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生物故事
7824700000002

第2章 生物巨匠背后惊人的故事(1)

———医术高明治百病,医德高尚流千古

现代医学泰斗———维萨里的锲而不舍

闻名中外的医生、解剖学家维萨里是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他与哥白尼齐名,是中世纪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

在巴黎大学医学院上解剖学课程时,由于维萨里有动物解剖基础,老师让他当实验助手,同学们很不理解甚至嘲笑他,堂堂一个大学生在干一个下等人的差使。原来解剖动物和清理实验台是件肮脏和苦累的工作,按当时欧洲的风俗,教授是动嘴不动手的上等人,高高在上捧着厚厚的书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都是由理发匠兼职干的,久而久之,拿剃头刀的理发匠也能做一般的外科手术。维萨里甘愿当一名“理发匠”,他认为亲手操作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技能。

当时学校的解剖课,不过是照本宣科地读一段盖伦的论述,然后请雇来的“刽子手”用刀子将尸体的胸部和腹部切开,学生们看一眼里面的各个器官,就算完成了课程。对于好奇的维萨里而言,这样的课程内容简直是蜻蜓点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他决定自己亲自解剖尸体。但是哪里能搞到尸体呢?只有去墓地和刑场盗尸,可是这既不道德,又是违法的。为了研究解剖学,维萨里顾不得这么多了。他一次次地在黑夜中光顾常人不敢去的地方,偷出了许多尸体。解剖工作也非常艰苦。为了降低尸体腐烂的速度,维萨里常常在冬天进行解剖;为了进行对比,他经常同时解剖几具尸体,一干就是几个星期。

但是,维萨里的这种唯物主义的治学方法和解剖学的成就,却触犯了旧的传统观念,冲击了校方的陈规戒律,引起了守旧派的仇恨和攻击。学校不但不批准他考取学位,还将他开除了学籍。从那时起,维萨里被迫离开了巴黎。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是一所擅长于人体解剖的高等学府,学校发现了维萨里在解剖学方面的才干,破例授予他医学博士学位。1537年年末,聘请他为解剖学教授,留校任教。

1543年,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结构》一书,全书共7册,书中系统完善地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说明了神经是怎样和肌肉相连的、骨头又是如何接受营养的以及大脑的复杂结构,它冲破了以盖伦为代表的旧权威们臆测的解剖学理论,以大量、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这部著作的出版,澄清了盖伦学派的种种错误,使解剖学步入了正轨。

然而教会仍旧用种种手段迫害这位伟大的学者,采取高压手段,宗教裁判所以“巫师”“盗尸”等罪名判处他死刑,只因他是查理五世的御医才幸免于难。可是他的财产被全部没收,不得不赴耶路撒冷去朝圣忏悔。但在归航途中,航船遇险,年仅50岁的维萨里不幸身亡。

妙手偶得偏方,造就医学神话

天花是古代的一种传播较广、较为可怕的疾病。我国把天花称为“痘”,早在1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对付天花的土办法———种痘。这种方法是用天花病人身上的干痂研制成功的,把含有天花病毒的粉末吹入人体,使之染上轻度天花,这样,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一般都不会再得这种疾病。但是种痘的方法并不安全,轻的会留下大块疤痕,重的会导致死亡。

18世纪,英国有一位责任心很强的乡间医生———詹纳,他发誓一定要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办法根治可怕的天花。

一次,他在养牛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挤奶姑娘竟没有一个死于天花或变成麻脸。聪明的詹纳一下联想到中国的种痘法:种过痘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由此推论,挤奶姑娘也许是得了牛天花,而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这个发现和大胆的推测使詹纳非常兴奋。为了弄清原因,他每天就在牛棚内观察,他发现,挤奶姑娘确实会染上牛天花。但是得了牛天花,只是出现手指间长水疮、低烧、局部淋巴腺肿大等症状,过不了多久就会痊愈。

在长期的观察之后,詹纳初步断定:人得了牛天花之后,就不会染上天花。1788—1796年的8年间,詹纳连续进行观察和实验,对人得牛天花后的症状等做了深入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1796年5月21日,詹纳第一次在人身上种牛痘。接种的是一个八岁的男孩约翰·菲普斯。詹纳找到了一个刚感染了牛天花的女孩,从她身上取了一些痘疮的疤浆种在菲普斯的左臂上。前三天,菲普斯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可后来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只是种牛痘的地方留下一个淡淡的疤痕。

接种了牛痘的人是否就肯定不患天花呢?詹纳又在这个男孩身上接种天花,半个月后,男孩安然无恙。此后,菲普斯也没有出现任何病症,说明种牛痘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1797年,詹纳在成功接种牛痘1000多例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成果写成论文送到皇家学会。可当时的医学界权威对此抱怀疑态度,甚至连著名哲学家康德也提出不同看法,他担心种牛痘的人会出现牛的粗野特性。然而,科学是不可战胜的。此后,种牛痘法在世界各地传开,天花恶魔终于被人类征服了。

牛痘接种的成功,为免疫学开创了广阔的领域。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别出心裁地设立1000美元的悬赏,称此后首先鉴定出一例天花患者的人,就可以获得这笔奖金。可喜的是,这笔奖金至今无人问津,说明天花确确实实已经在人间销声匿迹了。

发明饺子来源巧,救死扶伤效果妙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中医学的奠基人。他不但医术高明,能够医治各种疑难杂症,而且医德高尚,不论病人是穷是富,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被尊称为“医圣”。但他是中国最著名的食物“饺子”的发明者,似乎是件鲜为人知的事。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祸频仍,百姓流离失所,造成瘟疫流行。在张仲景的家乡南阳也接连发生了几次大瘟疫,他的家族原本有200多口人,在疫病的肆虐下,短短10年间就有2/3族人的生命被夺走,其中有70%的人死于伤寒。

亲眼目睹一幕幕家破人亡悲惨景象的张仲景,决心制伏伤寒这个残害百姓生命的瘟神。他埋头钻研了《内经》《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古代医学专著,博采众长,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摸索。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饺子,就是在他制伏伤寒的过程中偶然发明的。

有一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当地瘟疫流行,许多人死于非命。张仲景就在衙门口支起大锅,舍药救人,得到百姓的爱戴。后来,他听说家乡南阳也流行瘟疫,于是辞官回乡救治乡亲。一路上,他看到许多穷苦百姓忍饥挨饿,耳朵都冻烂了,十分同情他们。回乡后,他命令弟子们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搭起棚子,架起大锅。夫人不解地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

“让穷人吃饱穿暖我做不到,但我可以为他们治好伤病。”

冬至这天,张仲景临时搭建的医棚开张了。他和弟子们买来许多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将它们一起放入大锅中烧煮。烧开后,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拌馅,然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前来乞药的穷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吃下去后,很多人立即感到浑身发热,血液畅通,两耳温暖起来。张仲景告诉大伙儿,这个汤就叫作“祛寒娇耳汤”。病人服用一段时间后,烂耳朵都有所好转。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这天,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效仿娇耳的样子做成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后来,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耳朵。“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也成为在中国百姓中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张仲景发明饺子属于预防医学范畴。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人群为对象,而不是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是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肠病毒、登革热、SARS、流感、食物中毒事件、减肥食品、健康食品、肥胖儿童、自杀现象等,都可算是预防医学所关心的问题及范围。SARS、流感让全球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也让预防医学受到新一波的考验,不少民众也因此对预防疾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健康与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扁鹊望诊神通广大,齐桓侯拒治得不偿失

中医中著名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望诊是进行医疗实践的第一步。它是指通过看人的脸色、皮肤、神色的变化,来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以及轻重程度。扁鹊就是这种诊法的开创者,并准确地预料了齐桓侯的生死。

一天,扁鹊被齐桓侯召见,当他在殿堂之下站立时,无意中瞧了瞧齐桓侯的脸色,觉得他已经患病,就上前说道:“大王,您的身体已经出现了生病的预兆,病在皮肤里,如果不早治,恐怕要加重。”

这个齐桓侯和“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尽管称呼上只差了一个字,但气量却没齐桓公那么大度。听到有人无端说他有病,自然很不高兴地说:“胡说!我身体好着呢,什么病也没有!”说完,命人将扁鹊赶了出去。扁鹊走了以后,齐桓侯笑着对左右的官员说:“医生总是喜欢挑毛病的,明明你没有病,他偏说你有病,好显示他的医术高明。”这也不怪齐桓侯有想法,如果你平时吃嘛嘛香,身体无恙,遇到一个医生说你有病,你也会难以接受。

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齐桓侯。这次他还是只站着瞧了两眼齐桓侯的脸色,就又开腔了:“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再不治,会更加厉害的!”齐桓侯这次更没有心情搭理扁鹊了。齐桓侯心想:“你没有经过任何诊断手段,就在堂下瞧了我几眼就断定我有病,这不是荒谬吗?”扁鹊只好再次无奈地离开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还不死心,他又去看齐桓侯。这次他皱着眉头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里去了,再不治,就危险啦!”齐桓侯还是不理他,他只好又走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入宫,一见到齐桓侯,转身就跑。齐桓侯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回答说:“病在皮肤里,用热水一焐,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里,扎扎针,就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吃几服汤药,也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就难办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您想治,我也没有办法了!”齐桓侯听了,还是不大相信,只是笑了笑,就叫扁鹊走。

五天之后,齐桓侯果然浑身骨头疼痛难忍。这时候,他才相信扁鹊的话是对的,可是已经晚了。没过几天,他就死掉了。

扁鹊的望诊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所谓“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资料、症状和体征,再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证实为某种性质病症的过程。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症状。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是选用辛温解表的方法还是辛凉解表的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扁鹊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且具有层次性,人体感受邪气发病后,疾病的演变也是按这一层次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逐渐发展变化的。这一点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决定了机体的健康状况。在人体内部的庞杂系统中,任何病症的产生和引起的反应都会对人的整体产生影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含辛茹苦划分类别,医中之王永垂不朽

阿维森纳是全世界公认的“医中之王”,他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同时他又是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学家。

阿维森纳的医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医典》这部巨著上,这是12—17世纪欧洲和亚洲广大地区的医学教科书。他在书中开篇写道:“医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告诉人们关于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使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珍惜健康,并且帮助人们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恢复健康。”医者父母心,所有大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怀抱着美好的心愿,拥有优良的道德。阿维森纳一生颠沛坎坷,他为许多苏丹人治过病,做过苏丹的大臣,又被政治敌对一方赶出庙堂,甚至还曾被关到监狱里,从来不能平稳安详地去做他心爱的医学研究。

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阿维森纳依然用其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创立了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他之前,疾病没有系统的分类。有一次,在他撰写医学著作时,查阅各种医学论著,发现其中很多疾病混杂在一起,不利于阅读。由此,他联想到实际医疗过程中,大多数医生在为病人治病时,也没有系统的治疗措施,比较烦琐。他想:“疾病种类繁多,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可能患病,要是对每种疾病都要进行单独论述、医治,不但麻烦,还不利于疾病的研究;如果将它们进行系统的划分,从病因到症状、治疗进行系统的归类,肯定更有益于疾病防治。”想到这里,他开始钻研各类疾病,最终首创性地在著述中把疾病分为内、外、脑、胸、精神、眼和妇科,并对各类疾病的病理、症状、治疗进行系统的论述。

这一划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阿维森纳的医学著作代表了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成就,被称作“医中之王”。此后的医学家秉承他的意愿,并将疾病进行了更为系统、细致和科学的分类,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针灸疗法奥妙多,妙手回春奇迹遍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奇特的医疗方法,它的特点是治病不需服药,只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叫作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

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砭石是古时的一种石制医疗工具。周代以后,我国开始出现了金属的针灸用针。河北满城西汉墓中曾经出土了针灸用的金针。几千年来,针灸疗法一直是我国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医疗手段。

在战国时期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已多方面记述了针灸的适应症,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各种脏腑疾病、热病、疟疾等病症的针灸治疗,扩大了针灸适应症的范围。书中还对针灸治疗所使用的一些手法,如针灸的补泻手法,身体左右交叉刺法,以及其他各种名称的手法,都作了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