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地理故事
7824800000005

第5章 江河湖海的奇妙故事(4)

科学家们稳住心神,对”浓烟“进行观察后,发现所谓的”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喷泉,当炙热的液状金属遇到寒冷的海水时就会立刻凝结成含铁、锌、铜等金属元素的硫化物,并在”烟囱“周围沉淀下来,慢慢堆成了小丘。这一发现被公之于众后,立即在科学界引起轰动。

美国科学家奥温教授对这种海底”喷泉“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奥温研究了从东太平洋海底获取的沉积物和岩土样本,发现在距今2000万年至50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钙的含量是今天的3倍,铁的含量是今天的5~10倍。为什么古代钙、铁的含量这么高呢?奥温认为这应该与海底”喷泉“活动的增强有关。

奥温又进一步推论,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时,所喷出的大量金属物质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气体。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中,海底”喷泉“提供的约占14%~22%。而当钙的析出量增至3倍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将大幅度增加,至少应相当于现在的两倍。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产生明显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气温普遍升高,以至于南北极地区也出现温暖的气候。

如果在距今2000万年至5000万年的时候,真的发生了一场剧烈的”温室效应“,那么对当时的生物而言,那应该是灾难性的。海底”浓烟“的真相如何,科学家们还在做进一步研究。

海中”无价之宝“

1870年,一艘名为”挑战者“号的英国海洋调查船漂浮在海面上进行考察活动。在海底打捞过程中突然捞上来外形像黑土的硬疙瘩,因为以前没有见过,所以他们去问船长,而船长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平常的海底物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船员们就把这些貌不惊人的黑疙瘩带回到陆地上扔在了一边,时间一长就渐渐地忘记了。

几十年过去了,科学家对海洋矿藏进行研究时,想起了这些来自海底世界的”怪客“,于是就对它们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出来了,简直让科学家都难以相信:这些不起眼的黑疙瘩里面竟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并且含量之大超过了陆地上的同类矿石,真是无价之宝啊!

原来它叫锰结核,是埋藏于大洋底部富含铁、锰等金属元素的黑色矿石,常呈球状、椭球状、板状、葡萄状,一般大于1厘米,常见的在5~10厘米之间。锰结核中除含有30%~40%的锰和铁外,还富含铜、镍、钴、铅、钛、镁、铝等20多种元素,并且分布很广,在全球各大洋洋底到处都是,主要富集于地形起伏较大,沉积速度缓慢的地区,其化学成分随海底地形、沉积环境、构造要素不同而有差异。后来科学家们又通过广泛调查证实:全球大洋底部的锰结核总储量可达30亿吨,仅太平洋底就有17亿吨。据初步推测:全球的锰结核里面所蕴藏的锰可供人类使用2400年,铜可用600年,因而就成为目前仅次于海底石油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锰结核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仅太平洋底的锰结核,每年就可以增长1000万吨。这无疑是令人类振奋的一个好消息,因为锰结核的增长速度比目前人类消耗金属的速度要快。

20世纪6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德开始对海底锰结核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确定了几个远景区进行了开采。我国近些年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出色的成果:在北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东南海域10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经过大规模勘测,确认为富矿区域,按联合国规定,我国将永久拥有其中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底主权。

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逐步加深,以及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巨大宝藏终将会为人类服务,海底的”宝贝疙瘩“---锰结核,也将会成为人类重要的矿产资源。

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曾在世界航海史上被骄傲地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该船船身相当于三幢半住宅大厦的长度,名不虚传的被欧美新闻界誉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载着2207名旅客和船员作处女航时,同一座漂浮的冰山发生了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难的悲剧。这辉煌的首航竟给它带来了葬身海底的不幸厄运。

泰坦尼克号游轮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南安普敦启航开往纽约,登上这条船的富商大贾和英美两国的社会名流,都想在这条崭新的奇迹般的巨轮上逍遥自在地度过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舱里乘坐的是数百名移民,他们要越过大西洋,到彼岸去开创新的生活。

最初几天平安地过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报务员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只发出的紧急电讯,电讯提醒他们冰山异乎寻常地向南漂浮,已经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号又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紧急电讯,然而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员的重视,第一次收到的警报被丢到一边,几个小时没有向船长报告,后来的两次干脆没有送交到指挥室。黄昏刚过,气温便开始骤然下降,尽管冰山临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泰坦尼克号却既没有改变航线也没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临之后,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布置了警戒冰山的望哨。23点40分望台上的人最先发现了冰山,值班军官下令向右弦急转弯。可是一切都太迟了,冰山已经将船弦外壁撞开了一条100米长的裂口。大多数旅客只是感觉到了轻微的震动,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随船的工程师们经过察看后认定:该船已经无法挽救了。他们认为,如果船上的16个防水舱只有4个进水的话,船还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个底舱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舱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为海水已将他们房间里的地板淹没。报务员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最新规定的SOS呼救信号,在海难中使用这种信号还是第一次。午夜12点零5分,按照船长的命令救生艇开始下水。

旅客们并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总共只有1178个座位,只能接纳旅客总数的一半,但是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这种救生条件已经算相当充分了。起初,旅客当中并没有发生恐慌,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泰坦尼克号是”永远不会沉没的!“直到船体出现了危险的倾斜,他们才失去了先前的镇定。妇女和儿童首先离船。头等舱里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们当中只有4名妇女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在二等舱和三等舱里的272名妇女当中幸存下来的只有96人。有一段时间,三等舱通向甲板的门甚至都被锁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来。在越来越倾斜的甲板上,乐队不停地演奏着拉格泰乐曲。

凌晨2点40分,泰坦尼克号几乎在水中直立起来,然后便头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舱房里的移民们和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于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抛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这条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随葬品。

造成这条豪华巨轮沉没的冰山,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漂浮在极地海域的巨大冰块。每年春夏时节,因气温升高极地海洋冰块破裂而生成,在向温带、热带漂移时,逐渐消失。它们体积相差极大,大的冰山可达几公里长,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胁。

泰坦尼克号被撞沉,说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神秘的死三角

20世纪70年代一架”C-132“客机正在天空中飞行,不幸的是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5年一艘摩托艇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存活。以上海难仅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两个例子。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公里~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造成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