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1100000018

第18章 小说作家(6)

他的第一个散文集《海行杂记》是在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即在1927年初去法国的旅途中,用散文写下沿途的见闻。当时的目的是写给他的两个哥哥看的;结集出版,已经是巴金成为着名小说家以后的事了。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包括作家本人自己)一直以《灭亡》,而不是《海行杂记》作为他的文学生涯的起点。

巴金的散文数量不少,在前期就出版了近10个集子。体裁包括游记、随笔、速写、杂文、书信、回忆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叙述自己生活、思想和创作的那些篇什(分别收入《忆》、《短简》、《生之忏悔》等)。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也许是一位最喜欢跟读者交谈的作家,而且总是谈得那么亲切、那么坦率,从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欢乐和懊丧。他在给一个青年学生的信中说过:“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些散文,就特别清楚地表现出这种与读者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感情的特点。它们不仅因为写得生动、热情充沛,受到读者的喜爱,还因为提供了有关作家生平和创作的大量第一手史料,为研究者所重视。在另外一些散文中,巴金善于用速写的形式,勾勒出社会的众生相。如《一九三X年·双十节·上海》摄下帝国主义侮辱中国人民的几个镜头;《鬼棚尾》揭露反动政府纵容娼妓卖淫,从中征收“花捐”的卑鄙勾当;《一千三百圆》写到公开买卖妇女的行为;《赌》画出大小赌场的情景——这是一个必须推翻的旧世界。在《木匠老陈》、《一个车夫》中,刻画了劳动者正直、倔强的性格;《一个女佣》叙述一个农妇愤然复仇,杀死土豪,敢作敢当的事迹;《农民的集合》正面描写了广东农村正在兴起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突出的是潜藏在人民身上的巨大力量。此外,像《鸟的天堂》描绘南国乡野的景色:茂盛的榕树,欢叫的鸟群,跃动着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也是为人称道的作品。

巴金的散文,文字清丽流畅,善于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的情节中回荡,事态随着情绪的湍流展开,虚实相间,挥洒自如。他的散文不追求外在的精雕细作,而能在娓娓道来的朴实的语言中,传达出强烈的激情,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和艺术上的享受,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和光彩。在现代中国的散文创作中,巴金是形成独特风格、自成一家的突出的一个。

沙汀

沙汀,生于1904年,现代小说家。原名杨朝熙,又名杨于青。四川安县人。早年生活在四川乡镇,熟悉当地的农村生活。

1927年在家乡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流亡到上海,1931年与艾芜一起开始文学创作,并得到了鲁迅的热情相助。1932年沙汀加入“左联”,并于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1935年起他又先后发表了《丁破公》、《凶手》、《兽道》、《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一系列短篇小说,从不同侧面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四川农村的黑暗现实,揭露了当地军阀豪绅的腐败统治,描写了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

1940年沙汀回到重庆,再次把笔触转向自己所熟悉的四川农村生活,先后创作了《在其香居茶馆里》、《老烟的故事》、《联保主任的消遣》、《勘察加小景》等短篇小说和《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长篇小说。其中于1940年的《在其香居茶馆里》以富于喜剧色彩的戏剧性场面、鲜明幽默的人物性格和浓郁的四川风俗人情,暴露了国民党地方官吏与土豪劣绅的横行霸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勾结、互相倾轧,小说集中显示了沙汀含蓄深沉、讽刺诙谐的艺术才能,成为沙汀小说的重要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沙汀担任过四川省文联主席、作协四川分会主席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继续创作了一些以四川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卢家秀》、《你追我赶》等。1976年后他又创作了中篇小说《青桐坡》、《木鱼山》等,表现了新的时代生活和新的艺术追求。

沙汀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细微体察和理解,具有揭示现实、挖掘本质的深刻性,文笔深沉而常带讽刺意味,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艾芜

艾芜,生于1904年,现代小说家。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县人。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

1925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艾芜毅然离家出走。从1925年到1931年,他先后漂泊在云南边境和缅甸、新加坡等国的底层人民中间,度过了整整5年多的流浪生活。这段经历为艾芜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特有的生活素材,使其作品为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的边地异域题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932年初,艾芜在上海加入“左联”并开始小说创作。他以早年流浪生活为题材写下大量作品,1935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和《南行记》,稍后又创作了中篇小说《芭蕉谷》和短篇小说集《夜景》、《海岛上》等。这些作品善于把写景、抒情、叙事和刻画人物糅为一体,画出一幅幅富有浓郁地方色彩和奇特风情的边地、异国图景。

抗战期间以及整个40年代,艾芜继续创作了大量小说,先后发表了短篇《秋收》、《纺车复活的时候》、《石青嫂子》,中篇《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和长篇《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等一系列很有影响的作品,此间的创作开阔了生活的视野,增强了现实主义力度。《石青嫂子》和《山野》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成熟和新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艾芜深入生活,又创作了一批展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作于1958年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描写现代大工业,塑造新型工人阶级形象的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外,长篇小说《春天的雾》,短篇小说《新的家》、《归家》和《南行记续篇》等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新感受。

艾芜的小说具有朴实的风格,奇异的情调,往往在现实生活的描写中倾注作者的主观感受,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

张天翼

张天翼,生于1906年,卒于1985年,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祖籍湖南,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破落的世家。

张天翼读小学时就受到童话作品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熏陶。192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1926年到北京大学预科读书,一年后便走上社会,先后当过职员、教员和新闻记者,对社会生活和各阶层人物的广泛接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张天翼的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初,最早为《礼拜六》等旧刊物写过一些侦探、滑稽小说。30年代初、中期,他就创作并出版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追》等短篇小说集,以及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洋泾浜奇侠》等大量作品,成为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了多层次的社会生活,尤以刻画城镇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而见长。其中短篇小说《包氏父子》以幽默辛辣的笔调勾勒出小市民既卑微又拼命向上爬的矛盾、迂腐的悲剧心理,是张天翼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作。

抗战爆发后,张天翼积极投身救亡宣传工作,并以小说创作讽刺揭露了各种类型的打着“救国”旗号的投机分子,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收入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中的《华威先生》。小说借华威这个假抗日真反共的国民党官僚、政客、党棍的丑恶形象,无情嘲讽、抨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善于运用愤激而夸张的笔调,描写漫画式的戏剧性场面,因而使作品既有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又具有严肃冷峻的现实主义批判力量,使读者在笑声中得到深刻的省思。

此外,张天翼从30年代中期即开始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是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和《帝国主义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天翼担任过《人民文学》主编和《儿童文学》编委,并继续积极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了小说《去看电影》、《他们和我们》,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剧本《大灰狼》等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品。从30年代到60年代,张天翼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树理

赵树理,生于1906年,卒于1970年,现代作家。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赵树理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参加生产劳动,过着被剥削的艰苦生活。

他很小就喜爱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曲,还是八音会里摆弄各种乐器的好手。1925年进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习,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创办的刊物中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来还受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鼓舞。由于反动当局的迫害,他被迫离开学校,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从1931年起,他为太原一些报纸副刊写作小说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赵树理开始写作文字通俗,识字不多的农民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的作品,创作了《铁牛的复职》、《幡龙峪》等小说,并且发表过文艺大众化的主张。早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选择了一条与很多作家有所不同的文学道路。正如周扬后来指出的那样:赵树理是作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进入文坛的。

1937年抗战爆发后,赵树理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到华北党校,专门做通俗文化工作。此后,他在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时,写作了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他还参加农村剧团的编导工作,跟随剧团深入群众。1943年5月,赵树理完成了着名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0月,他又创作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1945年冬,写成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与此同时,还写了许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小经理》、《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在短短几年间,赵树理就以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最早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赞扬。1946年8月,郭沫若和周扬分别在上海和延安发表文章,推荐赵树理和他的作品。郭沫若评论《李有才板话》说:“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意义,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会议,号召文艺创作向赵树理方向迈进。8月,边区政府以唯一的文教作品特等奖授予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成了解放区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小二黑结婚》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遭到金旺等恶霸的迫害和家庭的阻挠。但无论是恶霸的逞凶或是家庭的阻挠,都无法压制小二黑和小芹争取自由与幸福的意志。他们坚强不屈地进行斗争,在民主政权支持下,终于取得了胜利。作品描写恶霸势力受到应有的惩罚。以小芹的母亲三仙姑和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为代表的落后人物,受到了生活的嘲弄和批判,并终于实行自我改造。从鲁迅的小说《伤逝》描写子君、涓生这一对城市知识青年为自由结合进行斗争而失败,到《小二黑结婚》中农村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获得胜利,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在20多年间所迈出的巨大步伐。《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歌颂了农村社会的长足进步,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因而立即得到农村中要求民主改革的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

《李有才板话》通过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中的曲折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阎家山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的农村缩影,这里的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抗战后虽然成了敌后根据地,但恶霸地主阎恒元仍然依仗他的势力和影响,采用更加狡猾的手段,维持他的统治。阎家山实际上依然是阎家天下,却居然还得到一个“模范村”的光荣招牌。作品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地主的凶狠狡诈的反动本质,在“丈地”一节中把阎恒元的诡计多端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是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农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作品着力塑造了李有才的形象,他了解农村的社会、历史状况,有一定的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但又冷静深沉。因而在阶级力量对比不利时,只是用抛“冷话”,即冷嘲的方式来表示自己不满与抗争。他还是一个民间艺人,有卓越的艺术才干,在黑暗环境逼迫下,他用快板作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这些快板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感情,风趣幽默的风格,正是李有才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小字辈”人物是李有才快板的热心的传播者,他们的政治积极性更高,斗争性更强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在农村民主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阎家山农民不能真正翻身,同负责领导工作的章工作员,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密切相关。他没有发现李有才和“小字辈”人物,却依靠了阎恒元的势力。作品塑造了长工出身的农村干部老杨的形象,有意把他与章工作员进行对比。他的强烈的阶级爱憎,朴实深入的工作作风,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品质,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革命干部的特色。老杨迅速地找到了农民中的革命分子,依靠他们发动组织群众,只用了3天时间就斗倒了阎恒元,掀掉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封建磐石。《李有才板话》虽然只描写一个小小村庄的斗争,所蕴含的思想却是发人深思的。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太行山区一个村庄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胜利近2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描写阎锡山统治下山西政局的动荡,以及对于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作品从沉重的封建压迫写起,描写了一系列事件,高潮是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从“血染龙王庙”的大血案,到农民群众怀着深仇大恨惩处李如珍,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最后是激动人心的踊跃参军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到胜利的过程。书中描写了各阶级的许多人物,塑造了铁锁、冷元、白狗等一批反抗的农民形象。其中写得最充分的是铁锁。作品描写了他在革命低潮、高潮几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他受李如珍经济、政治上的几重压迫,对于不公的世道有过怀疑和不满,心存翻身复仇的愿望。正当他寻找出路而不得时,遇到了共产党员小常。小常启发了他的阶级觉悟,引导和帮助他在实际斗争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但小说下半部过程发展得过于匆促,人物形象塑造不力,铁锁参加革命后的性格刻画不够,因而影响了这一形象的完整性。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有类似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