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7823000000070

第70章 回族伦理文化的形态(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的现代化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也同样离不开中国的现代化。按照当代科学的系统论观点,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文化系统必须在与变化了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文化整合,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利益的认识,将各具特点、相互独立或彼此冲突的价值观及基于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等文化因素进行有序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整理,使之形成一种相互关联、彼此作用、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结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将打破各个民族文化系统的稳定性,少数民族原有的文化系统必然在接纳新因素的条件下重新进行整合。这种背景对回族伦理文化的文化报答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回族伦理文化必须回答好关系到回族伦理文化历史命运的三个重大问题,即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回族伦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回族伦理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回族伦理文化。

首先,要回答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回族伦理文化,需要做到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对于回族伦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有一个新的定位,也就是说不仅把回族伦理文化作为推动回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把回族伦理文化作为回族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回族伦理文化作为回族历史文明的积淀和回族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解决的是回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于回族的发展来说,它本身就应当是一种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它既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凝聚,又直接关系到回族的民生幸福。因此,回族伦理文化对于回族大众来讲,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身相伴的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回族生活和美好的人生。

回答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回族伦理文化不仅需要回族群体认识上的文化自觉,而且还需要这个民族在文化责任上的高度自觉。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面貌,也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回族作为一个成熟的民族,它应当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回族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地用回族优秀的伦理文化去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共同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回族人民大众,让他们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其次,要回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回族伦理文化,需要有文化上的高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回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回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回族伦理文化。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民族伦理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伦理文化,充分认识回族伦理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最后,回答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回族伦理文化要有文化上的高度自强。在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做到文化自强就必须研究解决好回族伦理文化的自强之魂、自强之路、自强之本、自强之源和自强之翼。

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解决回族伦理文化的自强之魂,关键是使回族伦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才能引领社会的进步。历史上,回族文化所提供的价值观曾经在回族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回族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适应对接是回族伦理文化发展中一个全新的问题,它需要靠执政者、文化精英、回族成员的集体智慧来解决,这种解决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走自强之路就是要构建好回族伦理文化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实现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和大众形态的有机统一。在当代回族伦理文化研究中如何推进这三种形态的结合,我们认为这一结合的总体思路、方法和路径是:

第一,研究工作者要跳出过去仅从单一形态理解回族伦理文化的局限,确立一种新的回族伦理文化观。重新从结构、整体、协同、生态等视角对回族伦理文化进行学术形态、大众形态和政治形态的解读。注重三者间“三位一体”“彼此映照”的关联性,以勾勒出回族伦理文化的完整形态,建构当代中国回族伦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认识上解决不同研究主体必须且愿意实现三种形态结合的问题。

第二,研究工作者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既要深入现实,全面了解回族大众的生存世界与生活境遇,又要全面准确把握执政党的政治理念与执政方式,还要具有丰富深厚的学理积累,依据“三形态”的有机统一来重新理解和把握回族伦理文化发展史,以解决不同的研究主体实现“三形态”结合的理论素养,即“能力”问题。

第三,研究工作者必须明确“三形态”结合的方向、目标。寻求共同关注的“总问题”、共同遵循的基本方法论和共同坚持的根本立场,以解决不同研究主体“在何处结合”的问题。并选择三种形态的结合点,以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此无论是政治形态还是学术形态的回族伦理文化都必须以人为本;回族伦理文化的核心主题和追求目标是实现回族成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建构“以人为本”的回族伦理文化便成为三种形态的一个基本结合点。应当看到,回族伦理文化对现代化有很强的适应性。进行现代化建设,做现代化人所要求的崇尚科学、知识、民主、平等、宽容、团队合作精神等在回族伦理中都有所体现。回族的许多伦理主张、伦理规范与现代化的要求极其一致,它既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又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自强之本就是把握好回族伦理文化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回族伦理文化发展,需要靠回族成员群体的努力,执政者的积极支持,回族大众的广泛参与,文化精英的深入研究,这是文化兴盛的可靠保证。回族大众是推动回族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追溯回族文化的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源自回族大众的生产生活。回族大众不仅创造着回族文化,也不断传承发展着回族文化。几千年来回族文化所以能够一脉相承,靠的就是一代代回族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强调回族大众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回族文化精英的作用和贡献。无论是回族文化元素的升华提炼,回族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还是回族文化的再创新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精英。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文化精英,既包括回族的文化精英,也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对回族文化研究有贡献的文化精英。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大厦,需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需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也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要实现回族伦理文化乃至回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必须有这么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有这样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研究队伍。

自强之源是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是什么?一是改革,二是创新。改革回族伦理文化发展形态的分离状况;创新回族伦理文化的繁荣发展之道。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回族伦理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更好地满足回族大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在激烈的文化对话竞争中赢得主动,都需要回族伦理文化要有一个开放的胸怀和创新发展的大思路,积极推进回族伦理文化创新。应当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回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新含量和竞争优势,使创新成为回族伦理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自强之翼就是插上回族伦理文化腾飞的强劲翅膀。在当今时代,科技在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现回族伦理文化自强,必须增强科技意识,加快高新技术在回族伦理文化发展中的运用。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回族伦理文化开放资源库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努力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一、史料类

1.(后晋)刘昀:《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3.(北宋)李防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

4.(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22(下),见《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5.(北宋)岳珂著,吴企明点校:《桯史》(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1年。

6.(北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志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年。

7.(北宋)蔡僚撰,冯惠民、沈锡鳞点校:《铁围山丛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

8.(北宋)朱彧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10.(元)王恽:《秋涧文集》,《四库丛刊》本。

11.(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四库丛刊》本。

12.(元)萨都剌:《雁门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3.柯劭忞:《新元史》,开明书店铸印本。

14.(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

15.(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16.(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

17.(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明)何乔远撰,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怀效锋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

20.(明)谢肇淛著,郭熙途点校:《五杂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校印本,1962年。

22.(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23.(清)刘智:《天方性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

24.(清)刘智:《天方至圣实录》,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印,1984年。

25.(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26.(清)傅维鳞:《明书》,中华书局,1985年。

27.《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28.(清)刘智著,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9.(清)马注著,余振贵点校:《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30.(清)赵灿著,杨永昌、马继祖标注:《经学系传谱》,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1.(清)唐晋徽辑录,海正忠校注:《清真释疑补辑》,香港蓝月出版社,2006年。

32.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33.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马恩信、马瑞麟等译注:《清真指南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

34.(清)马注著,郭景、孙滔、马忠校注:《清真指南》(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5.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天方典礼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36.马宝光、李三胜译:《白话天方性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37.马宝光:《中国回族典籍丛书》(全六册),1997年。

38.余振贵、铁大钧译注:《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文白对照),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9.白寿彝:《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3—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0.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1.宁夏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中文专著类

1.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

2.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台湾硅庭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

3.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年。

4.《回族简史》编写组:《回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宁夏人民出版社,1978年。

5.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励耘书屋丛刻(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6.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伊斯兰教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7.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