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难题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8700000013

第13章 泼水竟能现竹(2)

黑龙滩北端悬崖上镌刻着1米见方的“龙岩”二字。距其东南300多米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石窟左侧四进的平面石壁上,用净水泼洒后,出现“泼水现字”几行墨笔字,署名处清晰地现出“乾道五年”等遒劲字迹。石窟右侧石壁凸起的平面上,有些不规则处,经山泉泼洒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观:石壁条幅上,墨竹主干亭亭,枝叶潇洒;竹根临怪石处派生出一丛幼竹,婀娜可爱;顶部侧叶,长剑当空,刺向云天。据说这“怪石墨竹”的作者是文同,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文湖州,北宋梓州永泰县(四川省盐宁县永泰乡)人。他平生爱竹、种竹、写竹,开拓了“湖州竹派”。着名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他写竹经验的结晶。仁寿(古称陵州)县志记载:“文同北宋熙宁四年知陵州后,在龙岩写怪石墨竹,两壁摩岩隐隐有光,怪石墨竹既无墨迹,又无雕镂痕,用水涤石,画面犹新。”

“怪石墨竹”写于1171~1173年之间,距今已逾900年。而这“怪石墨竹”经水洗涤至今画面如故的谜底仍未揭开。相传,这是写竹用的墨所致。那墨是在其主要原料松烟、煤烟中,投入了珍稀的某种鱼的尿液,经铜炉炼制而成。当地百姓则说,是因为龙岩处于神秘莫测的奇特位置。先前,岩顶有参天古树荫蔽,岩下有从河水中不断蒸腾升起的某种地气,再加上龙洞中山泉孕育,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更有古稀老人说,是文同的表弟一宋代名人苏东坡在密州就任期间,从徽州买来一种“魔墨”相赠,并引举苏东坡《送与可出奇陵州》那首七言律诗为证。根据化学原理解释,“怪石墨竹”处的紫色岩,含化学元素钾,钾的化学性活泼,容易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可能生成氢氧化钾。龙岩泉水可能和指示剂石蕊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石蕊遇氢氧化钾显墨蓝色,看上去酷似黑色。

然而,到底为何泼水才能现竹,仍然没有人能真正解开这个谜。

花山石窟:古人屯兵处?

在中国安徽屯溪花山,人们发现了巨大的地下石窟,石窟拥有的石洞之多,令人称奇。

如果这些石窟是人工开凿的,那么单单从里面运走的石料就有几十万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什么在地方志等古籍史书中却没有任何记载?这些石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古人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凿它?留下如此多的洞窟又作何用?那些曾在洞内的石头又运至何处?层层的谜团引发了各方的猜测和遐思。

因为花山环境优美,是个风水宝地,有人推测这些洞窟可能是一处凿就的皇家王陵。只是洞窟里的石洞杂乱无章,方向和大小都不统一,不像是皇陵中间一洞、不设旁系的格局,所以人们对此说很是怀疑。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屯兵的假设。本来屯溪这个地名就有典故可考,三国时期的孙权曾派人在此处的溪水屯兵,于是有了屯溪之名。这些石窟会不会有军事之用呢?不过石窟的布局让人对这个假设提出了质疑。这些洞窟都极为宽敞,不具有防御能力。加上所有的洞窟只有一个出口,也不适合大批人在此驻扎与生存。基于以上疑问,人们就想它会不会根本就不是有意的行为,而是大量采石后无意中留下的洞窟呢?只是采石多半在露天,而且石窟中有很多没有支撑作用的薄墙,采了石头后也不方便运出。石窟壁上还有十分漂亮的花纹,如果仅是工人采石,又为何雕这些花纹呢?

神秘的花山石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

“清凉宫”:迷雾有几重?

花山谜窟中三十五号窟是如今已探明的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内结构复杂奇特,酷似宫殿,因此被称为“地下宫殿”;还因窟内夏季清凉如秋,所以又被称为“清凉宫”。

三十五号窟洞口异常宽大,进入洞内,便感觉有丝丝凉气迎面扑来。此窟洞深176米,面积约12000平方米,洞内的最高处竟达18米。在洞的前厅,一根周长近27米的巨型石柱立地而现,据说需要15个游人手拉手才能勉强围柱一周。更为奇特的是,此窟有一长达20米的引洞。走过长长的引洞,一座面积约4000平方米并由26根周长都在十几米粗的异型石柱拱卫着的地下宫殿出现在游人的眼前。置身于此,毫无洞穴内的压抑之感。这洞中有石桥、地下长河、楼上楼、聚会大厅、寝厅、蓄水池、通天洞,壮观神奇,令人叹为观止。环顾四周,在这洞窟的深处竟有36间大小不一的开凿精致的石房井然有序地环绕在大殿四周,小的石房仅有2平方米。而这些石房三面封闭,惟有朝向大殿的一侧开有仅容一人进出的扇形门洞。大殿内人工开凿的石头看台错落分布,游人伫立看台,尽可以俯视这窟内殿堂的恢弘壮观场景。各间石房内人工雕凿出的一条条整齐工整的石纹,犹如居家装饰的条纹壁顶。房内墙壁状如刀削,清晰地显示出美丽的带状凿痕。石窟内似乎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游人就是在这窟内大声喧哗,也无一丝的回声和嗡嗡之声。看这情景,俨然是古人在此聚族而居的场所。

行走于三十五号窟内,有许多的谜团令人难解。先是这呈“品”字型凿建的巨型石柱,难道古人当时就知道用三点支撑一个平面最稳固的力学原理吗?若古人在凿洞时是边开凿边随机保留这支撑窟顶的石柱,能达到如此绝妙的地步吗?但若不是如此开凿,那是否在开凿洞窟前,古人就有了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图纸呢?特别是在这窟中出现的那仅有10公分厚的石房墙壁,莫非当时的古人有先进的力学测量仪器,能测出此处的承重仅需如此的薄壁?从今人测绘标注出的石柱分布图上来看,花山石窟群中的石柱分布竟是惊人的合理,它们或是像这大殿内一样三角鼎立,或是如这薄壁一样线性延伸,或是矩形排立,或是众星拱月,古人这样高超的设计着实令人为之叹服。

就在这石窟深处,有一块呈圆弧型的大斜面又让这难解的谜团把人困惑在了这神奇的洞穴内。走近观看,斜面竟宽15米、长30米,其形成的圆弧型坡度约在45度左右,斜面石壁上人工凿出的弧型线条清晰优美,一行行一条条整齐有序地密布其上,横贯这样长的距离中间竟然不见间断之痕。据说当时在清理这35号窟时,人们清淤至此因遇到石壁,原以为清理到头了,但等到清除地面时才发现,随着地面淤泥的清除,前面的石壁都是呈斜面状在向前延伸着,因此才发现了这窟内气势异常壮观的这大斜面。古人为何在此留下这神奇的大斜面呢?原来,这石窟是就着外面的山势开凿的,古人当时在开凿这石窟到此深度时,若不改变方向仍旧平着向前开凿的话,定会把此处呈坡形的山体凿透的。据介绍,这大斜面与外面山体坡度这样恰到好处的平行走势,是今人用红外线测试仪勘测后才能得知的。那么,古人当时又是怎样做出如此精确的测量,这样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外面山体的坡度,从而在开凿过程中避免把这石窟凿通呢?

花山三十五号窟,实在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中国古建筑抗灾之谜

我国的古建筑有很多难解之谜,特别是在抗灾性能上令现代科学家叹为观止。

天津市蓟县有一座独乐寺,其中的观音阁柱子是一截一截叠起来的。清康熙年间曾发生一次8级地震。1976年又发生唐山大地震。这两次地震使许多建筑毁于一旦,而这座观音阁却安然无恙。

浙江宁波市洪塘镇北的保国寺,历经千年风雨,经受多次台风袭击和地震考验,迄今岿然不动。更为奇妙的是,它不为虫蛀,不为鸟宿,连苍蝇、蜘蛛都不光顾,实为古代建筑的珍品。

50多年前,山西省灵丘一带曾发生一场震中裂度为9度的地震,各种建筑物皆倒塌,惟有位于应县震区高达67公尺的佛宫寺释迦塔丝毫无损。前几年,应县一带发生5~6级地震。1998年张家口地震又波及应县,释迦塔仍象没事儿似的。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约有200发炮弹击中了它,仍然没有损伤它。更为神奇的是该木塔可以避雷防火。历史上的好多木塔曾毁于雷击,葬身火海,而该木塔却经受住了无数次特大雷击,没有对它造成任何损害。如果是其他木质建筑,早就化成灰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