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1100000021

第21章 小说作家(9)

其次,作者很注意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作者曾说:“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他的《白洋淀纪事》,正是要努力反映出这种变化来,反映出那个时代在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绪乃至行止状貌上所铸成的最明显的特点。如《投宿》中那位在抗日干部面前显得腼腆而又端庄的农村少妇;《走出以后》中那位在短期内洗刷了脸上的“阴暗”,而在抗日中学里焕发出革命青春的王振中;《邢兰》中那位身材瘦弱、在抗日工作中却象是“拼命三郎”似的“怪物”邢兰等等,无一不在精神上和外貌上反映着那个时代的色彩和个性。作者在一个短篇里,不可能对他的人物做面面俱到的刻画,但由于他紧紧把握住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这个重心,就使得他描绘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站立起来了。在我们看到的作品里《白洋淀纪事》是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人民斗争风貌描绘得最好的画幅之一,它里面那些人物的音容笑貌,明显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着新、旧时代相互斗争和交替的影子。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和冀中一带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等一起,长久地活跃在读者的记忆里。

第三,《白洋淀纪事》在描写和语言上,也有十分值得注意的经验。他的许多描写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是做到了精确和传神的。如《“藏”》,这样描写一个巧媳妇:“她纺线,纺车象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梃柏乱响,梭飞的象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象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这段描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这个类似民间传说里的人物的动作特点,甚至还通过响亮的字眼和明快的节奏感,传达出了人物那充满自信的神态和精力充沛的青春气息。不唯写人物,有些景物描写,作者处理得也是干净、利索的,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一般说来,不在描写对象的外形上精雕细刻,而力求其传神,这是孙犁在描写上的一个特点。

《白洋淀纪事》的语言,具有洗练、朴素、自然、清新等特点,不仅善于使用方言、俗语,而且善于吸收古典文学语言中有生命的成分。《白洋淀纪事》所以具有那样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地方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的语言。正象任何一个精通语言艺术的优秀作家一样,充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成为孙犁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显着特点,并在形成他的独特风格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者曾这样讲到语言:“语言实际就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你同群众一起考虑问题,一同把精神深入一个事件里去,生动的群众的语言,有力的表现手法,附带地收获到了。”这些看法,实在是深谙创作甘苦的、极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以滹沱河沿岸的两个村庄——子午镇和五龙堂为背景,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小说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和变化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阶级和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通过他们对于抗战的不同态度,展现了那个时期关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极为复杂而壮观的一页。作者没有把生活简单化,这里既写了农民群众保家卫国,坚决抗战的积极性,也写了在抗战这个问题上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既写了春儿、芒种等年青一代农村儿女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茁壮成长,也写了象李佩钟那样的从双重封建家庭(婆家和娘家都是地主)内部反叛出来的、性格较为复杂的革命知识分子。即使对反面人物,作者也没有做直线式的简单化处理,而是写了他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上的态度变化,如俗儿,就是这样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抗日风暴刚刚掀起的时候,她曾在一定程度上拥护抗战,后来终因积习难改,又追随她的男人高疤走向了破坏抗战的道路。这些地方,反映了作者一向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得他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内容,真正呈现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色调。正因为这样,小说虽然题名为《风云初记》,暂时还没有出现宏伟的斗争场面,但却已经彤云密布,危机四伏,使读者从小说所提示的错综纷纭的矛盾线索中,洞见了那更大的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作者是一位散文大家,又是一位长于抒情的艺术能手,一方面,它常常闪现着诗所特有的语言、旋律和意境,另一方面,又显示着散文的自然、流畅与舒卷自如的特色。作者确实具有了几副笔墨:“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用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些评论,正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1956年写成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中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省的一个村庄。正如书的名字所表明的,它讲的是铁匠和木匠的故事。到目前为止,作者虽然只有“前传”发表,但从它展示的生活内容看,却已经深刻地概括了50年代初期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风貌。作者象一个高明的导演,以极其精炼的手法,将发生在十几年间的故事通过几个高度集中的生活镜头表现了出来:抗战前,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就在贫困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此相应,他们的下一代——九儿和六儿,也从两小无猜发展为朦胧的爱情。他们老少两代相互扶持,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结成了虽然不甚明确、却为两人共同承认的“儿女亲家”。抗战胜利后,傅老刚带着女儿回到了山东老家,不料重新陷入了蒋管区的痛苦深渊,而黎老东却在解放区过得富裕起来。当傅老则再次带着女儿推着铁匠小车来到黎老东村子上的时候(这时已是解放后的50年代初期),傅老刚还是一贫如洗,黎老东则以新买的宅院和老羊皮袄夸耀于老朋友面前,并且醉心于发家致富的梦想。这样,在两个老朋友之间,终于因为生活地位和思想意识的歧异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至于九儿和六儿,同样由于生活道路和生活理想的不一致,那从前建立起来的友谊和爱情,也悲剧性地宣告破裂了。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笔力是多么遒劲和雄健。小说的故事情节,象作者以前的许多作品一样,是单纯而明净的,但它在每一个环节上的发展,却又那样充满波澜,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这些地方,说明作者的观察是深刻的,而态度也是严肃的,他以热情的笔触,揭示了历史规律的无情:当黎老东这样的个体农民,带着传统的习惯势力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时候,他与新社会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这个冲突的第一阶段,首先在他和具有无产者气息的铁匠傅老刚之间发生起来,这绝不是偶然的。而在两个小伙伴九儿和六儿之间,所发生的悲剧性变化,从作品所反映的整个生活背景上看,则正是这种冲突的一部分。此外,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次要人物——小满儿的形象,塑造得是非常出色的。这是一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上的相当矛盾的人物:一方面,旧的生活道路养成了她那散漫、放荡的性格,使她在解放后的农村生活中常常成为一种消极力量;另一方面,她又非常聪明、能干,青年人的自尊和生活的理想在召唤她摆脱目前的处境。但在“前传”中,她性格中的消极成分还占着明显的优势,她和六儿的很不正常的关系,使她不仅成为楔入九儿和六儿之间的一根冰冷的楔子,她的出现,还给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带来了更加光彩斑驳的色调。

李准

李准,生于1928年,河南洛阳人,蒙古族。是建国后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有影响的作家。

他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县一个农村教师兼小地主家庭里,从小受过一点“诗书门第”的教育,后来由于家境破落,15岁开始自己谋生。他先在一家盐号当学徒,后又在小镇当邮政收发。与镇上各阶层人物的广泛接触,使他熟悉了几百个农民家庭,也熟悉了农村小镇各种职业的人。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1945年前后,他参加了镇上的业余剧团,开始学习写作,除了编写戏曲剧本外,还在报上发表过故事新编小说。

1953年11月,李准发表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开始步入文坛,翌年调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建国后17年中,李准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有40多篇,出版的小说集有:《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车轮的辙印》、《夜走骆驼岭》和《李双双小传》等。另外,他还写过一些戏曲和话剧剧本。1956年以后,李准除了写小说外,开始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他认为电影更能广泛地“和各阶层的观众接触”,所以他也“选择并学习了这一门武艺”。《老兵新传》是他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拍摄成电影后,曾获得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以后他又写了《小康人家》、《李双双》、《龙马精神》、《耕云播雨》、《壮歌行》,文化大革命中写了《大河奔流》。

李准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短篇小说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他就把自己全部的创作激情倾注在对农村新旧思想斗争的描写和对社会主义新人物、新思想的赞美上。从《不能走那条路》发表到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两年多时间里,李准接连发表了十多个短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白杨树》里,我们从董守贵父子之间的一场冲突,看到了互助组成立过程中先进和保守两种力量的斗争;合作化高潮中写的《野姑娘》,则以“象火一样”的“带着青春力量的笑声”,显示了农村中坚决奔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机勃勃的力量。至于《孟广泰老头》、《雨》、《在大风雪里》、《农忙五月天》和《姜恩老头》等篇,更以朴实无华而又轻快明朗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农民群众中一批爱国家、爱集体的感人形象,从孟广泰、张存厚、铁良、东英、姜恩老头等人物身上,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农民群众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看到了他们的革命热情所化成的无穷智慧。到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李准描绘生活的笔锋更加纯熟,也更加开阔了,《一串钥匙》、《三月里的春风》、《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一批作品的相继出现,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后农民群众精神的大解放,显示了他们为建设新生活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总之,李准创作的笔锋总是伴随着亿万农民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前进,他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时代车轮的鲜明辙印。

《不能走那条路》是李准的第一个短篇。作品通过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故事,及时提出了防止农民两极分化的重大社会课题。这是现代小说创作中最早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一篇作品,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不能走那条路》的写作动机,就是作者“从一个农村税局干部谈到当时土地交易税剧增而产生的”。在酝酿中,作者又认真学习了党关于农村工作的理论和政策,使他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正是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培育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也奠定了他创作的良好开端。

李准在作品中刻画的宋老定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他能够从生活出发,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基本的思想性格,一方面细致地描绘了宋老定作为小生产者一心想当“置业手”,追求发家致富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注意刻画出他毕竟是个受苦人,勤劳俭朴、正直善良,富有阶级同情心。这种以后者为主导因素的矛盾性格,加以共产党员、儿子东山的反复帮助和周围群众的影响、教育,终于使他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迎着太阳走去”。作者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不仅唤起人们对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关注,而且指出了广大翻身农民在党的教育下是能够逐步摆脱私有制的束缚的。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李准就把创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对农村年青一代新人的描写上面,他“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新的性格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1960年发表的《李双双小传》就是这种探索所取得的一个可喜成果,是李准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他的代表作。这篇作品集中而生动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成长道路。李双双是个勤劳正直、大胆泼辣、精力旺盛的农村妇女,但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解放以后她仍不得不屈从于替丈夫生儿育女、缝衣做饭的生活安排;是农村社会主义革命深入发展的巨浪,才掀开她生活命运新的一章,促使她坚决地冲破家庭的羁绊,并且以凌厉非凡的锐气向着千百年来私有制所造成的社会习惯势力发出勇敢的挑战。作家在刻画这个形象时,赋予它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李双双不同于过去时代的某些妇女,她要求走出家庭,不是为了寻求个人自由自在的小天地,而是为了投身到社会主义大集体里;她积极向上,争挑重担,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图名攫利,而是要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汇集到人民群众的革命洪流中;她敢于斗争、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的品格,正表现了她要求的是要做一个新生活的真正主人。因此,李双双身上体现的正是一种在集体经济制度下形成的新品质、新思想,是我国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后新的典型环境中所形成的典型性格,她的生活道路,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劳动妇女生活道路的一个缩影。李双双的形象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作家把人物大公无私、热爱集体、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都熔铸在她那火辣辣的性子、果敢利索的行动以及爽朗乐观的音容笑貌里,使这个形象达到了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