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做人做事课
7838100000033

第33章 忍耐处世,游刃有余(2)

因为痛,所以深刻。有位诗人曾说:“凡爱过的,永不遗忘。凡受过伤的,永远有创痕。”不过也有人说:“当你的生命中承受了某一种痛,你才会有生命的觉醒,觉悟往往是从大悲痛来的。”

成大护理系副教授赵可式,在小时候经历了母亲辞世时,医护人员胡乱将母亲丢上尸车送往太平间的痛苦,使她深深觉得人死后一点尊严都没有,于是将这份悲伤化为日后学习护理的动力。

后来,高龄八十六的父亲生病,却没有医院愿意收,激励赵可式走上临终照顾的路,并积极在国内推动安宁缓和医疗。悲伤是自然的情绪反应,会随着时间久远而变淡,只要修补、淡化裂痕即可。“容许悲伤存在,直接面对悲伤”,不须刻意治疗悲伤,而此时最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并给予精神上有力的支持。去年发生在美国盐湖城的一段真实新闻,一个父亲带着三岁儿子到森林打猎,父亲为了追赶猎物,留下儿子在车子里熟睡,但他回来后,却不见儿子踪影,他发狂、着急,数天后儿子被发现了,稚龄幼儿独自打开车门走入冰天雪地中被冻死。法官判这位父亲必须坐三十天的牢,伤心的父亲在聆听判决之后,选择在发现儿子尸体的地方举枪自尽。这是一个父亲在失去儿子、陷入悲痛和自责中,却无法得到支持力量以致寻死的例子。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都曾经有过深深浅浅的创痛,有的伤痕深、有的伤痕浅,有的令你印象深刻、有的让你选择遗忘,但是最痛的伤,往往让你受到最多的教训。因为痛,你反而不容易忘记刻画在心版上的伤痕,深深浅浅的、旧的、新的,总是让你牢牢的记住。伤痕的背后总是有一段伤感的故事,如果你愿意选择“遗忘”,那么就表示伤痕已经痊愈,如果你不想碰触这个伤口,或许是这个伤口尚未结疤,因为还有痛楚,所以无法忘记。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一些看不见的伤痕,而最痛的伤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总是可以教人看清人生的真相,看透世事的无奈以及人事的无常,你总是可以因此学到一些什么,或者看清楚一些什么,或许有些残忍,却是人生最真实的面貌。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脆弱都转化成悲悯与幽默,人反而有种破蛹而出的喜悦。世事变化无常,今日的聚首,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其实人生的一切事情,也都可能只有一次,它逼得我们不得不珍惜人生中无数的每一次。因为,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追求一些自以为可以满足我们内心的东西,当我们得到这些东西之后,又会发现竟是如此的空虚;反而是得不到的东西,常常让我们魂牵梦系。当我们碰到困境或挫折时,总是让我们记得牢牢的,也许一辈子想忘,都忘不了。作家钟玲说:“一桩严肃的悲哀,沉重的失落,往往会带给我们对生命更深一层的体认。”真的,没有比在深沉悲哀中,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质。生命中最痛的伤、挫折、困境,往往是生命转型的契机。古人说:“必有大凋落而后有大发生,必有大摧折而后有大成就。人生也是如此,有时候经过了折损、患难、屈辱、轻视、嘲弄,反而活出强大的生命韧力。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免于受伤,若仅仅是外伤,比较容易获得痊愈,倘若是内心的创伤,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不管你“伤”在哪里,人总是可以因此获得一些教训。那么,那些伤、那些痛,都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让人学会最多的道理和功课。

一次大破坏可能是另一次新生的契机,然而透过全面的反省与思考,新的生命才得以厚重与深刻。在疗伤止痛之余,也要能寻找生命的复原与苏醒。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美国诗人怀特曼说:“唯有在凛冽寒风里颤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真正的温暖。”同样的,唯有饱尝人生折磨者,才能领略生命的可贵之处。

我相信真正的智慧是生命经过了煎熬与折损,以至于获得提升所得到的。

因为,生命中最可贵的经验,往往伴随着最深的苦难。

走出痛苦的五个阶段

世间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失去亲人的痛苦会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饱受折磨,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这种痛苦甚至会改变你和你的生活。尽管我们每个人对待痛苦的方式都不一样,但专家告诉我们,通常要经历以下5个主要阶段,我们才能走出痛苦。

阶段1:得知噩耗后头3个月

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你还处于震惊和极度痛苦之中,不愿承认所爱的人已经不在了。这种剧烈的痛苦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和其他人谈论你的悲伤,获得他人的支持。

阶段2:6个月之后

在这个阶段,丧亲的悲伤和空虚会让你难以忍受,你怀疑自己是否能走出这种痛苦。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必须一步一步来,坚信自己能够摆脱这种痛苦。

阶段3:1年以后

第一个忌日会令你非常恐惧,你害怕自己会再一次经历丧失的痛苦。但是要知道,恐惧往往比忌日本身更可怕。尽量消除这种恐惧,告诉自己,一年之后仍悲伤是很正常的。

阶段4:3年以后

你已经学会接受死亡,但孤独感和怀念之情仍会不时涌上心头。怀念和流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仍深陷在悲伤中,不能释怀,那么就需要寻求职业救助了。

阶段5:5年以后

你还会怀念逝去的人,你还会有丧失感。但是,痛苦已经过去了,你已经能够在生活中继续前进,拥有你从没有感受过的信心和力量。

低头亦是一种能力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昂首迈着大步,进门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很疼吗?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无独有偶,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大师们提到的“记住低头”和“懂得低头”之说,就是要记住不论你的资历、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会里,你只是一个小分子,无疑是渺小的。当我们把奋斗目标看得更高时,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富兰克林就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会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会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亦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嬗变经营。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爬山,有的人在山脚刚刚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信步顶峰,但此时,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请记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会低头,因为,在你所经历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碰头的时候。

低头亦是一种能力。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走得更精彩。

吃亏是福

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吃亏”。

吃亏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生活本来需要我们去“吃亏”;二是因为人为的不公平强加给我们的“吃亏”。

第一种吃亏也可以说是一种“傻子精神”,实际上,这种“傻子精神”是为了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的热忱而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人际关系中,是无法做到绝对公平的,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如何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将要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这样,就会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说“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16岁的美国姑娘,自愿到洪都拉斯去帮助当地人,使他们了解眼睛卫生的常识,以提高健康水平。洪都拉斯非常脏,以致这个女孩子一觉醒来,竟发现自己与一头猪睡在一起。不久,她回来向母亲介绍了那里的情况,眉飞色舞地说,明年她还要去,因为那地方太贫穷落后了,去帮助那里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她母亲立刻鼓励她再去。也许有人会想:去那么苦的地方,不是太吃亏了吗?但是,那位美国母亲却夸奖她的女儿,认为她的女儿有见解、有爱心,她为女儿乐于吃苦、富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