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AK-47枪王之王
7828100000010

第10章 AK-47:民族之枪(3)

战争爆发时,解放阵线仅有7000人,拥有的武器多数是"二战"时期的毛瑟枪。而葡萄牙政府军则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人数大约23000人,并有一支近千人的特种部队。该部队拥有先进的武器,步枪如HKG3与FNFAL,重机枪如HK21,重武器如60毫米、81毫米和120毫米掷弹筒、榴弹炮与各种轻装甲车。此外,葡萄牙还在莫桑比克配备了空军和海军,为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有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实力大增。解放阵线军事领导人菲利普·萨缪尔·马盖亚说,感谢苏联等国的帮助,他的部队受益匪浅。的确,该游击队从苏联、古巴等国获得了大量武器,步枪有莫辛-纳甘步枪、SKS、AK-47及苏制PPSh-41冲锋枪。常见的机枪有DP机枪、DShK和SG-43。此外,游击队还拥有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高射炮及SA-7式便携防空导弹。除了武器之外,游击队还得到了苏联军事专家的训练,学会了越南游击战术。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一开始,解放阵线最高领导人爱德华·孟德兰采取和平独立解放运动,希望葡萄牙能够让莫桑比克独立,然而葡萄牙坚决不答应。双方于1964年谈判破裂。于是,孟德兰只好下令组织在莫桑比克境内开展游击战。

解放阵线采取了游击战术。他们在葡萄牙军队巡逻的路上设置埋伏,破坏铁路和通信设施,袭扰敌人。他们通常以10-15人的小队为作战单位发起进攻,此外,游击队还充分利用雨季优势袭击敌人。葡萄牙虽然装备精良,部队数量多,但是却无所适从,他们只能追着游击队跑,可是又跟不上游击队。

游击队一完成任务立即消失在丛林里,而葡萄牙军队却往往因为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而难以围歼游击队。

经过多年的作战,1967年,游击队控制了莫桑比克五分之一的土地和七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重大胜利。此刻游击队实力规模扩大,它拥有8000名士兵,拥有口径机枪,防空步枪,75毫米无后坐力炮与122毫米火箭炮等多种武器。

眼见解放阵线实力增强,葡萄牙政府便改变政策,开始重视莫桑比克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修建大坝、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希望能够争取民心。然而,现代化建设并没有让葡萄牙获得民心,相反,葡萄牙惹怒了当地居民。比如,葡萄牙修建加赫拉·巴萨大坝,这原本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葡萄牙为了修建工程,强迫居民搬迁,引发了民怨。大坝建好之后,由于它拦住了水源,致使下游民众不能够享受水涝带来的恩惠,因此他们也对葡萄牙政府不满。

惠民工程不得民心,葡萄牙政府便派人行刺解放阵线领导人,企图瓦解游击队。1969年2月3日,爱德华·孟德兰在坦桑尼亚的办公室被炸弹炸死。解放阵线最高领导人被炸死的消息一经传出,解放阵线就军心大乱,并开始展开了一轮清洗运动。不过,解放阵线很快就团结一致,坚决对外。他们使用地雷阵,杀伤葡萄牙军队。据调查显示,伤亡的葡萄牙士兵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踩了游击队的地雷而丧命。游击队的地雷阵一时间闻名于世。的确,地雷阵不仅大力损伤了葡萄牙部队,还严重打击了葡萄牙军队的士气。

收拢民心不可行,暗杀也没有效果,葡萄牙政府只好动用特种部队"弗雷查斯"和轰炸机。在当地,"弗雷查斯"非常有名,它是葡萄牙设立的特种部队,其成员绝大多数是叛变的解放阵线成员。在经过一阶段的特种训练之后,他们具备了极强的作战能力。

一开始,葡萄牙派出轰炸机轮番轰炸游击队根据地,然后出动特种部队围剿。一开始,这一策略很有成效,葡萄牙军队摧毁了一百多个游击队基地,缴获了大量武器。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葡萄牙军队开始吃不消了,他们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击队的攻击,伤亡人数远远超过了游击队的伤亡人数。很显然,这种作战方式依旧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

恼羞成怒的葡军便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1972年年底,葡军在一个名叫威里亚姆的村庄实施了大屠杀。他们声称该村庄的民众通敌,于是便杀害了近400名村民。后经调查,该村近400名村民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幼病残。滥杀无辜的消息一经报道,葡军便遭到了强烈的谴责。当地居民则纷纷加入了解放阵线,攻击葡军。葡萄牙的残暴政策只能使莫桑比克人更加团结一致。

围剿失败,葡萄牙国内也出现了问题。由于葡萄牙王朝腐败无能,民怨四起,因此引起了反对派的抗议。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共产党发动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新建立的葡萄牙政府随即宣布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进行谈判,力图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争端。1974年9月8日,葡萄牙政府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签订了停战协议。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共和国宣布独立。

从解放阵线成立,到莫桑比克共和国成立,AK-47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建国后,为了彰显AK-47的重要性,莫桑比克在国旗上画上了AK-47的模型,AK-47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几内亚比绍自由战争:AK-47立功无数

几内亚比绍地处非洲西岸,北邻塞内加尔,东方、南方邻几内亚,西邻大西洋,国土面积大约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城。近代时期,它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名称叫葡属几内亚。

1446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几内亚比绍,便将该地称为葡属几内亚。随后,葡萄牙派军入侵几内亚比绍。但是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而进展不顺。由于当时葡萄牙将目光放在美洲等地,因此它也就未对几内亚比绍进行大规模入侵。在1600年前,葡萄牙人仅仅在几内亚比绍搞奴隶贸易,它从几内亚比绍将奴隶贩运到佛得角。在此阶段,虽然葡萄牙人声称拥有几内亚比绍主权,然而,实际上,它所控制的区域十分有限。

随着大英帝国、美国等国的崛起,葡萄牙在全世界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丢失了许多海外殖民地,为此,葡萄牙只好开始固守几内亚比绍等国家。可是,英、美、法、德等国对非洲虎视眈眈,尤其是几内亚的佛得角备受各国青睐。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佛得角是西欧国家海上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因此,西欧国家纷纷要求葡萄牙割让佛得角。1879年,没落的葡萄牙只好将几内亚和佛得角分开。此后,葡萄牙对几内亚比绍开始了殖民统治,然而却遭到当地居民的拼命反抗,经过三十多年的围剿,葡萄牙才最终将起义镇压下去。

"二战"后,葡萄牙对外宣布,葡萄牙将几内亚殖民地改为葡萄牙"海外领地",几内亚看似拥有主权,事实上它依旧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为此,当地民众展开了民族独立解放运动。1956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成立(简称"几佛独立党")。

该党成立之后,积极宣传,组织民众游行示威,希望葡萄牙能够让几内亚比绍和平独立。然而,葡萄牙殖民当局则调来军队、警察驱赶游行群众、逮捕爱国人士,并且镇压"几佛独立党"。1959年秋,葡萄牙殖民当局下令开枪镇压游行示威群众,打死50余人,打伤无数人。

眼见和平独立无望,"几佛独立党"只好组织武装游击队对抗葡萄牙。1961年,他们在苏联及其非洲邻国的支援下,获取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武器援助,如冲锋枪、步枪等,其中步枪大多数是AK-47系列。有了武器之后,该党便武装民众,展开游击战争。

1963年1月23日,"几佛独立党"在热巴河南岸的蒂特市率领一支游击队,大约250人,进攻葡萄牙殖民政府。而此时,葡萄牙政府早已经从本国调来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军队。葡萄牙当局在几内亚比绍有3-5万名将士。相比于葡萄牙殖民军,起义军则力量弱小。

然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起义军战士一见到殖民军立刻扑向敌军,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一次次胜利。当年3月,"几佛独立党"武装力量控制了几内亚比绍南部地区,在科莫岛建立基地,并向几内亚比绍全境发展。

屡战屡败,葡萄牙当局气急败坏,随即征调部队到几内亚比绍。它从国内调来了3000名精锐部队作为主力。随后,葡萄牙出动飞机、海军对"几佛独立党"领导的游击根据地科莫岛反复轰炸。轰炸过后,精锐部队则全速进攻游击队,企图将这个岛屿作为进攻游击队其他根据地的跳板。

面对葡萄牙战机的轰炸,以及葡萄牙海军的封锁与陆地部队的猛烈进攻,"几佛独立党"游击队陷入了困境。不过,他们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血战到底,他们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拿着AK-47等武器奋勇抵抗。双方浴血奋战75天,游击队最终取得了胜利。此次战役,他们打死打伤了殖民军将士650人,击沉了葡萄牙海军汽艇13艘,击落了葡萄牙空军飞机5架,取得了大胜。葡萄牙当局立即组织了反扑,调集了一支1000人的部队围剿游击队根据地,然而,这支部队又被游击队打退了。

起义军屡战屡胜,殖民军却屡战屡败。为了继续占领几内亚比绍,替殖民军反攻争取时间,殖民当局开始改变对策,他们将武力围剿政策改为缓和政策。1968年,新上任的葡属几内亚总督安东尼奥·斯皮诺拉将军宣布改革几内亚比绍。他推行基础经济建设,修学校、建公路、立医院、造住宅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他还派了3架SA.316B"云雀III"直升机作为民用通信联络机。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局势,但是他这么做并非要施行民主改革。相反,他之所以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是想弱化游击队的群众基础,然后采取更加强硬的军事手段来围剿游击队。

1968年5月至1969年2月,斯皮诺拉调集两个营的部队围剿南部边境地区,企图切断游击队运输线。然而,游击队奋起反击。经过9个月的战斗,他们挫败了殖民军,保住了运输线。

1970年,安东尼奥·斯皮诺拉将军下令海陆空部队围剿游击队。葡萄牙空军出动G91战斗轰炸机,使用凝固汽油弹、落叶剂、除草剂等非常规弹药,对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区域进行猛烈轰炸。这些非常规弹很快就将轰炸区域内的植被"消灭"得一干二净。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第一,摧毁植被。没有了植被,游击队很难再利用当地植被来隐蔽,伏击政府军;第二,切断游击队补给线。游击队经常靠着密林掩护运送补给物资。切断了游击队补给线,那么游击队就难以持久作战。

1971年年底,殖民当局调动了近万大军围剿莫雷斯解放区,不过,游击队则采取了灵活的游击战,如地雷战、麻雀战等,打死打伤了殖民军数千人,迫使殖民军指挥官自杀。

武力围剿没有效果,斯皮诺拉又采取了外交攻势。他邀请支持爱国武装的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塞古·杜尔进行会谈,讨论两国合作问题。然而,被杜尔严词拒绝。1972年11月,恼羞成怒的斯皮诺拉调集军队进攻几内亚,然而,几内亚游击队也不是吃素的,很快,葡萄牙殖民军便大败而归。

葡萄牙殖民军力量越来越弱小,而游击队力量却不断增强。游击队人数高达1万人,游击队控制了几内亚比绍超过2/3的领土以及超过1/2的人口,而活动区域则直接扩展到殖民当局的统治中心周围。葡萄牙当局处在了游击队的包围圈中,成了"笼中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