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探奇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9500000019

第19章 古城与灯塔——亚历山大港(2)

具体的导航方法,未见记载,一说是那矗立于岸的高大塔体,成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航只驶近海岸五六十公里时就能发现它。另一说是,灯室内装有一个巨大的磨光金属镜,白天能聚集阳光,反射到数十公里之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航船进港。还有人认为灯室内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其作用类似今日的望远镜,能远眺接近海岸的船舶;有人甚至称此镜为“魔镜”,说它的光芒可射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它照到哪条船,哪条船就会立即燃烧起来。

随着各国商船的不断来往,亚历山大灯塔之名传播到非、亚、欧三大洲的许多港口和地方。欧洲各国语言中“灯塔”一词,即为法罗斯岛名的音译。早在13世纪,我国南宋着名地理学家赵汝适,可能是根据海员们的传闻,在其所着的《诸蕃志》(约成书于1225年)中记述了这座灯塔的情况,但不确切。他说:“相传古有异人徂葛尼(即亚历山大大帝),于濒海建大塔,下凿地为两屋,砖结甚密,一窖粮食,一储器械。塔高200丈,可通四马,齐驱而上,至三分之二。塔心开大井,结渠透大江以防。他国兵侵,则举国据塔以拒敌。上下可容2万人,内居守而外出战。其顶上有镜极大,他国或有兵船侵犯,镜先照见,即预备守御之计。近年为外国人投塔下,执役扫洒数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盗镜抛沉海中而去。”

公元700年,亚历山大发生地震,灯室和海神塑像塌毁。关于此事,传说东罗马帝国一位皇帝企图攻打亚历山大,但惧怕其船队被灯塔照见,于是派人向哈里发进言,谎说塔底藏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遗物和珍宝。哈里发中计下令拆塔,但是在黎民百姓的强烈反对下,拆到灯室时便停止了。880年,灯塔修复。1100年,灯塔再次遭强地震的浩劫,只剩底层。灯塔失去了作用,成为了望台,在平台上修起一座清真寺。1301年和1435年,经两次地震,灯塔完全毁坏。

1477年,卡特巴素丹王巡视亚历山大,见灯塔的石块狼藉于地,为预防土耳其入侵,他命入在灯塔的原址上,利用原有石块,修筑一座城堡。1480年,城堡落成,取名卡特巴。城堡四周筑高墙屯兵把守,为亚历山大海防要塞。此后,城堡几经沧桑,多次修缮。到1966年,它被开辟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绘画、模型、实物等介绍埃及的造船业和航海史。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城堡的广场上不时举行文艺演出和纪念活动。由于受到海风的侵蚀,城堡的石块风化严重。为保护这一重要古迹,埃及政府决定再次修葺,并撤出四周的驻军,使它向国内外游客全面开放。

一座古代建筑奇观就这样从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过,在亚历山大城市的西郊还残存着一座小亚历山大灯塔,它位于地中海和迈尔尤特湖之间的艾布西尔。艾布西尔曾是古代一个繁荣的小镇,它同时兼有海港和湖港,是亚历山大港的补充。此塔仿照亚历山大灯塔,约建于公元前后,其规模和造型远远不如亚历山大塔。塔高仅二十多米,共分三层,底层为四方体,上小下大,第二层为八角柱状,最上一层为圆柱体。塔内有阶梯可通塔顶。整个塔坐落在一个洞穴上面,塔北有几个古代墓坑,因而有人怀疑洞穴亦是古代的墓穴。按此说法,塔也可能是陵墓的标志了,但至今人们仍认为它是小亚历山大灯塔。

高耸的石柱

除了古老的都城和雄伟的灯塔之外,素称“地中海的新娘”的埃及第二大城亚历山大还以其别具一格的萨瓦里大石柱作为其城徽。

驱车离开高楼林立、敞亮整洁的海滨大道,向城市西南方向驶去,进入老城区,不一会来到一座高墙,进入大门,一片荒凉的高地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闯入眼帘,它就是遐迩闻名的萨瓦里石柱。沿着右侧小道,走到柱基台阶,拾级而上,仰望柱顶,只见它直插云际,颤颤巍巍,仿佛在乱云中疾行,又好似行将倾倒,颇为吓人。

“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城市,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6.85米,重约500吨,柱身呈圆柱形,上部直径2.3米,下部2.7米,全长20.75米,由一整块红色花岗石凿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的石料来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石柱的竖立方法是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它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竖好后清除四周垒土。

相传,亚历山大大帝建城之初,便从这儿开始的。托勒密一世自封为埃及的国王,建都于亚历山大后,为巩固其统治,协调入侵的希腊人和当地埃及人之间的关系,创立供全体居民信仰的新神——赛拉比斯神。托勒密三世(公元前248~前221年执政)在此建立了赛拉比斯神庙。庙呈长方形,四周有巨大的石柱构成柱廊,圣龛上安放着精心雕刻的赛拉比斯神像,庙门口匍匐着两头狮身人面像。庙宇附设一图书馆。庙宇宏伟壮观,为全城的宗教与文化中心,驰名于地中海沿岸国家。罗马皇帝图拉真时代(公元98~114年),庙宇为犹太造反者所毁。哈德良皇帝(公元117~138年)当政时,在废墟上重建了庙宇。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残酷地进行镇压。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传入埃及,庙宇遭蹂躏。据15世纪埃及历史学家马格里齐记载,石柱位于柱廊的中央,鹤立鸡群,气宇轩昂。柱廊的一些石柱于1167年被萨拉丁手下大将抛入海中,以巩固海防,抵御欧洲十字军入侵。

从石柱往西,行数十步,下台阶,抵一小块洼地。1895年,在洼地北面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据说它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洼地的南面有一条宽阔的地道,往东可直达石柱下面。地道两旁岩石上凿有一个个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洞。一说它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另一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48年,位于海滨的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付之一炬,部分纸草纸图书即迁移此馆。从地道出来,往南,有几口苦水井。石柱的正南方,两尊狮身人面像依然匍匐着。西南方,赛拉比斯神庙废墟犹存。

几百年来,萨瓦里石柱遗留下不少轶闻趣事。十字军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培(公元前106年~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故欧美人士至今仍以庞培柱称之。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9年访问亚历山大,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一件趣闻:某日,有一人被警察追捕,逃到石柱跟前。此人娴于弓箭,急中生智,将一根绳索绑于箭尾,射往柱顶,箭头深深地扎进石柱,他便利用绳索爬上柱顶。警察包围了石柱,瞧热闹者人山人海。警察命他下来,他拒不服从。双方僵持数小时,直到市长闻讯亲临现场,鉴于他这一惊人之举,当场宣布赦免他的罪行,他才从柱顶下来。此后,石柱搭起梯子,供游客登上柱顶参观。

法国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有人诡称石柱将倾,建议国王把它迁往巴黎,柱顶上竖国王雕像。1798年7月1日,拿破仑指挥法国远征军从亚历山大西部登陆。晨曦中拿破仑来到石柱跟前,欲上柱顶观察地形,但围绕石柱转了几圈,无计可施。这时,法国领馆一位官员上前问道:“将军阁下是否想登上这一古迹?”“是的,你有何妙计?”拿破仑急切地问。“可以利用风筝。”“风筝能载我上去?”拿破仑觉得好奇。“几年前有几个英国士兵采取放风筝的办法,在麻绳上打了许多结,等风筝飞到高出石柱一倍时,突然放松绳子,风筝落到石柱的另一边,绳子挂在柱顶上,从两边垂下来,就这样,8名士兵攀上柱顶,在上面饮酒作乐。”拿破仑听了很高兴,下令如法炮制,果然爬上柱顶,将亚历山大的地形、工事一览无余。他想好了作战方案,随后命手下军官登上柱顶向他们部署攻城计划。

法国殖民者的入侵遭到当地人民的英勇反抗,连拿破仑本人也差一点被打死。有一次,他路过一条胡同,一位妇女见他一身装束,认定他是一位法国高级军官,于是从屋里向他开枪射击,但不幸未命中。拿破仑的警卫冲进她家里,残酷地杀害了她全家。拿破仑对石柱十分欣赏,想把它运往巴黎,但是随着侵略的失败,他的企图终成泡影。

一千多年来,亚历山大城经历了沧海桑田,许多着名的古迹或成废墟,或销声匿迹,唯独萨瓦里石柱巍然挺立,象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它作为城市的标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千年时光的冲刷,古老的亚历山大港已面目全非。圣贤云集的“智慧宫”、藏书甚巨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雄伟传奇的“灯塔”,这些建筑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滴水珠,不能复返,只留给世人们一个个遥不可及的永恒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