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化学故事
7827800000021

第21章 千变万化:身边的化学故事(2)

听了工程师的一席话,同学们觉得学了很多的化学知识。有个同学动情地说:

“化学真是一位神秘的使者,太有魅力了,我一定要学好化学知识,当个化学家。”

聪明的爸爸

学校放暑假了,同学们有的在家做作业,有的到外玩耍。

小明是个好动的孩子,这天他做完暑假作业,便和几个最要好的小伙伴到“儿童游乐园”玩,玩累了,他们走进了附近的一家牛奶商店。

牛奶店里只有几个顾客,一片冷冷清清的样子。小明环视了一下店内,又好奇地朝屋内望了一眼,只见最里面有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正在往水缸里淘米。

看到有人进来,从屋里走出一个穿着考究的男人,他对小明说:

“小朋友们,你们想吃什么?”

“一人一杯牛奶,一个面包。”小明回答道。

“好,好。”那男人点着头,满脸堆笑。看着那人贼眉鼠眼的样子,小明嗤嗤地发笑。

不一会儿,牛奶、面包端了上来。小明他们端起来,很快将牛奶喝完了。

正要走,一扭头,看到屋里淘米的女人,正把淘米水掺到牛奶里。

“老板娘把淘米水掺到牛奶里去了!”小明毫不客气地冲着店里的顾客喊道。

那淘米女人一听,慌了手脚,手里的盆一歪,险些掉在地上。

那男人一听到小明的叫喊声,便拿出一条木棍,冲出屋来,朝小明骂道:

“小兔崽子,你敢胡说八道!”

“怎么胡说八道?我刚看到的。”小明理直气壮地回敬道。

那男人一棍子朝小明打去,小明灵巧地跑开了。只听那男人气急败坏地对店里的顾客说:

“各位先生,别听这个小崽子胡说八道。前几天他偷我店里的面包,被我当场抓住了,送到警察局。今天他这是来报复,破坏我们店的声誉。”

一个顾客看到那男人凶神恶煞的样子,好心地对小明说:

“小朋友,快走吧,不要再吵了,不然你要吃亏的。”

“这个店里的老板真坏,有机会一定要教训教训他!”小明和几个小伙伴气愤地离开了牛奶店。

回到家,小明气得晚饭都没有吃。爸爸问他为什么,小明一五一十地把牛奶店里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身为化学老师的爸爸听后,稍微想了一下,便有了一个好方法。

几天以后,小明爸爸到了那家牛奶店,老板热情地招待了他。爸爸要了杯牛奶,喝了一口,咂巴咂巴嘴像是在品尝,说:

“这牛奶不纯,里面掺了淘米水。”这正戳到老板的疮疤上,老板火冒三丈,向小明爸爸挥起拳头。

“有理说理,别打架!”顾客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劝架。

“你怎么知道这牛奶里有淘米水?”一个顾客好奇地问。

那老板也故作镇定地说:“要是没有问题,我叫你好看。”

“我当然有办法。”小明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

只见他变戏法似地从口袋里拿出一瓶药水,滴几滴在牛奶里,如同魔术一般,杯里“洁白”的牛奶立即呈现出浅蓝色。

小明爸爸又从衣袋里拿出一杯牛奶,也滴进几滴,这回洁白的牛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颜色。

“这是怎么回事?”店里的顾客纷纷不解地问。

小明爸爸一板一眼地说:“这一小瓶是碘酒,这瓶牛奶是我从牛奶场买来的纯净的牛奶。一般说来,牛奶遇到碘并不改变颜色,所以我带来的这瓶牛奶,滴上碘酒仍是乳白色的;只有淀粉遇到碘才会变蓝,而淘米水中就含有淀粉,老板的牛奶一滴上碘酒就变色了,说明里面确实掺进了淘米水。”

最后小明爸爸又讽刺地对老板说:“淀粉遇到碘变成蓝色,这是每个中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别再骗人了。”

在铁的事实面前,牛奶店老板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下了脑袋。从此,这家牛奶店生意萧条,门可罗雀,很快关门倒闭了。

失而复得的盐

暑假里的一天,小明做完功课,准备烧午饭,没想到,刚在电饭煲里淘完米,准备到碗橱里拿盐,却碰翻了盐罐。

“扑通”一声,盐罐整个掉进了碗柜底下的清水盆去了。

小明慌了,心想:糟了,盐罐虽没有摔碎,可是好些盐撒到水里去了,盐一到水里就不见了,这可怎么办呀!

小明急得差一点哭了起来。

正在这时,小明爸爸回来了。

他听完小明的话,再看着盐罐子,忙说:“没关系,没关系,爸爸让盐再回来。”

说完这话,爸爸开始忙了起来。

他先把盐罐里的水倒进盆里,放在一边。然后,把盆里的水倒进锅里,再把炉火烧得旺旺的,使锅里的水不停地翻腾、冒气……渐渐地,锅里的水越来越少。后来,锅里的水全干了,锅底白花花的一层。

这时,爸爸喊小明:“小明,你看锅里有什么?”小明一看,就喊了起来:“啊,盐又回来了!”

小明爸爸看着小明,告诉他:

“刚才,盐是溶化了,根本就没有跑掉。现在,把盐水烧干,水变成蒸汽跑光了,就只剩下盐了。”

小明爸爸还告诉小明:“一百斤海水里,就有二三斤盐。海水晒干,就得到盐了。不光是海水,有的井水、湖水里也有盐,还有的盐就像石头、沙子那样,埋在地下哩。”

听完爸爸的话,小明激动地说:“盐里面真有学问啊!”

又过了几天,小明爸爸要带小明回乡下看爷爷。临走时,小明爸爸告诉小明,他回去主要是看看爷爷盖的新房子。

小明非常高兴。到了爷爷那儿,只见新房子外面是红色的砖,里面是白色的墙,小明争着要住进新房。

小明的爸爸见状,忙说:“先不要急着住新房,要先把房子烤一烤。”

于是,小明帮着爸爸在新房里生上了火。小明特别着急,隔一会儿就要跑去看看,他问爸爸:

“新抹的墙烤几天才干呀?”

爸爸笑眯眯地看着他,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第二天,小明又去看新房,他发现房间里的白墙上有许多水珠。昨天墙上还没有水珠,怎么烤了一天反而烤出水珠来了呢?小明更加迷惑不解。

他把这个问题告诉了爸爸。爸爸看着他,向他解释道:

“孩子,把火炉放在新房中,不是为了把墙烤干。”小明问:“那是为了什么呢?”

爸爸说:“墙是用石膏抹的,煤炉燃烧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膏碰在一起就会变得像石头那样硬,同时产生出水来,所以墙上就有了水珠。”

小明听完爸爸的话点点头,说:

“我知道了,烤火是为了使墙更加坚硬。”爸爸赞许地点点头,连说:“对,对。”

小明又问爸爸:“您曾告诉我,空气中也有二氧化碳,为什么还要用火烤呢?”

爸爸笑着说:“我们大家不是都要早点住进新房子吗?火炉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这样墙可以早些坚硬呀!”

小明补充道:“如果不用火烤,墙硬的慢,墙也会总是湿漉漉的,对吗?”

小明爸爸点了点头,鼓励小明好好学习化学,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

爸爸的“魔术”

小刚的爸爸是位化学教师,他为了提高小刚对化学的兴趣,这一天对小刚说,他要变个魔术给他看。

小刚一听说爸爸要变魔术,便高兴地来到了爸爸的实验室。

一走进爸爸的实验室,小刚便被里面的玻璃瓶和仪器搞得眼花缭乱,连声问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爸爸一一告诉他。

爸爸说:“魔术现在开始。”

只见他拿出两只玻璃杯和一根玻璃管,又说:“小刚你看,这只杯子里盛了半杯清水,我要叫它变成‘牛奶’,我拿一根玻璃管向水里吹气泡,你看,清水变成了牛奶,我还要把它还原为清水”。

于是,小刚的爸爸一使劲,向玻璃管里吹了口气泡,“牛奶”瞬间变成了清水。

“噢,爸爸,这种魔术我也会做!”小刚迫不及待地说。

小刚拿过2号杯子,见杯子里也放了半杯清水,他鼓足劲向杯子里吹了口气,可是,无论他怎样吹,清水都“无动于衷”。

这是为什么呢?小刚感到迷惑不解。

看着小刚的样子,爸爸笑了,解释道:

“这1号和2号玻璃杯里,看起来都是清水,其实不然。1号杯盛的是清石灰水,又称氢氧化钙溶液。向水里吹气泡,人呼出的气里含有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起作用,就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因为气泡的鼓动,一时没有沉淀下去,成了二种乳白色的悬浊液体,像牛奶一样,实际上并不是牛奶,而2号杯子里,我故意盛了半杯自来水,这样,无论你怎样吹也不会变成‘牛奶’。”

顿了顿,小刚爸爸又说:

“继续向碳酸钙的悬浊液体吹气泡,怎么又变清了呢?原来,这是由于碳酸钙的沉淀变成了碳酸氢钙的缘故。碳酸氢钙能溶于水,所以杯里的液体又变清了。”

“真有趣!”小刚高兴地说。

从此以后,小刚迷上了化学。

馒头里的学问

小刚到街上买了1公斤馒头,准备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吃。

到家后,他切开了一个馒头,发现馒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洞洞,像一间间小房子,小刚感到迷惑不解。

见爸爸下班回来了,他便跑过去,吵着问爸爸这是为什么?

爸爸看了看,说:“别看馒头小,蒸起来可有学问啦。”于是,他便讲起了蒸馒头的经过。

“首先,得在面粉里放些水,再加上酵母和盐,和匀后盖起来,让它发酵。

”酵母遇到潮湿的面团,迅速繁殖,它们把面粉里的溶粉分解成葡萄糖和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都想从面团里跑出来,可是黏韧的面团把它们阻拦住了,慢慢地二氧化碳气体越来越多,把面团顶了起来,于是,面团就发胖胀大了。

“等面团发酵好了,做成一个个馒头,上蒸笼去蒸。馒头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受热后膨胀起来,最后从面团里跑出来,馒头里留下了无数的小洞洞,馒头蒸熟了,也就变得又大又松了。”

最后,爸爸告诉小刚,馒头里的小洞洞,都是二氧化碳居住过的“小房子”。

小刚爸爸的“表演”

春节晚上,小刚缠着爸爸给他表演一个魔术。

爸爸想了半天,答应给小刚表演个小魔术,叫“水点蜡烛”。

只见爸爸左手拿着蜡烛,右手拿着一只玻璃杯,里面盛满了清水。他把这些东西放在表演台上,说:“我现在用水点蜡烛。”

只见他神秘地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小玻璃棒,在水杯里沾了一沾,滴在烛芯上,立刻,蜡烛被点燃了。

“好!”小刚为爸爸鼓掌。

鼓完掌,小刚问爸爸:“您能告诉我这里面的秘密吗?”爸爸说:“好。”于是向小刚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你仔细看看,烛台上放的是一支曾经点过火而熄灭的蜡烛,我在焦黑的烛芯上,放了几粒很微小的钠粒,然后我又用玻璃棒沾了些清水,接触到烛芯上,钠遇到了水,立刻发火,因而就会把蜡烛点着。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呈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软硬程度与蜡相仿,常贮在有煤油的瓶中,因为它遇到空气就氧化。遇到了水,便产生氢气,这时化学变化所发生的热度,就足够使氢气着火燃烧,因而能把烛芯点着。”

听完爸爸的解释,小刚对神秘莫测的化学更加感兴趣了。

爸爸的“空白信”

爸爸到外地出差了,要一个多月时间。临走时,小刚告诉爸爸,多给他来信。

爸爸笑着点了点头。

一个星期后,小刚果真收到了爸爸的一封信,他急忙拆开一看,竟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信里装着一张空白的纸。

这是怎么回事?小刚迷惑不解。

沉思片刻,他拿着信找妈妈。妈妈看了看,对小刚说:

“傻孩子,这是你爸爸运用化学魔术,给你发的密写信,信背面有说明文字,大概是你粗心没看到。”

小刚拿起信,果真见信背面有一段文字:小刚,你先用棉球蘸些稀释的氨水,涂抹白纸正面的上段,然后再用氯化汞溶液涂抹下段,便会看出全文。

小刚不由得高兴地跳了起来,又是说,又是笑,按照爸爸信中所讲的准备去了。

他拈个棉球蘸了些稀氨水,就在白信纸的上段涂抹了一遍,白纸上随即出现了几行鲜红色的字句:

小刚。近日好吗?爸爸非常想你,不知你现在化学学的怎样了?今天我给你寄一封空白信,让你运用有关化学知识,把字显示出来……小刚看了这几行字,高兴极了。正高兴间,忽然这些鲜红色的字句在纸上消失了。这时,妈妈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又拈了个棉球,蘸上氯化汞溶液,在白信纸的下段轻轻涂抹一遍,信纸上随即又现出两行黄色的字句:

小刚,你一定要把化学学好,不辜负爸爸的希望,将来当个化学家。

小刚读完爸爸的信,立即把信交给妈妈,又去读有关化学方面的书了。

1+1≠2

星期天,小明做完作业,感到有点累,便找到爸爸,叫他讲授一些化学知识。

爸爸想了想,便问小明:“1+1是不是就等于2呢?”小明点了点头。

爸爸摇了摇头,道:“在化学里,有时1+1并不等于2。”他取来酒精和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先用量筒准确地量取了100毫升纯酒精,把酒精倒入一个大量筒里。然后,他又量取了100毫升水,也倒入大量筒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

稍等一会儿,小明从大量筒的刻度上读出混合液的总体积,发现它并不是未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200毫升,而是少了一些,也就是说,混合以后,总体积缩小了。

小明不解地问爸爸,爸爸笑了笑,又给小明做了两个小试验。

他把水换成汽油,100毫升的汽油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合以后,总体积也不是200毫升,而是比200毫升稍多一些。

他又取来酒精和丙醇,两者液体混合后,前后体积竟又一样了。

做完这三个不同的试验后,小明爸爸告诉小明说:“为什么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呢?这主要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大小来考虑。

”甲、乙两种液体未混合前,甲液体分子间要互相吸引,分子间的引力使分子靠近,其中一部分分子甚至可以三三两两地结合成比较大的分子,乙液体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当甲、乙两种液体混合起来形成溶液时,由于两种分子混杂在一起,互相接触,使甲种分子之间和乙种分子之间的引力减小,大分子也会分开成为单个分子。这样,体积就变大了。如果两种溶液混合以后,甲种分子和乙种分子会互相吸引,如引力足够大,甲乙两种分子也能结合成新的、比较大的分子。这种趋势又会使体积变小。

“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是增大还是缩小,要看上面哪种趋势占优势。如果甲、乙分子间的引力大于甲———甲或乙———乙分子间的吸引力,混合后的总体积就会缩小。例如上面说的酒精和水混合,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间的吸引力比较强烈,结合成水———酒精大分子的趋向较大,所以混合后总体积缩小了。如果甲、乙两种分子间的吸引力不大,总体积就会增大,酒精和汽油混合后就是这样。至于酒精和丙醇混合,酒精分子和丙醇分子结构极为相似,两种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也和酒精分子之间、丙醇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差不多,所以混合后的总体积也基本上不变。”

听完爸爸的一番解释,小明连说:“今天我又增长化学知识了。”

听爸爸讲“秘密”

一天,小明爸爸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他在一个100毫升的烧杯中,盛了30毫升20℃的水,用小量筒量了10毫升20℃的浓硫酸,慢慢地倒入水里,同时不停地搅拌。

正在这时,小明进来了,他无意中用手摸了一下烧杯的外壁,感觉烧杯外壁很烫。

咦!硫酸倒进水里,为什么温度升高了?

聪明好学的小明,缠着爸爸,要他讲讲这其中的“秘密”。

爸爸抚摸着小明的头,认真地说:

“20℃的硫酸倒进20℃的水里,也没有加热,为什么温度升高了?这是因为,浓硫酸溶解进水里变成稀硫酸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正是这部分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