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隋唐卷
7796800000040

第40章 大唐军事外交的强盛(5)

从安禄山叛乱,到宪宗登基的这许多年之中,唐代的藩镇结构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相反,此后的几任皇帝要不就是懦弱无能,任藩镇割据嚣张下去而听之任之,要不便是即使有万般才能,但王朝根基的薄弱以及财政的匮乏,让他们无力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反正现在的情况是,日子过了一代又一代,皇帝换了几任,而藩镇却还是老样子,一如既往地称霸一方,藐视朝廷。宪宗在宦官的扶持下顺利登基。当然,也许他自己也意识到,相对于前任皇帝,自己的继位是有些尴尬的,好像有损天子的尊严一般。他的子民们也不是傻子,皇帝登基不符正统,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不过转念一想,管他的呢,宪宗成为皇帝已经是既成事实,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只能是越描越黑。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便是用无数个有成效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登基是上天钦定、顺应世道的,对于百姓,则这是个多福之举。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宪宗确实是一位政治才干、办事能力十分突出的帝王。宪宗于公元805年登基,他上台之初的首要任务便是开始了对于藩镇旷日持久的控制的努力。

因此,当宪宗自登基以后对于藩镇的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并且卓有成效的时候,他对于自己的帝王之位充满了信心。在对于国内的大的藩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之后,他并没有放松对于个别藩镇的直接控制权的收归问题。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用周围几个藩镇练手了。在收归成德之前,因为几个小小的藩镇首先向自己挑衅,当然,宪宗毫不犹豫就出兵镇压了。上文所述的在宪宗登基第一年便来生事的藩镇便是剑南西川。这一年,节度使韦皋卒、行军司马刘辟竟然十分强势地要求中央让其继位,并且要求兼领三川。当时,唐宪宗刚刚继位没有几日。这藩镇也是看到了新皇帝的继任,觉得应该趁这个小子还没有坐稳自己的江山就先给他个下马威,以后自己的再有任何要求都好说了。其实,姑且不说这刘辟有些趁人之危的无耻,他的政治才能也十分值得怀疑。宪宗确实刚刚起步,但他并不跟他的前辈一般,从个人特质而言,他是个优秀的决策者;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宪宗是由宦官拥护上任的,所以内忧暂时缓和。而经过了之前德宗和顺宗这几年的努力,国家的实力是有所上升的。现在你一个小小的藩镇自己单独来捣乱,宪宗想要收拾他问题并不大。而且,这刘辟也是选了个不好的时机。现在朝廷上上下下对皇帝继任的正统怀疑的让宪宗十分恼火,这股火当然只能一起再发泄到你头上了。所以,虽然文献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我们都能联想到,对于这次战争,宪宗制定了最为详细周密的计划,并且投入了很大的代价。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宪宗第一次出兵藩镇的计划完全顺利。到了第二年,未曾料到镇海节度使又开始闹叛乱。对于这一次事件,宪宗已经比去年老练和老成了许多。当即,宪宗调淮南节度使王锷带领众将前去讨伐。很快,李被自己部将镇海军兵马使张子良所执,并被诛杀。这样,宪宗的朝廷又赢得了一场提升自己威望的机会。这几次的藩镇叛乱,也许本想给新任的皇帝一个下马威,岂料这次登基的皇帝是个相对有作为的帝王。总而言之,这几次战役的胜利给宪宗和朝廷上下增强了不少自信,整个帝国又开始了初唐之初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自己的努力最终稍有成效的时候,他收复藩镇的愿望大大加强了。自从自己的祖父德宗在收复藩镇问题上费了那么多心思,却最终未有任何结果之后,他知道,一日不去这块心病,自己的帝位和朝廷便不能安稳。而这个过程便不可避免的要与东北强大的藩镇集团打交道。而此时东北的藩镇基本已经处于独立的状态,如果勉强说还属于大唐王朝的管辖,那也是两者之间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统属关系。这对于目前在胜利的喜悦中要继续推进自己的藩镇改革计划的宪宗来说,这种局势是绝对不可以容忍的。他只能等待时机,让自己的计划能够实现,而且不会太牵强。

公元808年,成德节度使死去,他的儿子王承宗要求接替节度使职位。又是一样的要求,又有同样的无理要求。当然,这虽然从外人眼睛看来,这是对朝廷权势的一个侮辱,但聪明的宪宗发现,这是在成德重塑皇权的好机会。于是他强硬的拒绝了王承宗的要求要说,宪宗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仅仅是作为帝王的他的盲目自大的好大喜功。在他即位的最初几年相对顺利的军事行动,一方面给了他信心,另一方更是加大了他想要统一全国的决心,因此当宪宗觉得这样一个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他想要有所行动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关于此次行动,朝臣的意见却并不是一致的。其中翰林院大学士绛则提出了他的担忧。自安史之乱之后,成德已经享受了几十年的自治,其内部已经有一个完整的领导核心,而这个核心并不是当时的皇权统治,本地对于中央的归属已经并不是那么强烈了,因此任何带有强迫性的举动都可能带来地方广泛的反抗基础;此外,宪宗虽然在最初的这几年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大量的军事行动已经让政权损耗了不少元气,如果现在这么急切的行动,往往会让政府无法应付巨大的军事开支;再次,成德周围的小藩镇与成德的性质基本相似,而目前中央对于成德的任何军事行动,对于其周边藩镇来说都是一个信号和威胁,因此成德不可能被其周边地区孤立从而战败。从上述这些原因分析来看,这时候皇室对于成德的军事行动的时机并不如宪宗想像的那么成熟。

事实上,宪宗最终思忖再三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即统一王承宗为成德的合法继承人,但是他必须承诺像皇室已经朝廷履行正常的行政义务。但事情远不是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双方的恩怨因为有了利益关系而变得无休无止。双方终于在成德新归并的德州以及棣州的归属问题上爆发了冲突。但正如当时韩林苑大学士李绛所预言的那样,在朝廷军队出兵成德的最初,他们即遭到了本地精锐部队最强有力的抵抗,同时朝廷还面临着兵马协调不周的情况,种种情况都预示着朝廷即将到来的失败局面。为了保存朝廷的体面,更为了让自己进攻的军队不至于损伤太过严重,宪宗绝对退一步。而最终的结果便是,公元810年,在朝廷财政即将枯竭的情况下,宪宗无奈地放弃了进攻,与成德达成妥协。这样的结果,也许对双方都有好处,连年的战争双方有些吃不消了。

当初轰轰烈烈的成德与中央的对抗到此已经告一段落,从结局来看,双方都没有胜利,但好像都有收获。皇帝没有取得预想中的全胜,但是至此之后,成德毕竟有所收敛,不管是否真心实意,但也主动向朝廷请求派驻官员了。而成德藩镇内部呢,连年的战争已经让领土内的壮年男子损失数量很多,再坚持下去估计即使有朝一日能够胜利,估计自己也只能是个娘子军的首领,或者干脆是个光杆司令了。就这样收手吧,反正自己想要得到的领导地位也已经有了,他皇帝想要个虚伪的尊敬,那我们给他就是了。这样双方互补亏欠,和和气气的也行。从后来朝廷征讨淮西节度使看,其实成德并没有完全归顺朝廷,因此淮西之战成德也参与了其中很多次阴谋活动。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宪宗对藩镇的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的。只要藩镇一日不亡,他宪宗,或者他以后继任的子子孙孙们必定要在藩镇这个问题上吃亏。但现在的情况是,宪宗的朝廷 需要一段时间的修养,等自己完全强大了,再来收拾这些桀骜不驯的家伙们也不迟。

到这时,这场并没有强大冲突的双方才勉强达到了一个和解,但这样的结局也预示了皇室想要重新在东北地区重塑权威这一计划的流产。但无论如何,在大唐王朝日益衰落的窘境之下,宪宗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朝廷挽回了面子和威信。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宪宗在晚唐时期,确实能够被称作是深有谋略,又是一个勇于探索和进取的帝王。

三分平卢,藩镇割据完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流传千古的唐诗,并不如诗中所言乃是贞妇才子的浪漫情感表达;相反,这是一个男人用以婉拒另一个男人的好意赏识而作。题中的主人公,便是中唐后期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这首诗的来由是这样的,当时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十分欣赏诗人张籍的才华,想将其纳入自己门下作为幕僚。但李师道虽有识人之才,却未见得懂得诗人的抱负和情感。张籍是一位不折不扣要拥护“统一”的“亲皇派”,他也十分痛恨当时分裂格局的局面,岂肯投入军阀头子的门下?但他虽然看不上李师道,但一想到李师道毕竟在朝廷也挂有官职,自己应当委婉一些为好。于是他便借助一位节妇的口吻,描写其断然拒绝了某一个第三者的勾引,告诉他自己已经结了婚,丈夫是朝廷的近卫军,自己要与他同生死共命运。在诗中“她”承认对方的一番美意,表示已经心领,但无奈彼此有缘无份,只因自己早已有了归宿,请对方不要再来干扰。而张籍便是以此表达自己不二的决心。

李师道原本是高丽人。他的父亲李正己、兄长李师古,都曾相继为淄青节度使。后来师古死后,作为嫡亲弟弟的李师道便于元和元年十月继任郓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平卢军及淄青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当时的节度使还是棣王李审,李师道虽是副大使。但实际上棣王只是名义上的将领,真正掌权的却是副节度使李师道。在这平卢前后40年的历史上,其实这一块地区已经成为他李师道内庭的一块领土,他们父、兄、弟三人踞有平、卢、淄、青一代首领,可称是今天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地区一个独立的大军阀。在他父兄的年代里,他们一家的“小王”地位还算是比较安稳的,皇帝虽然不喜欢他们的存在,却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听之任之。然而到宪宗上台,李师道却渐渐觉察出了一些不一般的东西。特别当宪宗在那些太监的拥护下相继收归了几个小的藩镇以后,李师道更是每日为此担惊受怕。在经过了魏博节度使的归顺、河北三镇的降伏以后,他李师道也知道,自己的也会有一些改变了,只是时间上的早晚和方式也许不同,区别仅此而已。

所以,当朝廷一步步的开始削藩计划时,李师道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趁现在自己还有一些主动权,他开始竭力争取自己的一些利益。于是,这是这一年朝廷对淮西用兵时,他采取的两面派政治,表面上他极力支持朝廷的出兵,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暗地支持吴元济的抵抗,渴望胜利了能分一杯羹。他首先派人暗中潜入河阴漕院杀伤官兵十余人,钱帛30余万缗匹,谷3万余斛,就这么一把火,基本把江、淮一带集中在这里的租赋都烧毁了。也是他,策划了一出当时震惊朝政的谋杀案。在堂堂的天子脚下,他李师道竟然勇猛地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重臣宰相武元衡诛杀在大街。不久,他又派人潜入东都,本打算在洛阳焚烧宫阙以恐吓朝廷,但最终因为事情败露而未果。但即使是这些行动,也已经让朝廷有震慑。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还是一直暗地力挺他的李师道等人,都没有得逞。最终吴元济败死,而朝廷的下一步目标,无疑便是平卢节度使。如今的这个朝廷确实有了一些气势,而这个皇帝,更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帝王。

吴元济败死之后,李师道开始了事到临头的恐惧。他自己心里也明白,现在跟朝廷交战是十分不明智的。朝廷这几次的战争都十分顺利,士气大增。而目前自己的这块领地已经是孤家寡人了,现在的情况甚至连淮西的境况都不如,毕竟当时淮西还有平卢等地方的暗地支持。所以,开始李师道是个绝对的顺民,他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将自己的长子送入宫中为人质,并自动献出沂、密、海三州。看到李师道的乖巧,其实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个解脱,毕竟宪宗刚刚结束了一场战斗。而自从宪宗登基以来,其实战斗没有真正停止过。所以,当时看到李师道有主动归顺的意思,宪宗欣然允许。这一年正月,宪宗派左常侍李逊去郓州宣旨并慰功。但当朝使到郓州后,李师道却又反悔,大陈兵迎接。李逊只好班师回朝回朝奏明宪宗说,这个李师道顽愚反复,我们恐须用兵。本想期待一个精彩完美的削藩结局,却未料被这个小藩镇给耍了,宪宗大怒,决意兴兵讨伐他。

其实,李师道的决策也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自己目前所占据的藩镇,正是因为自己在这块领地上有绝对的权力而舍不得丢弃。当如果自己主动降服朝廷的话,这也便意味着自己土皇帝的身份至此结束了。现在战与和的区别并不大,但是,如果主动出战的话,毕竟还是有得胜的机会。谁也不能肯定他李师道就一定会败,朝廷一定会战胜自己。所以,当唐宪宗的宣慰大队到来的时候,李师道采取的是陈兵威慑的态度。这一场战争必不可免的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