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考古发现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9000000053

第53章 植物亦有“动物特性”

千百万年来,这些植物就在其生存的环境里成长。和其他植物一样,它们要靠养分才能长得枝繁叶茂。但汲取养分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寒冷的荒地、沼泽、山坡、泥炭地、乱石岗和河道都是缺乏养分的土地。因此,只有变化才能生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些植物逐渐衍生出各种有别于其他植物的生存方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食肉植物是植物王国里最奇特的一个种群,它们靠捕食寄生虫、昆虫和其他动物为生。食肉植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蒙蔽并捕捉猎物,它们中的一些拥有植物本来不该具备的特性:运动。毫无疑问,它们是植物,却有了动物的特性。这种巧妙的捕食方式不禁令人猜想:它们是否知道猎物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它们是否具备一定的智能?它们根据成功与失败的几率选择战略,从而获得发展变化。

食肉植物最简单的捕食方法就是“守株待兔”,等待猎物钻进自己的嘴里,然后将其吃掉。不过不用怕,它们的猎物仅限于昆虫、毛虫、蚯蚓和无脊椎动物。

所谓的“猪笼草属”植物是一类最常见的食肉植物。它们为了获取猎物,将叶子长成了瓦罐状。这种“瓦罐”大小不一,最大可达到半米,它们垂直立着,“瓦罐”顶部张开大口。森林中的雨水会流进“瓦罐”,“瓦罐”的下部有漏水孔,所以雨水不会溢出来,否则猎物就会由此逃掉了。有的“瓦罐”口还有一个色彩鲜艳的盖子,上面布满腺体,它们分泌出来的花蜜一样的液体对昆虫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瓦罐”内壁上部长着绒毛,绒毛从上往下倒着长,内壁下部则十分光滑。这是一个完美的陷阱,当苍蝇、蚊子和其他虫子进去后,倒长的绒毛会阻止它们逃逸,光滑层则让它们滑到罐底,淹死在液体里。

有些食肉植物的陷阱更为精巧,能主动出击捕捉猎物,茅膏菜就是其中一例。茅膏菜的叶子上长着长毛,毛的尖端有一滴发亮的黏液。昆虫在其颜色和气味的吸引下,一旦停在这滴黏液上,就会马上被黏住。昆虫为了逃脱而拼命挣扎,由此触发了茅膏菜的反应机制。靠近昆虫的长毛会将其黏住,并把它拉到叶子中心,最后将其包起来,做成一个致命的包裹。如果猎物太大,叶子就把猎物的一半包起来,同时分泌出液体,在猎物死亡之前将其消化掉。

更令人惊叹的是捕蝇草。这种植物生长在北美的沼泽地,它的每片叶子由两个肾形裂片组成,裂片中央有3根对压力敏感的绒毛,边缘有13条梳齿状长刺。捕蝇草叶子中央的腺体能分泌液体,昆虫会在这种液体的吸引下停在叶子表面,并可能触动到绒毛。如果它只触动了一根绒毛,20秒钟内不再触动其他绒毛,它便安然无恙。如果20秒内它再触动了第二根和第三根绒毛,捕蝇草的反应机制就会立即启动:两个裂片马上合拢,将虫子包在里面,虫子越是挣扎,叶片就包得越紧,而且分泌的消化液也越多。

有些植物的捕食方式较为消极,但并非因此而不可怕,它们就是寄生植物。最常见的是槲寄生类植物,它们的种子上有黏性很强的液体,当鸟吞食浆果时,种子会随粪便传播;鸟啄食果肉时,种子会黏在鸟喙上,被带到树干和树枝上。然后种子就会萌发,通过吸器(变态根)穿透树皮,靠吸取树液获得营养。它们就像蝙蝠一样,吸取寄主的“血液”。不仅如此,它们还通过吸器将废物注入树干和树枝内。槲寄生的大规模繁殖最终会导致树的死亡,树被槲寄生“咬死”的现象并不罕见。

一种名叫鹿角草的植物更为精巧,它们虽和槲寄生一样靠寄主的养分生存,却不似槲寄生那般残忍无情。这种植物长着皮革般的叶子,叶子长大后呈容器状。它寄生在树上,等待着树叶落到其“容器”里。随着落叶日渐增多,“容器”里的湿度增大,鹿角草便分泌出酶,将落叶分解掉,成为富含养分的复合腐殖质。

这些捕猎的、寄生的和制造复合营养的植物都是植物王国的成员,但它们已经学会了动物的战略。与其他生物一样,它们都遵循相同的法则:有了食物,才能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