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0天打造强大内心
7811100000014

第14章 不要被群体的认同感所左右(1)

社会群体并不需要存在一个领袖

社会群体的秘密到底在哪儿呢?

前面我们说过,一个人的心理,主要由“动物性”、“社会性”、“个人性”三种心理组合而成,动物性充斥着野蛮,社会性则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是一种维持秩序的需要,个人性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属于心灵的产物。

社会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他们需要摈弃一部分属于动物的劣根性,建立在一种“双赢”的感情基础上,组成社会,以驯化“动物的感情”,这样人类才能有秩序地生活,持续不断地存在。

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双赢”的基础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本质,这种“双赢”渐渐变成了“单赢”。

以最简单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来界定,社会资源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一部分占有的多,一部分人占有的少,占有的多的人就高档,占有的少的人就低档。占有的多的人就打破了原来“双赢”的基础。而决定着这一资源分布状态的,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政策安排、个人努力、社会机制等,这不是这里应该讲的。

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占有的多的人会证明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一定要与他人进行自我比较。社会群体性就是占有式运作的。这种占有的存在方式是“占有式”的,会进行多寡的比较、区分,使社会成为一个高低有别的价值序列。

在这种形势下,占有资源多的人,自然而然在地位上会优越于占有资源少的人,这样,领袖的地位就凸现出来。

这种领袖地位是如何让众人屈服的?

简单地说,原因就是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方式。

大多数人的存在方式是“占有式”的,就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确定自己的地位。比如,一个千万富翁给人的印象往往停留在财大气粗上,正是因为他依靠自己拥有的东西确定了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则缺乏这种行为方式,甚至连基本的大声说话的口气都没有。

根据我们所讲的占有性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

1.我们的“占有式”的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内心世界的强弱,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的“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就是通过“占有式”的这一基本特征来确认我们的内心世界的,并且也通过他人存在的属性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以当前的学历作为例子,一个中专生和一个博士生,仅仅因为他们作为中专生和博士生的存在属性的区别,中专生和博士生所占有资源的不同以及在这基础上的歧视性对比,博士生似乎在社会地位上就高一个档次。你似乎无法反抗这种“占有式”的标准,因为这不仅是社会固有的观念,也是你的体验——你的确就是这样体验自我和他人的。

2.你是以你所“占有”的资源的多少为标准来“填充”你的心理大小的。也就是说,你依靠“占有式”的资源来确认你的自我和自我的价值,这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心理上附和社会认同感。你穿一件高档的皮衣,第一作用不是用来取暖,而是为了彰显你的身份。你拥有一个“苹果”,第一作用不是用来服务,而是用来彰显你的身价。换言之,你所拥有的东西已经超过它本身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社会群体中占有地位。

以“占有式”的方法来填充一个人的内心,这种人的内心是无法真正强大的。

郭纵是战国时期赵国商业领域的一个佼佼者,以贩卖茶叶为业,后来成为着名的赵商,足迹遍布赵国,十几年间,积累了数不清的钱币,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财主。因为他是赵国商人,积累的钱币多为赵国币种。

然后,在赵国危机四伏的时候,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将变卖家产得来的钱币放了好几辆马车,历尽千辛万苦,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财产。令他想不到的时候,秦朝统一六国以后,颁布统一货币令,一切以秦国的“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其他的钱币一律废止。

郭纵辛苦半生积累的钱币,成了一堆废铁。

以“占有式”的方式去填充内心,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强大。

正是因为这种“占有式”的方式内化为你的心理结构,你屈服于它,所以,你意识不到心理强大对自我和他人的重要作用。这种情形下,你注定有身份的焦虑,一旦你不占有什么东西,你的心理就注定弱小。

前面说到的中专生和博士生,博士生似乎要比中专生占有得多,但如果两个人任职于同一家公司,平起平坐,从事同样的职业,这又该如何说呢?再比如说,如果中专生入行早,做了博士生的上司,这又该以什么作为参照标准呢?

高档的皮衣和“苹果”彰显你的身份,如果某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穿高档皮衣和用“苹果”的人,注定又会有另外一种东西取代皮衣和“苹果”成为新的象征身份的物品,这又该如何论呢?

要有一颗强大的心理,要戒除这种“占有式”的价值,内心强大与外在物品无关。

如果你现在无房无车,见到有房有车的同龄人,你应该做到内心强大,与之交谈毫不胆怯。有车有房并不是成功,车、房只是拼搏之后所获得的报酬,而不应该作为成功的标准。武大郎还有二层洋楼,还是个商人,结果连自己的老婆都被别人拐走了,你能说他成功吗?

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到处找工作。

这天,他走进当地一位有名的商人保罗的办公室,保罗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打量着这位陌生人。他的外表显然对他不利——衣衫褴褛,衣袖底部已经磨光,全身上下每一处都显出一副寒酸样。出于同情,保罗安排人事部随便给他找了一份差事。

然而,三个月之后,这个年轻人成为业务部的经理助理。

外表看上去十分潦倒,给人一种坏感觉的一个人,究竟是靠怎样的一种魅力在短时间内成为业务部的经理助理的呢?

答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原来,他是来自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商业任务。令人遗憾的是,这项计划失败了,他被困在美国,他此时既没有钱,也没有朋友,可谓是有家归不得。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心智,让他有胆量面对任何一个强大的对手。

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他强大的心脏成为他进入最高级商圈的通行证。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一点神奇的色彩,但它也说明了一个广泛而基本的真理,那就是:我们的心理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次努力。

如果你在公司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不需要自卑,首先要明白你和总裁一样,都是平凡的人,都在为公司默默地努力着,他作为领袖,充其量只是公司的一个角色而已。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说:日本三个月没有首相在位,民众都不会感觉到奇怪,但清洁工三天不在位,民众就会发疯。

社会群体之间,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不需要存在一个领袖。

求同心理让人们交出了自我

夏天的时候,女士的打扮成为大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公司里,曾经出现过一件事情,拿到这里说一下。

财务人员李娜和业务部的赵玉桓是公司里两个最漂亮,也是最喜欢打扮的同事,她们两个人的打扮,给王某在烦躁的工作之余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很平凡的一天,李娜的一身O.SA夏装韩版修身短袖连衣裙给公司增添了靓丽的风景线,还引起了财务部经理的注意,“今天你穿的衣服很好看,你是一个漂亮的女孩。”

这恐怕是一向严肃的董事长赏赐给李娜的最高称赞了。

巧合的是,赵玉桓穿了一件Maxchic品牌的夏装,非常适合高端职场的一套连衣裙,这同样引起了业务部经理的赞赏。

一个是O.SA品牌,一个是Maxchic品牌,可想而知,多么惹眼。

中午公司用餐时间,李娜认真地观察了赵玉桓的装束打扮,赵玉桓也认真地观察了李娜的衣服。两个人相互夸赞自己的衣服多么合身,多么高贵。

第二天,让所有人吃惊的是,李娜穿着一身Maxchic品牌的连衣裙,赵玉桓却换上了O.SA 品牌的短袖连衣裙。看到对方的时候,两个人先是吃了一惊,随即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两个人的穿着打扮依旧漂亮,成了我们的笑谈。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俯拾皆是。这是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显然不符合内心而是一种负担。长此以往,会对人的内心形成重压,使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认同感属于心理潜意识层面的感情,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这种认同感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控制着我们。

认同感控制我们的秘密就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很多内容不一定是我们真实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社会、集体赋予或强加给我们的。它本来不是我们内心想要或从我们的内心里产生出来的,但集体、社会通过种种机制,让它在我们的自我结构里内化,变成了我们的东西,以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中它对我们心灵的作用力,这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复制。

社会、集体以及潜意识层面的“自我”,让我们将焦点聚集到别人,更多的是集体的身上,比如,身边所有的人都戴着一顶帽子,在群体意识的作用下,即便你并不需要帽子,也会在潜意识中羡慕别人头上的帽子,也想自己拥有一顶。周围所有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苹果,你也会非常羡慕,忽略了自己手中正在散发着香味的香蕉……

为了附和集体,我们复制别人头上的帽子,手中的苹果。在复制别人头上的帽子,手中的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并不会考虑自己是不是需要这顶帽子,苹果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胃口。

其实,错不在“帽子”和“苹果”,错在自我的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将之纳入它的结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有的则是垃圾,是用来控制人的。

举个事例:

我有个同学面试之后,和我说他没有面试上这份工作是如何如何的失望,没有说中答案是如何如何的可惜。这让我很不解,在我的追问下,他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他说他准备的问题面试官一个都没有问,面试官问的问题的答案他一个都没有猜对。

他说当面试官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不是想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揣测对方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当自作聪明地说出原本以为是面试官期待的答案时,却不想答案并没有说到对方心里。

我说:“认同感是你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他说面试官和我说了同样的话。

我们总期望我们的劳动果实与别人是完全相同的,总期望从群体那里得到面包,却忘记了我们自己其实是有劳动能力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认同感的意识形态下,刻意追求集体、别人的认同感,认为别人的才是好的。

有句诗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正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意思是,别人是你看到的风景,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谁是谁的风景呢?

通过认同感得到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唯一性,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决定东西价格的多少,不是东西本身的用处,而是东西的数量。钻石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它的数量少。相较于钻石,面包的作用要大得多,因为面包能够充饥。一个人可以没有钻石,但不能没有面包。为什么面包的价格要远远低于钻石呢?因为面包的数量多。

很多时候,这种认同感不会帮到你,你所认同的东西,恰恰可能是用来控制你、奴役你的心灵的。甚至,你根本已经失去了自我,你的那个自我压根是为集体、社会群体意识而存在的,换言之,是社会强加给你的,你已经把真正的那个自我,在追求社会认同感的过程中扼杀了。这种认同感就像他人派来驻扎在你的心灵的侵略者一样,你屈服于它,听它的摆布。它占领你的方式,就是认同。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保持自我本色,不要盲目追求认同感。不能因为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看法,有的人甚至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最明智与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真我本色。

对于那些通过认同感而做出的“复制品”来说是很难赢得掌声的。保持自我本色,才能强大自己的内心。

如何驱除这种驻扎在心理的认同感,你可以借鉴一下我这个方式!

十几年前,天气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转冷,很多人只打哆嗦。我跑回寝室,找到了一件很破旧的衣服,出于保暖的目的,我穿上了它。衣服并不合身,而且还有很多灰尘。

我穿上它走进教室去上课,尽管很多人嘲笑我,我毫不顾忌,始终将它穿在身上。

忽然之间我明白,集体的认同感让我们不敢把真实的一面露给别人看,让我们变得虚伪。一旦我们的虚伪被揭穿,为了撑起内心的虚空,我们会拼命地掩饰,这会让我们由虚伪变得胆怯,其结果是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弱小。

给定一种场景,比如一个能让你自卑、怯场的场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出现。

我们的原则是,只用头脑和他们打交道,而不是以心理去面对面前的集体,斩断自身的光环对你心理的控制。在集体面前,你要保持理性,而不是一个心理动物。

第一步:头脑敏捷、活跃,尽力让自己的情绪稳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心里面解构掉你和集体之间的必然关系,遏制自己产生个体附和集体的心理意识,让集体的一切信息,首先要过你的大脑这一关,并把它们阻挡在你的认同感之外,而不是直接刺激你的心理。

破除附和集体的第二步,就是尽可能地快速地捕捉集体可能暴露出来的伪装成分,将集体还原成一个个体,减少认同感。

做到这两步,此时你的心理已经获得了解放。此后,你会全身轻松,在智力上完全可以正视集体是个什么角色,调动自己去应对。

破除集体认同感

前面已经讨论过,个人的集体认同感让人们交出了自我,尤其在个人对外界事物信息不灵,情况不清,情绪不安时会强烈地影响个人的认识。

着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

企业里,管理者告诉员工们要对企业、企业产品、员工的工作和企业的前景规划等产生认同感。

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事实上,认同感通常表示员工们应该对企业及其各种活动和产品表示支持,他们应该为企业作出奉献。但是,如果某些人给“认同感”赋予的是接近心理学术语所包含的意思,那么,所走的路就危险了。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认同感往往与缺乏批判和判断能力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对某事或某人产生了认同感,他就会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

因此,德鲁克提倡管理者要给予员工一定的距离感,使员工能够批评性地思考问题,作出全面的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但我们能够创造环境,使客观性成为可能。

的确如此。

摩托罗拉总裁爱德华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