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0天打造强大内心
7811100000017

第17章 消除内心对事物追逐的确定性(1)

寻求确定性是人的天性

曹操是历史上少有的智者。关于他,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这里,我们来说一个望梅止渴的典故。

三国混战,曹操率兵去宛城讨伐张秀。当时是赤日炎炎的七月,连日的奔波,将士们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曹操看到军队越走越慢,根据眼前的形势,很难如期到达目的地。于是,心生一计,扬起马鞭,指着前方对下属军士高喊:“前方有一片梅林,赶到那里我们再休息。”

当兵的听到曹操的话,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片梅林,想到酸甜解渴的青梅,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赶路,最后终于按期到达。

曹操是一个聪明的领导,他画了一个“饼”,用一种潜在的“充饥”力量,成功地给下属的精神注入了力量,帮助士兵完成了精神上的充饥感,实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

人的心理像需要上发条的闹钟一样,一旦失去了发条的催动力,闹钟就会停止。

心理学中,人的情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一种确定概念的影响。此时的人们,会不自觉地愿意靠近确定性的物质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人的天性之一——寻求确定性。

曹操的士兵得到了确定的信息——前面有一片梅林,他们相信自己的首领不会欺骗他们,犹豫不决的心理世界寻求到了确定性,就像闹钟一样,发条上的动力十足,在确定性的动力下,完成了一次壮举。

再来举一个事例!

在法国,有一个年轻的画家,痴迷绘画,发誓要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画出让所有人都能喜爱和赞叹的作品。为了确定自己的绘画水平如何,他开创了一个先河,为了了解人们对他的画究竟有怎样的态度和看法,他把自己的一幅作品拿到市场上,并在旁边放上了一支笔,让人们把那些认为不足的地方给指点出来。

晚上回去之后,画家发现这幅画已经被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很多人认为不足的记号,甚至有一句评语:这是最糟糕透顶的一幅画。显然,在人们看来,这幅画简直就是完全失败的作品。

这个结果使年轻画家的自信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情绪低落、万念俱灰,他怀疑自己根本不具备绘画的天赋,甚至决定封笔。

年轻画家的父亲知道后,告诉他,在确定你有没有绘画的水平时,应该寻求一种积极的确定信号,同时要求他再把一幅相近的作品放到菜市场上,只不过这次是让人们把那些他们认为很好的地方给指点出来。于是,年轻的画家照着父亲的要求去做了。可让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当自己把放在菜市场上足足有一天时间的作品再拿回家的时候,竟然发现那幅画上所有的地方又都密密麻麻地被标上了人们认为很好的记号。

这次,年轻人非常高兴,决定继续自己的创作。

他的父亲说,“现在你需要的不是创作,而是强大你的心。寻求确定性,是你没有强大的内心,这如何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呢?”

年轻人决定锻炼自己的心智。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世界知名的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确定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解释这种现象,还是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迷信的东西一直存在。即使是在当代,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倾向于把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视为某种魔力存在。比如,在黑暗之中,当我们看到一个恐怖的黑影时,我们潜意识中会将这种现象和鬼联系起来。

暂且不去解释这种现象。

偌大的公园里,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一张双人椅上看书,突然有一个人走过来,坐在你身边的椅子上。相信你的第一反应是会不由自主地以一种敌视的目光看着身边的这个陌生人,甚至会明确地表示反感,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然而,如果坐在你身边的是情侣,别说十厘米,即便是零距离也不见得会觉得难受。如果公园的长椅上,几乎坐满了人,只剩下你身边的那个位置空着,这时候走过来一个人,直奔你的方向而来,坐在了你身边,通常你不会觉得有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上面的现象有许多种解释,但是,如果将所有的解释赖以成立的条件全部舍弃,而问题仍然存在,你的解释就是不充分的。比如,你可以认为一个陌生人坐到你的身边,你之所以感到不适和莫名的焦虑是因为你不确定,你无法确定他的长相、表情、穿着等透露出来的信息。但是,假如把这些信息都拿掉呢?显而易见,你的不适和焦虑仍然没有消去。

只有一个解释,你无法判断他的出现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换言之,你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性的存在。因为在你的潜意识中,他是不透明的,相形之下你对于他保持着某种透明性。正是这一点,你感受到了威胁。但这种威胁无法确定。你的不适和焦虑,恰恰是不能确定威胁的心理结果。

如果两个人是情侣关系,你则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对你而言,你对对方是确定的,在你潜意识中,你对他具有确定性,确定性支持着你不会对他有所排斥。

换言之,你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你一定要确定他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除非你把他看成有威胁的或没有威胁的,否则你就无法防御,无法放心。

一定要给自己寻找一个确定性,一个方向感,是我们存在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对确定性的寻求,乃是我们的先验渴望。

因为人的心理会寻求确定性,对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不具有确定性,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种心理让人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到,寻求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失去了这种安全感,心理就会始终处于焦虑的状态,又怎么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呢?

一个切实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他还可以把握,可以控制,可以应对。但是,如果他不知道,对可能要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预感,在心理上没有任何防护的话,就会被焦虑淹没。

不要害怕没有确定性

举个简单的事例:

一年一度,评优秀员工的日子又到了,公司所有的员工竞争有限的几个名额,大家的表现都不错,业绩都相仿,你有把握胜出吗?

跟陌生的客户谈合作,双方讨论项目与报价,会谈十分融洽,但几个月过后,没有任何结果,你会有怎么样的打算?

参加了好几家公司的笔试、面试,数着手指头盘算着日子,始终没收到一张接收函。怎么办呢?还能找到工作吗?

处了半年多的女朋友,最近忽然开始对自己冷淡了,她在想什么呢?明天她会提出分手吗?

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处在不确定之中。对事情的不确定感沉甸甸的,像压在胸口的大石块一样,让人感到不安全,时刻处于一种紧迫感之中,感到生活和命运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对身边事物的不确定,有的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造成的,更多的则是当前这个社会大背景造成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寻找着出口,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力量交织在一起,让很多人在不确定因素中饱受折磨。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如果控制不好,心理会产生焦虑、恐惧、抱怨、咒骂等消极情绪。我们的心理就像一个悬在半空中的气球一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什么也干不下去。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做呢?

我们无法控制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理世界,让心理世界变得强大,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正确地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快乐地生活。

再来说一个已经说滥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俗滥,却很有哲理。

有一个少林俗家弟子,因为胆子小,不敢修炼师父教给他的铁头功,害怕自己的脑袋会受不了砖块的撞击而受伤,便趁着师父打坐的机会,偷偷地溜出来,想借机逃出少林寺,以免因为练功而受伤。

很不幸,在准备逃走的时候,遇到了少林住持。

住持关心地问道:“现在正是强身健体的好机会,你为什么跑出来?”

这位俗家弟子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指了指自己的脑袋,面露难色。

住持知道他是因为害怕练武功才跑出来的,于是便语重心长地问他:“你知道众人生活在世间,什么事情最危险吗?”

这位俗家弟子脱口而出:“练铁头功最危险。”但随即想到刚刚师父在向自己示范时,将一块砖块生生顶碎,顿时又摇摇头。

“活着是最危险的事情。”住持说。

“活着?”这位少林俗家弟子充满了疑惑,活着怎么会是最危险的事情呢?

“活着的人,随时都受到死亡的威胁,但是他们却通过改善生存环境,通过辛勤劳作,可以在大雪封门的时候依旧快乐地生活着,因为他们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住持不紧不慢地说道。

俗家弟子想了想,赶紧走回去,辛苦修炼师父教给的铁头功。

活着是最危险的事情,随时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但是许多人依旧每天都冒着随时死亡的危险,辛苦地劳作。因为他们敢冒随时死亡的危险,所以他们幸福地活在世间。

这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死是不能确定的,但我们只要心理足够强大,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效果,我们就能够正确地面对死亡。

商界大亨李嘉诚在谈到自己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经济中独占鳌头而历久不衰的秘诀的时候,认为自己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不畏惧不确定性。在任何事业中,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消除掉的话,自然也就把所有成功的机会都消除掉了。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不确定性,这种机会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有不确定性才有机会,正是有不确定性才使得事业更加充满跌宕起伏的趣味。

除了李嘉诚,事实上,电脑巨头比尔·盖茨,也是一个不害怕不确定性的人。盖茨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故意制订了一个策略:多数的课程都逃课,然后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再拼命地学习。他想通过这种考试能否通过的“不确定性”,检验自己怎么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而又能够得到最高的分数。他做得很成功,通过这个“不确定性”的尝试,他发现了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得到最快最高的回报。后来,他又利用了一次“不确定性”,大学二年级,也就是他刚刚过自己二十岁的生日,他毅然选择了退学,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他总是在培养自己,当时他的这种行为被称为“疯子的行为”。

退学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结果可能有两个:事业一败涂地,同时荒废了学业;事业一飞冲天,同时荒废了学业。

这两种不确定性都有荒废学业这个关键的确定性,但盖茨在这种不确定性与确定性面前选择了不确定性。后来,世界上多了一个叫比尔·盖茨的富翁,慢慢地他称为世界财富的传奇,三十年之后,他拿到了迟来的哈佛文凭。

有的人害怕不确定性,总担心事情会走向不确定性中的最坏环节,他们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使自己避开这种不确定性。最后,他们把握住了确定性,比如,他们确定自己做这件事不会成功或者失败,但同时他们与这种经历擦肩而过,最终只能蹉跎岁月,一事无成,只能羡慕地望着别人站在财富之巅。

有的人畏惧不确定性,哪怕有一点点的不确定性也会让他望而却步,将本来非常有希望将自己推向成功之路的事情推给了别人,但当别人历尽不确定性之后得到掌声和鲜花后,他们又后悔莫及,当初不该将机会拱手相让。

有的人心理弱小,害怕这种不确定性,他们总想躺在“确定性”的港湾里,风平浪静,无比留恋安逸和舒适,殊不知,这种不愿意涉足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不愿意涉足不确定性的人,在遇到任何不确定性的情况的时候,都会选择知难而退,任何成功都具有不确定性,不用经历不确定性的成功不是成功,而是平庸。

不过也要注意,毕竟不确定性是失败的导火索,常常意味着放弃到手的一切,意味着要承担许许多多困难和压力。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世界会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和繁荣是不是一纸空文?我们应该知道做任何一件事,完成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充斥着不确定性,只是不确定性低些罢了。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你失败,但如果你能化不确定性为确定性,那么你获得的回报将远远比不冒风险做事所取得的回报要高得多。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心理该是多么的强大,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螃蟹这一道美食。他不确定螃蟹是不是能吃,不确定是不是吃完之后会被毒死,但终于在战胜了不确定性之后,人类增加了一道美食。

知识可以用来消除不确定性

以一个故事开题:

三国混乱时期,吴国着名的将领吕蒙,自入仕途开始,便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蒙武功高强,战功赫赫,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因为他从小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没有什么智慧可言,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私下里都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谋划一件军事时,孙权举了几个古人的事例,吕蒙一无所知。孙权见状便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每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你也不会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吕蒙听了依旧不怎么服气,嘟囔着说道:“读书与不读书还不是一样啊?”

孙权继续说道:“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的,吕蒙读出味来了,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和智谋帅才。

后来,他借助学习的知识,从战神关羽的手中抢夺了荆州,并将关羽拉下马,创造了三国中有名的“大意失荆州”的事件。

满载货物的轮船才能经得起风浪。一个人要内心强大,需要知识的填补,需要用知识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性。

只有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填补自己的蒙昧无知,不确定性的东西就不会侵袭你的心理。吕蒙能自觉地学习,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性,由阿蒙变为饱学之士,实现吴国多年夺取荆州的理想,被传为千古佳话。我们也应从吕蒙的故事中得到启迪,时时注意发现自己的不确定性,并努力去消除它。一个人的不确定性越少,心理就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