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做人做事课
7838100000026

第26章 说话办事,滴水不漏(1)

为人要讲真话

有一位放羊的小孩,待在山上没事,就撒谎叫喊:“狼来了,狼来了!”周围干活的大人们以为真的狼来了,就拿起锄头等农具向小孩这边跑过来了。走到近前,才知是小孩撒谎。第二次,小孩又撒谎,大声叫喊:“狼来了!”周围的大人们又信以为真,急忙跑过来,可又上了当。如此这般好几次,大人们都不再相信这位放羊小孩的话。可是,有一次狼真的来了,这小孩急忙大叫:“狼来了!”周围的大人们以为这小孩又在撒谎,没人理他。于是,狼把这小孩给吃掉了

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的道理只有一条:做人要诚实!“做人要诚实”,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对于当今的学生朋友,我们仍然谈论这个题目并非故意啰嗦,而是有着现实的原因。

古人曾经说过:“君子立其诚,不立其伪。”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为人要说真话。人若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首先要学会说真话。

说假话,是虚伪的表现,也是违背真理的行为。而且往往使自己的良心感到负疚。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的确,说假话、说违心的话,常常使人的内心感到不安。一个人如果心安理得地说假话,那说明他的良知已将泯灭,朝着背叛真理的方向越走越远了。

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的人名垂青史,被人们传颂不已。有的人甚至为说真话、坚持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著名的科学家布鲁诺,为了坚持科学的真理,在教会的酷刑面前临危不惧。当熊熊的大火将他吞噬的时候,他的心是坦然的,因为,他相信,真理在他这一边。大火虽然烧死了布鲁诺,但烧不灭真理!布鲁诺的躯体虽然化成了灰烬,但他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的伟大精神却永放光彩。人们歌颂他,赞扬他,不仅因为他的科学成就,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敢于讲真话!

讲真话,有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甚至要冒杀头的危险。但,中外历史上总有不少仁人志士不论面对怎样险恶的形势和怎样沉重的压力,都敢于仗义直言,讲真话。然而,也有一些人为了明哲保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毫不羞惭地说假话,说违心的话,或者模棱两可的话。这些人都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作为生活在新社会中的学生,不论在学校里、在家里或是在社会上,都应保持讲真话的好习惯、好品德,而不应因为犯了某些错误或是其他原因而撒谎、骗人。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的父母就教育我们说:“撒谎不是好孩子。”幼儿园的阿姨也常常告诉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虽然这些都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渐渐成长为少年、青年的学生朋友们,并不见得完全能够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往往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动心思撒谎,希望自己编造的情况、理由天衣无缝,使老师和家长信服。年轻的朋友,你应当想一想,这样做首先欺骗的是谁呢?不是欺骗了老师和家长,而正是你自己!

说话时手势隐含的潜意识

常听人说:现在世态复杂,想听真话太难了。的确如此,商店的营业员可以面对劣质商品向你数落着这些商品有多好而面不改色,直到你购买后方知上当。某位热心的同事向你透露一些别人在背后对你的议论,使你和那人的关系就此恶化。不久你便会发现,那位“热心的同事”的目的,通过你而达到了,你只不过被人利用了。凡此种种,难以言述。

语言是很容易掺假和被伪装的,如何辨别出真话和谎话呢?那就是注意观察说话者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如果一个人同你说话时故意回避你的目光,那么他很可能对你隐瞒了什么。一个采取防卫、对抗姿态而又面带微笑的人是可疑的,他或许是想以假笑来麻痹你,同时又盘算着如何拆你的台,就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的“一个人表面上笑眯眯,其实心怀叵测。”说话时全然无表情无动作的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的。特别是在想隐瞒什么或撒了谎的时候,手常常会情不自禁做出一些小动作,而手又位于身体部分易于观察并且手势又比较明显。所以在交谈过程中多留心手的活动,这对你辨别对方言语的真伪至关重要。

说话时用手遮嘴。用手遮嘴,拇指压着面颊,潜意识中,大脑指示手做这样的姿势以压制谎言从口而出。有时只是几只手指,有时整个拳头遮住嘴巴,但意思都一样。遮掩嘴巴,是想隐藏其内心活动的特有姿势。

许多人会用假咳嗽来掩饰这种护嘴姿势。亨弗利·鲍嘉在演坏蛋或罪犯时常用这种姿势,尤其当他与别的坏蛋在一起讨论犯罪细节时,或当他被警厅传讯的时候。这种动作是表示不诚实的意思。

如果说话者用这种姿势,则表示他在说谎。演说者最感到心乱的一种场面就是在他讲演时,听众几乎都用这种姿势。若是听众人数很少或是一对一的情况,最好暂停一下,问一问听众是否有人对你的话有什么意见。这样可以把听众的反对态度缓解开来,使你有机会斟酌内容,并且回答一些问题。

说话时用手摸鼻子。摸鼻子的姿势是护嘴姿势比较世故、隐匿的一种变化方式。它可能是轻轻地来回摩擦着鼻子,也可能是很快地触。女性在做这种动作时,会非常轻柔、谨慎,因为怕脸上的化装被弄糟了。

古时候的人曾流下来这么一句话:“鼻子直通大脑。”认为鼻子是一种传达信号的工具。说谎时鼻子的神经末梢被刺痛。摩擦鼻子是为了缓解这种感觉。这是一种关于摩擦鼻子的说法。另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认为:当不好的想法进入大脑之后,下意识就会指示手遮着嘴,但到了最后关头,又怕表现得太明显,因此,就得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一下。摸鼻子和遮嘴一样,摸鼻姿势在说话人使用时则表示欺骗,在听者来说则表示对说话者的怀疑。

说话时用手摩擦眼睛。古语云:“非礼勿视”,这种姿势表示大脑想遮住眼睛所看到的欺骗、怀疑的事物;或者是在说谎时,避免正视对方的脸。男人通常揉得比较用力,而且如果是扯大谎,常常就把眼睛往别处看,通常是看地板。女人则是在眼下方轻轻的揉,一是为了避免对方的注视,她们常会眼睛看着天花板。

说话时用手抓耳朵。“非礼勿听”。这姿势就是想防止不好的事被听进耳朵的意思。小孩子不想听父母的责骂,就用双手掩住耳朵,成年人的抓耳朵就是一种世故的形式。其他的变化有摩擦耳背,用手掏耳朵、拉耳垂或者用整个耳盖住耳垂的姿势,是表示他已经听够了或是想讲话的意思。而拉耳垂表示内心的某些不安,并对对方的话感到厌烦,要阻止别人的谈话。

说话时用手搔脖子是指惯用的那双手的食指搔抓耳部下方或脖子一侧。对这种姿势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每次大约搔五下,很少超过或少于五下的。这姿势表示怀疑或不肯定。使用者的特征是常会说“我不能肯定我是否同意”之类的话。当某人的话与事实不符时,这姿势特别明显,例如在说“我能够了解你的感觉”之类话的时候。

说话时用手拉衣领。戴斯蒙·莫里斯发现,人在说话时,会引起敏感的面部和颈部组织的刺痛感,而必须用揉或搔抓来缓解。似乎说谎的人在感到对方怀疑他时,脖子会冒汗。一个人在愤怒或沮丧时也会拉一拉衣领,好让脖子透透凉空气。如果你看到对方使用这种姿势,只要向他提出“请再说一遍,好吗?”或“请你再说明白一点,好吗?”之类的问题就可以使他泄底。

但是,并非只要谈话中出现了上述动作的人,都是在撒谎,有时候人们摸鼻子只是因为这个部位发痒。当然只要仔细观察,因为发痒而摸鼻子与表示否定的这种姿势之间,仍然有明显的差别。人们在搔痒时一般比较用力,而在装腔作势时却是轻轻的,动作优雅,并且伴随着与之协调的姿态,譬如侧身体蜷缩在椅子上,或身体摇来晃去等等。

切忌无端猜疑

无端猜疑,于事无补;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小心过甚。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猜疑使人际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断送江山。猜疑实在是害己又害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态度。正像后面引用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同样是忠诚的劝告,富人对儿子称赞,因为亲近,忠告便显得聪明;对邻人之父非亲非故,结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谤”,显然失去了公正的态度。

猜疑危及国家安全。历史上,君臣相互猜疑则天下就会动乱。因而贤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视为相处的一大祸害加以避免。

猜疑又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动,饮者以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恶心,结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场。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头来自讨苦吃。

对别人无端地猜疑,貌似无端,实在有端,猜疑源于褊狭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总怕别人争夺自己的所爱、所求、所得,怕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终日疑神疑鬼,顾虑重重。你对别人不放心,别人能对你坚信不疑吗?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时时提防、处处疑心,还会有知心朋友吗?

“疑人偷斧”的故事大概是妇孺皆知。那位丢斧子的人,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总是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且怎么看怎么像,连吃饭走路说话办事都像个小偷儿。当他找到斧子之后,才知道自己怀疑错了。“世间本无事,庸人自相扰”,病根就在自己多疑。

其实,在生活中,大家恐怕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你走进办公室,大家议论的话题突然中止;你爱人陪你去瞧病,大夫和他(她)单独说了几句话,可回来后你却发现他(她)什么也不对你说;你的上级忽然三天没训斥你了碰到这些事情,你心里是不是开始犯嘀咕?是不是觉得别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如果你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你有没有想过,这更可能只是你的多疑。

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疑心的程度却有轻重,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却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敏感多疑,通常不只是对外界事物,也包括对自身状态的猜疑和忧虑。有些人性格内向,生性不开朗、不豁达,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造成性格不完善和缺陷,我们虽然不能认为这就是精神症状,但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病却和性格缺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中,疑心过重都是主要的表现。

他们常常把周围环境中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牵扯到自己的身上,像看到别人吐痰,就认为是在瞧不起自己;听到他人在交谈中说到自己的姓,就认定是在谈论,甚至讥讽谩骂自己。

虽然疑心过重并不等于精神疾病,但却有引发精神疾病的可能,其危害之大由此可见。当然,适度的戒备自然对保护自己有益,但疑心过重,对别人的任何举措都当作是对自己的居心不良,必然是毫无益处。

多疑源于心理不健康。多疑的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与人相处,眼里坏人总比好人多,所以朋友很少,更无至交。多疑的人思想飘忽不定,心无主见,容易受人挑唆,无中生有,怀疑一切。由于心理不健康,往往生出许多事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事后又常常后悔不迭。我国古代名医华佗留有一句名言:“多疑也是病。”多疑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身心健康的“隐性杀手”。

摒弃多疑,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心胸开阔。应多些平和淡泊,多想别人好处,多些仁爱宽容,多和外界交往。遇事看得开,少钻牛角尖。“胸襟要特别宽阔,眼界要特别宽阔。”

摒弃多疑,自己要善于给自己“开天窗”,增加心理的“透明度”。对自己一时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不管是外边的,还是家里的,遇有疑虑别闷在心里,应及时向家里人和有关人敞开心扉,多沟通,多倾诉,将心中的疑惑大胆暴露,及时化解。这样不仅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和邻里家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自然就离多疑越来越远。

多疑的病根在自己,只有不断地战胜自我,才能消除心理多疑。战胜自己的狭隘,就会心怀坦荡开朗;战胜自己的偏激,就会理智处事;战胜自己的浅陋,就会多一些宽容;战胜自己的孤僻,就会多一些友谊。就是对待疾病,也要首先战胜自己讳疾忌医的恐惧心理,才能正视疾病、战胜疾病这样不断战胜自我,才会迎来美好、和谐、舒畅、顺达的人生。

1.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友善被曲解为恶意,好心被认为歹心,扭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2.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向被认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且能选贤任能的人,但他也有一定偏颇之处,就是过于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对人不信任,大事小事无不亲自过问,出将入相,茕茕孑立。诸葛亮对受降之将魏延始终用而不信,怀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军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诸葛亮死之后,又发生魏延的冤案,蜀汉元气大伤,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不利局面。

说话要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的说话是一种艺术,既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让对方清楚地理解,又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就是它的基本要求。含蓄委婉的说话语气应注意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力求说得顺耳,二是力求说得亲切,三是力求说得文雅礼貌,彬彬有礼。

说话委婉即是一种很恰当的方式,同样,在与人交往中如果能够委婉地去说,对方就能够从理智上和情感上愉快地接受,同时对方也能对你有一个好的印象。例如,谈话中如果对方有事相求,而你帮不了对方这个忙,又不想直截了当地拒绝,就可以委婉地说:“这种事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说话含蓄也有利于建立自己第一印象。

说话时,如果谈吐像天花板一样平坦,势必味同嚼蜡,相反,说话含蓄能表现一个人的高雅和有修养,也是对听话人的一种尊重,它总能让对方在再三回味中不断增加对说话人的好感,同时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在沟通中,很重要的不是“讲”什么,而是“听”什么。当你愤怒时,常会说出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话语,像箭一样地射伤对方。为了避免扩大争端,说话应委婉,培养随时停止争辩的能力,以免结果弄得一发不可收拾,甚而忘了为什么而争执,讲了半天仍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