人的奴婢索性每到这时候派一批人,叫做“白望”,看中什么,便拿什么。而这时候一般只支付十分之一的价钱,甚至有时候还反过来向卖主索要“脚价银”,他们的意思是,你们的东西卖给了皇帝,你们应该给皇帝送到宫中。但是宫里又不是一般人能够进去的,所以也只好我们这些人代替你们跑一趟了。可是我们这些人也不能白跑啊,所以也就只好委屈你们这些百姓给我们发点跑路费了。现在看来这就是强取豪夺,但人们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看到他们躲着点走,免得沾染晦气。所以后来人民只要看到这些从宫中的人,便会惊慌逃走。在这伙宦官当中,其中有一个叫做“五坊小儿”的,他们的行为更为恶劣。平常只要没事,他们便出宫,并专门以打猎为名,把捕网放到百姓的门口或者井上,这时候老百姓便要把这张捕网填满东西。这样他们再把这些东西待到宫中,或向皇帝邀功索要赏赐,或者干脆就据为己有。每到一处,他们便打着皇帝的旗号,借端勒索。只要百姓有丝毫的怨言和阻止,他们便搬出皇帝恐吓百姓,当时只要一谈到这群土匪,百姓们恨得咬牙切齿。

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在朝政一片混乱中遗憾地死去,太子即位,这便是唐顺宗。据史料记载,顺宗早在东宫之时,便是一个勤奋的太子。他时刻关注朝政大事,并利用自己太子的身份跟随父王处理政务。而且,但是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很有谋略的官员,他们给了顺宗很多教导和谋划。当然,他的父亲德宗在位期间曾经所做的想要重振朝纲的做法他也清楚。父皇的失败给顺宗很大的震动。他知道,现在国家的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有向外发展的想法。相反,要想顺利地削平藩镇,首先应该让这大唐国家强大起来。所以直至顺宗一即位,便任用他的伴读王叔文着手进行改革。

王叔文,今浙江绍兴人。自古江南便出才人,王叔文当时是以棋艺而得以进宫,并因其才华出众深得当时德宗的欢心,于是命他侍读东宫。王叔文虽然只是个文人,但他精于帝王之术,是当时太子十分得心应手的军师。此外,因其做事低调又十分有分寸,他逐渐成为顺宗的离不开的心腹。在东宫的那段日子,他并没有每日只是陪太子下棋,相反他一直十分关注朝政、热衷政治,期冀有一天能够辅佐太子顺利登基。

其实,在顺宗即位之前,他们便早已有改革的打算。当时聚集在王叔文身边很多难得的人才,如我们熟知的刘禹锡、柳宗元,他们不仅长于诗文,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很多的见解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十分难能可贵。他们对德宗也提出过很多次改革意向,但无奈德宗当时过于依赖宦官,根本就不会理会他们的想法。久而久之,他们也便对德宗失望了,照他们当时的情况看来,他充其量也只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所以,他们只能尽力扶持太子登基才能够施展抱负,施行改革。

这一年,德宗死去,顺宗顺利即位,他们的改革计划也开始了。但是他们等待了这么久的时机终于来临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和顺利,他们没一步行动都受到各方的阻挠,处处掣肘。其实,王叔文虽然贵为当今皇帝的侍读和心腹,能够在皇帝面前有说得上话的机会,但他在朝中的威望并不是很高。其实当时连皇帝都得依靠宦官的扶持的年代,他一个仅仅能够在皇帝面前有地位的人又如何。大臣不买他们的帐也不能把人家怎么样。所以他们当时提改革,却跟随和附和者并不是很多,未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反,能够积极推进的人不多,但在一旁事不关己的态度的人却居多。大家的想法也都是那样,皇帝刚刚上台没有多久,根基都没有打下,现在要谈改革,恐怕不但到时成效不大,连他这皇帝宝座也会搭进去。所以大家基本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以便到时能给自己留条后路。王叔文等人看看情况并不乐观,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又搬出资历较老、出身名门的韦执谊担任宰相一职。但是无论现实如何改变了他们原先的计划和初衷,这著名的“王叔文改革”还是开始了。

首先,他们着手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宫市”和“五坊小儿”撤罢。据历史记载,当时京城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民心大振,均拍手称快。

同月,他们又罢免了大贪官京兆尹李实。这李实本是皇族,所以他便仗着这层身份,为官期间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所以当顺宗下令将李实处死,全城百姓奔走相告,“市井欢呼”。同时他们还将紧闭在深宫里的宫人和教坊妓女近600人释放回家。当这些家属来到宫门口相迎时,喜悦和惊奇充斥一起,哭声参杂欢呼声响彻整个京师大街。

这样看来,这次革新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以开始,但这最初的这些成绩毕竟还是为改革开了个好头。为使得他们将改革的深度加大,他们开始将触角深入到经济、军事、政治几方面,但至此开始碰到了宦官和藩镇这两个势力的阻挠,双方逐渐撕破脸。

一个国家的财政大权也是需要控制的。因此王叔文令再行杜佑兼管财政,自己任副使,掌握实权。此外,现在无论是革新派还是宦官等为首的守旧派,他们都明白,要能坚固自己的政见,手中必须有权。而兵权,更是应该极力争取的对象。

照这样的情势下去,改革派的势力已经日益强大,大有完全控制朝政的趋势。如此保守势力哪肯罢休?正值此时顺宗病重,现在他只能偶尔由人扶着上殿坐坐,让群臣从远处瞻望,朝政已经无法再打理下去了。刚刚进入状况的改革因为顺宗的病重,并随时都有被反复的可能。而此时老谋深算的宦官终于有了可以出一口恶气的机会了。自从王叔文改革开始以后,他们越来越不把这些宦官放在眼里,甚至还三番两次的削躲他们的权益。宦官充分利用了这种情势,他们拉拢顺宗长子广陵王李纯,谋划让李纯尽快登基取代顺宗。三月末,大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私下“立嫡以长”呈上逼顺宗就范。病入膏肓的顺宗在压力下,只好同意将李纯立为太子。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李纯刚上台,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心思向谁。说韦执谊老谋深算并不为过,在官场混迹多年的他想到,应该首先探测一下太子到底是什么态度,于是他借机让陆质去做太子侍读,以便将太子拉拢到他们这边。谁知,这太子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在陆质刚议论朝政几句,就被太子斥责到,“你为来陪我读书的,并不是让你在我这里说三道四!”

这件事让王叔文等人更坚定了要控制兵权的决心,否则不但改革会功亏一篑,甚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将不保。王叔文当时没有正面和太监对抗,相反他采取的是迂回战略。首先他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的节度使,这道命令并没有涉及到宦官,而是让神策军脱离中尉的管辖,改由范希朝等人统帅。但是当时一些军中将领对俱文珍说,范希朝统兵以后,就没你们的事了。俱文珍听到这个暴跳如雷,他鼓动宦官们说:“今天王叔文的阴谋一旦得逞,不久我们都要死在他手里!”于是他们商量集体抵制这个决定,等到范希朝带领韩泰来视察军队,军队将领竟然没有一个出来见的。这次夺取兵权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至此,当时轰轰烈烈的改革已经渐趋失败。不久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当时参与改革的著名“二王、八司马”均被革职,改革也便销声匿迹了。元和元年(806),唐顺宗李诵去世。这一年,宪宗下诏命令54岁的王叔文自杀,永贞革新彻底失败。

虽然这是一次未能成功的革新,但在唐代中后期整个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过程中,一批有识之士力图通过改革改善当时帝国的处境这一想法,便是勇敢又重要的。最起码,它给顺宗后来的宪宗及其子孙一个缓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