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素书博弈学
7824100000047

第47章 附录(8)

后韩信破齐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信传》。

五年冬,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高纪》。

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而不决,未得行封。上居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上曰:“此何语?”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而反?”良曰:“陛下起布衣,与此属取天下,今陛下已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又恐见疑过失及诛,故相聚而谋反耳。”上乃忧曰:“为将奈何?”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不忍。”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先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cù)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且侯,我属无患矣。”

刘敬说上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上即日驾,西都关中。

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dǎo,同导)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争,未能得坚决也。吕后恐,不知所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良曰:“始上数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慢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今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疾,欲使太子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即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乃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皆不肯为用,其无功必矣。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常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上’,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莫肯为用,且布闻之,鼓行而西耳。上虽疾,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强为妻子计。’”于是吕泽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之,竖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疾,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疾甚。楚人剽疾,愿上慎毋与楚争锋。”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谓“子房虽疾,强卧傅太子”。是时,叔孙通已为太傅,良行少傅事。

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阳许之,犹欲易之。及晏,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视曰:“我欲易之,彼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乃主矣。”戚夫人泣涕,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虚欠欷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

良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书者,后十三岁从高帝过济北,果得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及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国除。

13.仙传拾遗·张子房

[五代]杜光庭

张子房,名良,韩国(1)人也,避地于南阳,徙居于沛(2),后为沛国人焉。童幼时,过下邳(3)圯(4)桥,风雪方甚,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5)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6)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7)。与绮里季(8)、东园公(9)、里先生(10)、夏黄公(11),为云霞之交(12)。汉初,遇四五小儿路上群戏,一儿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莫知之,子房知之,往拜之曰:“此东王公之玉童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13)也;木公者,东王公(14)也。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木公为男仙之主,金母为女仙之宗。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金母,后谒木公,然后升三清(15),朝太上矣。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子房佐汉,封留侯,为大司徒(16)。解形(17)于世,葬于龙首原(18)。赤眉之乱(19),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若流星焉。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子房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孙道陵(20)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

【注释】:

(1)韩国: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2)沛:春秋战国时,沛地属宋国,齐、楚、魏灭宋,楚得沛地,设县。秦统一中国后,建沛县,属泗水郡。

(3)下邳:汉代地名,在今江苏邳县。

(4)圯:桥。

(5)昧爽:拂晓;黎明。

(6)谷城山:在山东东阿县东北五里,一名黄山。

(7)羽化: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

(8)绮里季: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参见《史记·留侯世家》。

(9)东园公:“商山四皓”之一。也称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一说姓园名秉,号园公,陈留襄邑人。(参阅晋·陶潜《集圣贤群辅录上》)

(10)里先生:“商山四皓”之一。明·胡侍《真珠船·古人名字人少知者》:“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

(11)夏黄公:“商山四皓”之一。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因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

(12)云霞之交:不以个人利害为趋舍的交游。

(13)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住在西方昆仑山的瑶池,她园子里的蟠桃,人吃了能长生不老。俗称“王母娘娘”。因西方属金,故称金母。

(14)东王公:亦作“东皇公”,神话中的仙人名,掌管男仙名籍,与西王母对称。因东方属木,故称木公。

(15)三清: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

(16)大司徒:古代官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掌国家之土地与人民。汉哀帝时罢丞相之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时称司徒。

(17)解形:道教用语,也叫尸解,指修道者遗弃形骸而成仙。

(18)龙首原:位于今陕西西安以北15公里处,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梁岗。传说,曾经有黑龙从南山来到渭河饮水,故名龙首原。

(19)赤眉之乱:指汉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

(20)道陵:即张道陵(34~156年),道教(“五斗米道”、“天师道”)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张良八世孙。

译文:

张子房,名良,是韩国人,隐居于南阳,后迁到沛地,就成了沛国人。幼年时,一次经过下邳圯桥,风雪正紧,遇见一个老头,戴着黑巾,穿黄单衣。这个老头看见张良来了,竟把鞋子从桥上扔了下去,并对张良说:“小孩,帮我把鞋子捡上来。”语气很生硬,子房见他是个老人,竟没有心生厌意,就跑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他把鞋子送给老人,老人却伸着脚让他给穿上,张良还是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恭敬地把鞋子给老人穿上。老人笑着说:“小孩子不错,明天早晨到这里来,我要教你一些东西。”张良第二天天不亮就到了桥上,哪知老人早在那里等候了,老人看见张良来了便说:“约好了你却迟到,今天不能教你。你明天早晨再来。”这样经过好几次,张良也不嫌烦,终于一天早晨比老人先到,老人很高兴,就把一卷书交给他说:“读了它可以做帝王之师。如果以后想找我,将来你在谷城山下看到的黄石就是我。”张良获得了那卷书之后,仔细研读,掌握了随机应变的本领,后辅佐汉高祖平定了天下。后人把那卷书称为《黄石公书》,这书用来修炼自身,能炼出超人的气力,还可以身轻羽化。张良和绮里季、东园公、里先生、夏黄公建立了君子之交。汉初,有四五个小孩儿在路上玩耍,其中一个孩子说:“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当时没人懂得其意,而张良却知道,他走过去拜见了那个小孩儿,并说:“这是东王公的玉童。所说金母就是西王母,木公就是东王公啊。这两位元尊,乃是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他们化生万物,养育群品。木公是男仙之主,金母为女仙之宗。凡是可以长生飞化的人,在升天之初,都是先拜金母,后见木公,然后才升入三清殿而朝谒太上老君的。这歌是玉童教给世上的人拜王公而尊王母的。”张良辅佐汉朝,封为留侯。做大司徒,去世后葬在龙首原。赤眉军变乱时,有人打开了他的坟墓,只见到他的黄石枕,变化飞走像流星一样,却不见他的尸骸和衣帽。挖墓的还在墓中找到《素书》一篇及兵书几章。张良成仙后,在仙界做了太玄童子,常常限随太上老君在太清之中。他的孙子张道陵后来也得道了,在他朝拜昆仑的那天,张良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