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AK-47枪王之王
7828100000020

第20章 AK-47:邪恶之枪(3)

眼见全面扫荡计划无法继续实行,苏军又制定了作战方案,改全面扫荡为重点围剿。他们确定了作战方案:在固守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同时,集中兵力对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围剿。此外,苏军还改变了战术,他们根据游击战的特点制定了先封锁、次轰炸、再合击、配机降的战术。此次围剿的重点区域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

作战方案制定后,苏军便展开了重点围剿行动,对重点区域进行猛烈进攻。1982年4月,苏军调集2万多人,出动飞机、坦克、大炮,向根据地发动进攻。其中苏军进攻潘杰希尔游击队根据地的次数就高达8次。苏军凭借武器优势,曾经一度突破游击队的防线,攻占潘杰希尔。不过,在游击队的分进合击下,潘杰希尔又回到游击队手中。

总体而言,苏军的重点围剿计划是失败的。虽然苏军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后占领了一些游击队根据地,但是却未能消灭游击队的主力,几乎每次围剿之后,游击队便重新回到根据地继续游击战。

为了清剿游击队,苏军开始从国内增调部队,将在阿富汗的苏军部队人数增加到14万,将喀布尔政府军增加到7万。可是,游击队发展得更快,到1985年,阿富汗游击队人数高达10万人。

这里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苏联攻打阿富汗是侵略行为,因此引发了阿富汗民众的同仇敌忾,阿富汗民众纷纷加入游击队;二是苏军的侵略行径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许多国家如埃及、巴基斯坦等开始纷纷支持阿富汗游击队,他们不仅给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有些国家还组织了志愿军前来支援阿富汗游击队,比如沙特大富豪本·拉登就组织了志愿军入阿抗苏。

当然,在此期间,国际社会也对苏联施加了压力,要求它与游击队代表进行谈判。1982年6月,苏联与阿富汗游击队代表在日内瓦开始会谈。这一谈就是3年,然而双方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为此,阿富汗游击队更加坚定地抗击到底。他们手拿AK-47,埋地雷、破坏铁路、袭击苏军,搅得苏军寝食难安,苏军开始吃不消了。原本打算速战速决的战争却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在这几年的战争中,苏联阵亡人数急剧上升,几乎过万,伤残更多,经济损失更为惨重。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决定从阿富汗撤兵。他一方面下令苏联停止大规模清剿活动,将战争规模控制在低水平上,另一方面将清剿任务交给喀布尔政府军,而让苏军镇守城市和交通线,以减少苏军伤亡。

眼见苏军收缩战线,控制战争规模,阿富汗游击队便认为反攻时刻到来了。于是,潜伏于阿富汗的数十支游击队纷纷进攻苏军驻守的城市和交通线,他们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动进攻。其中进攻喀布尔的兵力高达5万人,然而由于游击队内部不和,意见不统一,加上游击队不擅长阵地战,因此进攻屡屡受挫。

1986年,阿富汗出现了这样的局势: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控制了城市和交通要道,企图以城市包围农村,而游击队则控制了阿富汗的农村,企图以农村包围城市。但是双方却因为兵力问题、战斗力问题出现了谁也赢不了的局面。

这一年,戈尔巴乔夫决定用政治谈判解决问题。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苏联、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在日内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协议中规定,苏军从1988年5月开始撤军,9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苏军将军队全部撤回国内。

而阿富汗国内也进行了重新选举。1985年,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纳吉布拉担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1987年担任阿富汗共和国总统。1991年,阿富汗建立多党政府。至此,阿富汗战争暂告一段落。

此次战争,历时9年,给双方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次战争,阿富汗有130多万人死亡,5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而苏联也伤亡了5万余人,耗费了450亿卢布,在美苏争霸中由攻势变为守势。

索马里海盗:装备AK-47劫船

一提起"加勒比海盗",国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到美国好莱坞大片《加勒比海盗》。然而,现实中,加勒比海盗是存在的,他们存在于16世纪至17世纪,活跃了一百多年。现在,取而代之的便是举世瞩目的索马里海盗。

2009年,索马里海盗成为《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风云人物。由此可见,索马里海盗的"实力"非同寻常。

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内战爆发,加上干旱灾害,民不聊生,许多人到海里干起了抢劫的勾当。经过多年的发展,索马里海盗蜂拥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团伙:

"邦特兰卫队":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索马里海域最早从事有组织海盗活动的团伙,不过规模不大。

"国家海岸志愿护卫者":人数少,规模小,主要以劫掠沿岸航行的小型船只为生。

"梅尔卡":规模较大,配备了火力较强的小型渔船,四处劫掠,作案方式灵活。

"索马里水兵":规模最大,人员众多,武器装备先进,配备有AK-47突击枪、雷达、卫星定位系统,活动范围远至距海岸线200海里处。

索马里海盗是一个犯罪团伙,但不是乌合之众,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以"索马里水兵"为例。

首先,它编制健全,管理严格。海盗组织仿制海军,不仅设立了"舰队大帅"、"少帅"和"财政官",还拥有其他海船所用的职位。此外,海盗拥有一套严格管理系统,强调组织和纪律性。他们对外宣称是"索马里海军陆战队"。

其次,它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索马里海盗按照指定的科目进行训练,装备先进,配备了世界上先进的卫星电话、全球定位系统,还拥有自动武器和火箭筒。

最后,其组织成员心狠手辣。虽然海盗的主要目的是赎金,但是如果船东不按照海盗的要求给予赎金,那么海盗便会将人质杀害。其中臭名昭著的便是"索马里水兵"总司令阿巴迪·埃弗亚。此人犯下了无数大罪,2006年杀害船员、2008年劫持我国渔船"天裕8号",劫持乌克兰货船、劫持沙特阿拉伯的"天狼号"巨型油轮。

看上去,阿巴迪·埃弗亚是一个传奇人物,其实,他一点也不传奇。他出生于彭特兰省的一个农村家庭。1991年,年仅12岁的埃弗亚被抓去当兵。现实的残酷塑造了埃弗亚勇猛毒辣的性格。很快他在军营里站稳了脚跟。21岁那年,他率领亲信造反,枪杀了当地军阀头目,自立为王。此后,为了赚取钱财,扩大势力,他亲手打造了一支海盗队伍。很快,他便建立了一支1000人左右的海盗队伍,对外宣称"索马里海军陆战队"。随后,他便指挥这支海军陆战队到公海"赚钱"。

刚开始,他们先开始寻找目标。一般而言,许多船只被劫持是因为不幸在海上碰到海盗,然而事实上,更多的船只事先就被海盗盯上了。"索马里海军陆战队"会派出"间谍"到苏伊士运河等地进行侦查,寻找最有价值的船只,利用互联网了解这些富有价值船只的信息,然后做出劫持方案再行动。

紧接着,海盗船便前往"目标"船只必经之路,等待目标出现。目标一出现,他们便利用卫星雷达系统判断其航行方向,然后采用灵活战术,利用母艇与"目标"船只对峙,让快艇迂回包抄,迅速登船。一般而言,索马里海盗每次劫船都会出动3-4艘快艇。面对全副武装的海盗,"目标"船只一般只能束手就擒。

抢劫完船只后。索马里海盗便带着"战利品"回老巢,同时通过船长或卫星通信联系船东,告诉船东船只相关情况并讨要赎金。船东答应谈判后,海盗便会派出谈判代表与船东进行谈判。当然,谈判的主要内容是赎金金额、缴款时间、地点及其人质交割。

靠着劫持船只、勒索赎金的做法,他每年至少有3000万美元的"收入"。拿到可观的"收入"后,埃弗亚会将其中一部分拿出来奖赏给部下,拿一部分出来购买豪华轿车和别墅,剩下的大部分则买快艇、通信设备和武器,据说,"索马里海军陆战队"已经装备了肩扛式便携导弹!此外,埃弗亚还拿出一小部分钱给当地贫困的百姓和当地地方官,打好关系。

海盗之所以如此猖獗,除了索马里政治动荡之外,还有许多原因。

第一,地理因素。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索马里海域紧靠亚丁湾,其狭窄的航道是海盗实施劫掠的理想地点。亚丁湾位于印度洋与红海之间,是印度洋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及大西洋的海上咽喉,是许多国家的战略要道和经济命脉。据统计,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约有1.8万艘,其中绝大多数船只必须经过亚丁湾。此外,亚丁湾有世界著名的港口,其亚丁港和吉布提港举世闻名。这两个港口扼守着地中海东南出口和整个中东地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可以说,海盗盯上了这里不足为奇。据统计,2008年,索马里海域发生了多起海盗袭击事件。

第二,索马里国家贫穷落后。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索马里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薄弱。近代以来,它沦为西欧列强的殖民地,遭受盘剥,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政府倒台,内战四起,难民无数,现如今索马里难民超过100万。这些难民衣食无着落,生活步履维艰。虽然国际社会给予一定的人道主义援助,但是该国军阀实行暴力活动抵抗国际社会救援活动,致使难民生活悲惨。难民缺衣少食,度日如年,许多人或转身加入海盗,或转而支持海盗,获取"保护"与"救援"。

中国记者吕建民曾带着摄制组到索马里拍摄《索马里真相》,他说:"拿起枪就是海盗,放下枪就是平民","在市场上,他们左边卖青菜,右边卖拖鞋,中间卖AK-47,盘子里装满了子弹。"而且,这些海盗不认为自己是海盗,他们说:"我们是国家的英雄,我们只有一个信仰:要么战斗,要么死亡。"因此,索马里海盗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据统计,在2000年左右,索马里海盗总人数在100人以下,然而,到2010年,海盗人数则猛增到了1100到1200人。

第三,利润高昂。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索马里海盗实施抢劫船只主要目的便是为了金钱,而海盗抢劫的成本少,利润高。他们只需要小船和枪支、通信设备,而不需要过多的投入,一旦他们抢劫成功,那么他们便能获得巨额利润。比如,海盗每劫持一艘船只就可以获得100万到200万美元的"报酬"。2008年,索马里海盗索要的赎金在1.2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他们只要抢劫一次,便可以拥有名车、美女、别墅。如此诱惑,自然吸引许多索马里人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