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7821500000017

第17章 妙趣横生的诗词故事——多姿多彩趣事多 风韵犹存意深远(2)

有个穷书生,某天,他走到河边,看见一头水牛在田里吃麦苗,附近没有人看管,便把牛牵回来,等待失主来找。

谁知牛的主人不讲道理,非说书生偷了他家的牛,拉他到了县衙门,书生的妻子也跟去了。

县官看他是个书生,起了怜悯之心,就说:“你就以这件事作首诗,作好了,就放你;作不好,就罚你。”

书生说:“这好办,不但小人会作,小人的妻子也会作。”

县官听了,问他妻子:“你也会作诗?”

书生妻子回答说:“小女子只是跟着丈夫学着胡诌几句,算不得诗的。”

县官说:“那好,由你来作,作好了,赏你十两银子。”

书生妻子立即念道:

钱塘江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

自叹奴身非织女,问郎何事学牵牛。

意思是:用钱塘江水也难洗去我们的冤屈和羞辱。我不是织女,我的丈夫怎么会去牵人家的牛呢?

县官认为她诗作得好,道理也充分,就放了他们,还赏了他们十两银子。

八文钱以诗请客

清朝时,有一个穷人家里来了客人,到了吃饭时间,穷人非要留客人在家里吃饭。

主人拿钱让老仆人去买东西,翻来翻去,只找到八文钱,真不知怎么办才好。老仆人说:“这事好办,交给我好了。”他拿八文钱,用六文买了两个鸡蛋,用一文买韭菜,用一文买豆腐,然后,下厨房做菜。

老仆人捧上第一道菜,是炒韭菜,上面铺两个蛋黄,对客人说,虽不是大菜,可有个好名字,叫做——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菜,是韭菜四周铺了一圈蛋白,老仆人说,这叫做——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三道菜是素炒豆腐。老仆人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客人问:“不知这‘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什么样子?”主人正不知如何回答,老仆人端来一碗清汤,汤上漂着两个鸡蛋壳。

菜全上完了,老仆人说:“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这首诗,按诗句凑上一套菜,请不要笑话。”

客人对此大为赞赏。

妻管严趣改《千家诗》

古时,人人必读一本启蒙读物《千家诗》。开篇第一首,就是宋代程颢的《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到了清朝,有个人特别怕老婆,经常半夜里要跪在老婆面前听训斥。他心里虽然不痛快,表面上还得十分顺从。

有一天,他随手翻开《千家诗》,读了《春日偶成》,忽然有所感触,改了几个字,为自己解嘲。诗是这样改的:

云淡风轻近夜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予心怕,将谓偷闲学拜年。

后两句意思是:人们不懂得我跪床前时心里的惧怕,我只有说闲着没事学学怎样给人家下跪拜年。

李白与汪伦情

唐朝豪士汪伦,生活在安徽泾川。他听说李白将要到泾川来,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表示欢迎。信里说得挺有意思:“你不是喜欢游玩吗?我们这时有十里桃花。你不是喜欢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有十里桃花可供观赏,又有一万家酒店可供豪饮,这是多么吸引人的地方啊!李白本来就打算到这里来,见到这一番“旅游介绍”,更是迫不及待地到了泾川。

一见面,汪伦就对李白说:“我信中说的‘桃花’,是潭水名,并不是真的有桃花;我信中说的‘万家’,是酒店主人姓万,并不是真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心想:你的性格也像我一样豪放,有意思。汪伦留李白住了几日,临走时,送给李白八匹好马、十匹锦缎,并亲自到岸边唱着“踏歌”送行。李白很感谢他的盛情款待,便写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文人墨客评棋

围棋是我国流传久远的游艺、体育项目。“琴棋书画”中的“棋”,指的正是围棋。神话中的神仙在洞中弈棋,下的也是围棋。

古代诗人们曾写下许多关于围棋的诗。品评起来,善于下围棋的人写的诗,能够表现出围棋的兴味;不会下棋的,他的诗也就显得一般了。

唐朝诗人刘禹锡写过《观棋歌》:

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

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

读了,真如自己也在棋枰边观人下棋一样:开局时,棋子像天亮前星星那样疏疏落落,布局后,进入中盘,双方开始“搏击”:像雁行错落的棋子悄悄完成了歼敌部署,连“旁观者清”的众人也没看出名堂来;紧接着,深入“虎穴”,在对方地盘内点子、破眼,提取一片,使人人“皆惊”。弈棋者悠闲而紧张的棋趣,观棋者复杂的心理状态,就这样跃然诗中。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一首观棋的诗: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他说得何其简单:输了,赢了,没关系,再来一盘,反正是玩嘛!这正体现了苏东坡旷达飘逸、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

金冬心妙释“片片红”

近代湘人朱克敬所撰《雨窗消意录》云:清朝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号冬心。一日前往蜀岗平山堂赴宴。席间主人为助雅兴,以“飞红”为酒令赋诗一句。主人先吟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语音刚落,满座哗然。

众所周知柳絮乃白色,何来“片片红”?因此来宾中除冬心先生外,个个捧腹大笑。

金冬心素来才思敏捷,见主人一副尴尬面孔,有意替主人解围,急忙站起来,款款说道:“诸君何故发笑?适才主人所吟,乃是元代诗人所咏《平山堂》佳句,且听我道来。”遂朗声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岸,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宾客听了,齐声喝彩。真是诗中有画,桃花盛开,夕阳返照,整个空间都被染上一层红色,这时飞来的柳絮也不例外,自然是“片片红”了。大家都为冬心先生的博闻强识所折服。其实哪里是什么元诗?不过是冬心先生的即席创作而已。

“诗画合一”的由来

“诗画合一”最早见于晚唐时的五代,两宋时最为流行。公元1104年,宋徽宗设立画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皇家绘画学院翰林图画院,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学院。他开创先例采用了古诗命题作画的考试方式,来开科取士。开考之时由皇帝赵佶给出古诗,由考生依诗作画,而考试题目都颇有意趣。

例如:“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些画的是空船靠岸;有些画的是野鹭伫立船头;有些画的是乌鸦停于船篷,但是这些都只是诗意简单的图解,并未真正表达出诗意之中含蓄而深远的意境。有一幅画上小舟自横,一个船夫双腿盘坐在船尾,独吹着横笛,一种野渡无人和闲情自在的意境跃然纸上,结果这一幅画力拔头筹。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人画的是马踏着花飞奔而去,花草上一片狼藉,“踏花”是表现出来了,但“香”却荡然无存。聪明之人只画一马一蝶,只见蝶随着马蹄飞舞,虽然不见花,却香气袭人。

其他的诸如“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等,全以诗意考画意,将诗画有机结合。中国艺术的传统观念即在于诗画一体,诗画相通。虽然以诗入画的流行让北宋画院有些重文意轻画技的倾向,但却使绘画更加趋于文学化,宋徽宗时期也成为诗画结合最为完美的时期。

长日惟消一局棋

唐朝诗人李远,写了很多好诗,有句诗“长日惟消一局棋”甚至传进宫里,连皇上都知道了。

李远考中进士,宰相令狐!发现了他的才干,奏请唐宣宗派他作杭州刺史。宣宗听了,不高兴地说:“那句‘长日惟消一局棋’不就是李远说的吗?

这种一天到晚只知道下棋的人,还能为朕管好一个州吗?”

令狐謋心想:老天爷!人家那是写诗,不能当真呀!可又跟皇上解释不明白,说多了,皇上不爱听。于是,他改变了策略,对皇上说:“圣上所见极是。不过,李远是有才干又很廉洁的人。只因为他平常没事干,才下棋消磨时光。如果派他去治理杭州,降旨叫他不下棋不就行了吗?”

这么一说,皇上高兴了,说:“那就依你所奏,派他去杭州试试,只是不许下棋了。”

李远果然当了杭州刺史,管理得很好。他这人也确实廉洁,举个例子说:不管多么尊贵的客人,多么大的官儿,到了杭州,他只送两只鸭子当作礼物,决不送金银珠宝、丝绸绫罗。当然,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简朴。

孔子借助采桑娘孔子带领徒弟离开卫国到陈国的途中,遇到两个采桑叶的姑娘。孔子作了一句诗:

南枝窈窕北枝长……

这是形容两个姑娘的身材长相的。没想到他说了一句,姑娘们续了三句:

夫子游陈必绝粮。

九曲明珠穿不得,转来问我采桑娘。

孔子一行,到了陈国,果然被士大夫围住不让走。围他们的人送来一个“九曲珠”,珠子的两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有许多曲折。说要能用细绳穿过,就可以放人。

孔子办不到,想起采桑姑娘的诗,派颜回、子贡回去问问有什么办法。

到了姑娘家,家人告诉他们,说女儿外出了,随后送出一个瓜来。子贡聪明,看破了哑谜,说:“瓜,里边有子,岂不是姑娘在屋内吗?”话音刚落,姑娘出来了,说:“要穿九曲珠,需要把蜜涂在蜘蛛丝上,再把蛛丝系到蚂蚁身上,蚂蚁走过珠子,蛛丝就跟着穿过去了。”子贡又问:“蚂蚁要不肯走呢?”姑娘说:

“就用烟熏。”

回来一说,孔了用这个办法穿过了“九曲珠”,结束了在陈国绝粮七日的受难生活。

曹植智作七步诗

建安时期最着名的诗人曹植,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就很有才华,诗赋、文章写得很出色。曹操非常赏识和宠爱这个儿子,一度想将他立为太子。

后来曹植失宠于曹操。曹丕被立为太子,并于公元220年当了皇帝。曹丕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个借口杀掉他,于是他登上皇位不久,就把弟弟曹植叫来,让他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但不能说出“兄弟”二字,并且要在行走七步的时间里完成,如果写不出来,就要处以极刑。曹植当然明白哥哥的意思,于是还没走完七步,就大声朗读起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用豆萁煮豆巧妙地比喻骨肉相残,发出了“相煎何太急”的抗议。

曹丕听到弟弟的诗,一时怔在那里默默无语,觉得有几分凄凉,又有几分惭愧,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放了曹植。曹植以他超群的智慧,机智地保全了性命。

“一江水”与“半江水”

唐代着名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曾奉命到浙东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巡察。途中路过杭州清风岭,一时兴起,便上去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只能借住于庙中僧房中。

晚饭过后,一轮明月,悬挂中天,清光四泻,树影婆娑。高适不觉兴致勃发,便走出庙门赏月观景。明亮的月光下,白墙黑瓦,树影摇曳,银光闪闪,澄江如练。时值深秋,山中赏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回到房里,高适不觉诗兴大发,提笔在墙上题诗一首: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第二天清晨,月落西山,金乌东升,高适离开清风岭,乘船过江时,才发现江水退了很多,从两岸的水痕看,江面只有原来的一半宽了。此时他才恍然大悟,钱塘江是随潮汐涨落的,月升时江水随潮而进,江面顿宽;月落时,江水又随潮而退,只剩半江。他在诗中写成“前村月落一江水”,岂不是不合乎真情实景吗?他悔不该把月到中天的江水当成月落的江水写入诗中,但因公务事急只好将此事搁置。

一个月后,办完公务,高适再次路过杭州清风岭,他特地到大庙的僧房,正准备修改题诗,谁知抬头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那句“前村月落一江水”的“一”字,不知是谁添上几笔,改成“半”字了。笔迹看来尚新,应该是不久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