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07

第7章 英国作家(2)

盖斯凯尔夫人共发表过6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1848)是第1部,它真实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在19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称赞狄更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是“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玛丽·巴顿》揭露19世纪中叶大英帝国“黄金时代”的背面广大工人群众的悲惨命运。故事发生在4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的曼彻斯特。玛丽·巴顿的父亲约翰·巴顿原来是个奉公守法的老工人,后来认识到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社会贫富悬殊,因而对资本家产生了仇恨,参加了工人运动。宪章运动失败后,资本家决定开工。约翰·巴顿等人杀死了工厂老板的儿子。这部小说反映了宪章运动时期的劳资斗争,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小说的结尾写约翰·巴顿向老板自首,得到宽恕,表明作者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想用博爱与宽恕来调和阶级矛盾。这不仅损害了主人公的形象,也降低了作品的积极意义。

盖斯凯尔夫人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克兰福德》(1853),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克兰福德小镇上目光短浅、幼稚天真的小市民中间发生的小小的悲喜剧,这部小说不再是塑造人物类型的代表,而是写某个或几个有个性的人。作者在写作技巧选材方面都有一定提高。

1853年,盖斯凯尔夫人发表了小说《露丝》,作品描写一个贫苦的女缝工露丝·希尔顿被资产阶级青年亨利·白林汉诱骗遗弃的故事。露丝于饥寒交迫中只身外出谋生,作者着重描写了当时手工业作坊的恶劣的劳动环境。在一次大瘟疫中,露丝不顾个人安危看护病人,博得群众的好评。白林汉染病后,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恢复了健康,而露丝自己却染病而亡。作者通过这一结局赞扬了露丝的高尚品质。

盖斯凯尔夫人的长篇小说《北与南》(1855),也写曼彻斯特的阶级斗争。她把经济落后的南方与工业发达的北方做了对比,并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本家,他既具有北方企业主的精明能干,又具有南方人的文化修养,并能调和劳资之间的对立,终于振兴了企业。

1863年,盖斯凯尔夫人的后期作品《西尔维亚的恋人》,讲述了强迫征兵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妻子与女儿》(1866)反映小城市中等阶层的家庭生活。她还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写了很多中短篇小说。她的《夏洛特·勃朗特传》(1657)是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

萨克雷

萨克雷,1811年7月18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帕。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务员兼行政官。1829年,萨克雷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曾去德国游学。1833年主办《国旗》周刊,1836年任伦敦《立宪报》驻巴黎记者。不久,《立宪报》停刊,他回国靠写稿谋生。婚后第4年妻子患病,从此精神失常。

萨克雷自1833年起在报章杂志发表了很多文章,用了不少笔名,也出了好几部书。但是直到长篇小说《名利场》问世,他才被公认是天才小说家。为了保障病妻和两个女儿的生活,他一部接一部地写作,自绘插图,分期在杂志上连载,又到英国各地和美国演讲。1857年他在牛津选区竞选下院议员失败。1859年他担任新创刊的《康希尔杂志》的第一任主编。萨克雷的早期小说有的描绘上流社会各种骗子和冒险家,有的讽刺当时流行的渲染犯罪行为的小说,其中主要的有《当差通信》(1838)、《凯瑟琳》(1840)、《霍加蒂大钻石》(1841)、《巴利·林登的遭遇》(1844)。

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于1847年开始在《笨拙》杂志连载,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女主人公蓓基·夏泼是个穷画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在学校中受尽歧视,感到愤懑不平,离校后便开始投机冒险的生活。小说揭露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利害关系和腐朽堕落的风尚。

萨克雷主张小说应当描摹真实,而当时风行的一些小说却很不真实。因此他写了《名作家的小说》(1847),摹仿、取笑风行的几部小说。《名利场》的创作方法则力求真实,在许多地方突破了当时写小说的常规。蓓基就是他塑造的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女冒险家的典型。这部小说结构宏大,足以容纳一幅浩瀚的社会全景,但失之于松散。作者采用讲故事的叙述方法,亲切随便,或幽默,或哀婉,且夹叙夹议,冷嘲热讽,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小说《彭登尼斯》(1848~1850)是萨克雷模仿菲尔丁的《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写成,主人公早期的经历有作者的影子。《亨利·埃斯蒙德》(1852)是一部历史小说,以18世纪初英国对外战争和保王党的复辟活动为背景。《纽克姆一家》(1853~1855)揭露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丑恶,同时塑造了纽克姆上校和埃塞尔小姐两个正面人物形象。《弗吉尼亚人》(1857~1859)是《亨利·埃斯蒙德》的续篇,写埃斯蒙德的后代在新大陆的命运。萨克雷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丹尼斯·杜瓦尔》,在他死时仅完成8章,1864年在《康希尔杂志》发表。

萨克雷还有一些散文集,其中以《势利人脸谱》(1847)最有名,这是由45个特写组成的英国社会各阶层势利人的肖像。《转弯抹角的随笔》(1863)收集了他为《康希尔杂志》撰写的一系列文笔隽永的小品文。他的演讲后来收在《英国幽默作家》(1853)和《四位乔治王》(1860)两个文集里。他的诗集有《歌谣集》(1849)。

1863年圣诞前夕,萨克雷因心脏病发作在伦敦逝世。

德雷尔

德蕾尔,1912年2月27日出生于印度的贾明达尔。父母是爱尔兰人。11岁时回英国,后迁居巴黎。30年代曾与美国作家亨利·米勒一起编辑杂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1941~1956年间任英国外交官,先后出使中东和地中海国家。

德雷尔的第1部长篇小说《黑书》(1938)深受亨利·米勒的影响,强调性的解放。他的巨著《亚历山大四部曲》(1957~1960)以现代人复杂的爱情生活为题材,探索性爱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在小说的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他力图创新。全书分为4部,于1957~1960年间陆续发表,各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前3部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发生的事件,第4部汇合了前3部的故事线索,继续叙述大战以后的故事。小说以这种独特的时间结构,企图表现真理的相对性。作者强调小说的重要性,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渲染亚历山大港的异国情调,使这个城市成为支配人物行动的一种神秘力量的象征。欧美的许多文艺评论家给予这4部小说以较高的评价。他后期的小说有《当时》(1968)及其续集《从来没有》(1970)、《先生,又名黑暗之王》(1974)。

德雷尔的抒情诗以表现地方情调见长,主要诗集有《一个私有的国度》(1943)、《城市、平原和人》(1946)、《懒树及其他》(1955)、《诗选,1935~1963》(1964)。

德雷尔还写过几部出色的希腊游记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普鲁斯佩罗的小屋》(1945)和自传小说《苦柠檬》(1957)。此外,还有诗剧《萨福》(1959)和《行动》(1962)。

狄更斯

查理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南部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里。他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狄更斯的父亲因无法还清债务而入狱。无奈之下,年满10岁的狄更斯便去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父亲是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为人轻浮,因挥霍无度,抚养不起8个子女而债台高筑,离乡背井;迁居伦敦后,为节省开支,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在一起,狄更斯单独在外面,每逢星期日领到薪水,就买些食物去监狱看望父母弟妹。在这段时间里,他广泛接触了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对他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和黑暗社会也怀有强烈的仇恨,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来,狄更斯的父亲得到一位远亲的一笔小小遗产,还清债务,被释出狱。狄更斯也离开了鞋油作坊,进一家小学读书。两三年后,那笔小小遗产花光了,狄更斯只好辍学谋生。为养家糊口,他从16岁始,就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记,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担任记者期间,他有机会常去国会记录辩论情况,目睹了资产阶级党派斗争的肮脏内幕,了解了辩论中揭露出来的上流社会的大量罪恶事实,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代,他就阅读了《鲁滨逊飘流记》、《天方夜谭》等大量小说。他的父亲很爱好戏剧,经常让狄更斯表演戏剧,还教他背诵诗歌。这种教育虽使小狄更斯颇吃苦头,却也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狄更斯从当采访记者时开始文学创作。这时,他经常为伦敦的几家报刊撰稿,业余时间就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勤奋学习。在3年的时间里,他以“博兹”的笔名相继出版了两卷记叙伦敦风土人情的《特写集》(1833~1836)。他的讽刺的手法,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文笔,使那些与他共事的采访记者惊叹,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和文学界人士的注意。

1836~1837年,狄更斯分期发表了他的第1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尖锐讽刺了资产阶级英国的社会制度及其假民主,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后他脱离新闻工作,身负盛名登上英国文坛,开始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涯。1842年,他访问了美国。从1844年起,他常常携同家人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居住。1846年,他创办进步报刊《每日新闻》,并担任主编。1858年以杰出朗诵家身份在国内作朗诵旅行;1867~1868年再度访美。

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写作,严重损害了健康,1870年6月9日,这位英国文坛上的“天之骄子”瘁然逝世,引起了全英国人民的哀悼。他的遗骨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一生共写有20多部长篇小说,还写有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书信和演说词,并写有2部札记和1部儿童读本的英国史。按照他的思想发展,其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第1时期(1833~1842)。这时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认识肤浅,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对医治社会疮痍还充满乐观情绪。这时期的重要作品除《匹克威克外传》外,还有描写孤儿生活,把人们带进痛苦世界的社会小说《奥列佛尔·特维斯脱》(一译《雾都孤儿》,1837~1838);塑造资产阶级强盗形象,揭露英国教育制度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为小私有者崩溃叹唱挽歌的《老古玩店》(1841);以及描写1780年人民暴动的小说《巴纳比·拉奇》(1841)等。这些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英国慈善机关的伪善和学校教育的黑暗,讽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假和政府机关的腐败,描写了青少年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小私有者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破产和历史上人民的反抗斗争。但这些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比较温和,作品中的“小人物”往往得到“善良”资产者的保护,在历尽艰难之后得到美好的结局。

第2时期(1842~1848)。1842年的美国之行,打破了狄更斯对美国的幻想。他从美国阴暗、肮脏的社会现实中,看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罪恶及其无法解除的矛盾。因此,他这时期的作品加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量,使其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访美回国后,狄更斯写了《美国札记》(1842)一书,揭发了美国国会和新闻舆论的假民主,抨击了美国的监狱制度以及黑暗的奴隶制。与此同时,他还发表长篇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1843),揭露和诅咒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贪污腐化、投机诈骗和种族歧视等丑恶现实。在这部小说中,以金钱为主题,作者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他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金钱”和“利润”,他的处世准则是“要先打挎别人,不然别人就会打垮你。”成年之后为了尽快继承家产,竟企图毒死他的父亲。作者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当时金钱对人的毒害。

1848年,狄更斯发表批判资本家的重要长篇小说《董贝父子》。小说主人公董贝先生是经营海外贸易的董贝父子公司经理,是个傲慢冷酷、惨无人道的资产阶级典型形象。他认为自己是统治全部世界的社会力量的代表者,认为他的企业是世界的中心,地球、太阳、月亮是专为董贝父子公司的活动而存在的。他深信钱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虐待女儿,不准孩子拥有欢快的童年。儿子死后,他靠金钱的势力又买来美貌的贵族少妇伊迪丝,想重婚养子,继承公司事业。后来,伊迪丝无法忍受他的冷酷,便与他的助手私奔,董贝公司从此破产了。作品揭露了人性的丑恶,鞭笞了资产阶级的残忍和丑恶。

这时期狄更斯的重要作品还有一部《圣诞故事集》(1843~1848)。其中的代表作有《圣诞欢歌》(1843)、《钟声》(1844)、《炉边蟋蟀》(1845)、《生命的战斗》(1846)、《着魔的人》(1848)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幻想和感伤情调。《圣诞欢歌》和《炉边蟋蟀》写有产者应和下层人民亲热相处,以改善自己的道德;《钟声》则着重抨击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马尔萨斯学说、曼彻斯特学派的自由竞争原则和边沁的功利主义。

第3时期(1848年之后)。这一时期是狄更斯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革命遭受了挫折,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急剧加强。狄更斯认为社会罪恶是平等社会制度造成的。所以这时期的作品,不再抨击个别孤立的人物和事件,而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政府机关、国家机器以及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德》(1850)、《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伟大的期望》(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爱德文·德洛德》(1870,未完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