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探奇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9500000008

第8章 上帝的震怒——庞贝古城的覆灭

距今1900年前,在罗马的东南,有座名叫庞贝的古城。这座城市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住着2万多居民。公元79年8月24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到了庞贝城。这天午后一点多钟,离城约10公里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了。滚滚浓烟和无数火星从山顶腾空升起,剧烈的爆炸声接连不断。顷刻之间,天色昏暗,大地摇撼,连平静的那不勒斯湾也翻腾起汹涌的浪涛。那火星是被喷起的熔岩,落地时已凝固成石块。大量的石块和火山灰,把火山附近的地面全覆盖了起来。接着又下起暴雨,引起了山洪暴发。山洪挟带着无数石块和火山灰形成一股巨大的泥流,向山下猛烈冲去。庞贝,这座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城,就这样整个地被埋没起来。一千多年过去了,庞贝城渐渐被人们遗忘。研究历史的学者只是在查阅罗马古书时,才知道有个庞贝城,但它的遗址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小普林尼的描述

自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其属地以来,庞贝这座富有生意传统的那不勒斯邻近小城已逐渐变成罗马富人的休憩地。但当年喜爱庞贝生活的人怎么能料到公元79年8月24日是这座酒色之城的最后一日。

罗马帝国最着名的散文家小普林尼在悲剧发生6年以后,应他的朋友、历史学家塔西佗之请,描述了在维苏威火山爆发之后24小时的那一刻:当时他和母亲决定逃离火山灾区,路上挤满了惊恐万状的人们。那是一个黑暗的正午,“不是无月或漫天乌云的那种黑暗,而是那种好像一个封闭的房子里的灯熄灭了的那种黑暗……后来黑云终于逐渐消散,太阳重又露出了光芒,但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厚厚的尘土覆盖了大地,仿佛刚刚下了一场大雪”。他的叔叔、罗马自然史学家老普林尼的死令他们感到害怕。老普林尼因为担心被困在岸边及宅院里的朋友,乘船渡海赶去营救,没想到却遇难了。小普林尼写道:“四周传来妇女的呻吟声、婴儿的啼哭声以及男人的吼叫声。一些人在呼喊他们的父母,另一些人在喊叫着他们的孩子和妻子的名字,他们想凭借彼此的声音来认出对方。”罗马的两个城市庞贝和赫库兰尼姆被埋进灰烬里,这儿的居民、狗、烤面包房、庙宇、宅院、酒店和妓院一起与空气隔绝了。

几百年来,在维苏威火山阴影下的田地里,农妇们曾翻出一些镶嵌品、砖瓦片和小型的青铜器。庞贝城的初次被发掘是1594年的事,但时至1784年才被重新发现并着手挖掘,港口城市赫库兰尼姆和它的一个剧场则于1710年被证实。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后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把这个遗址当做一个私人藏宝库,派人在这里为他们挖掘珍宝。古物专家、英国大使威廉·汉密尔顿目睹开掘状况被惊呆了:“他们来这里不是清理现场,而是挖掘,寻找古物,这种行为方式损毁了不少珍贵的纪念品,剩余的东西被垃圾掩埋了起来。”

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持续了一个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宅院和图书馆。1860年费奥雷里成为庞贝古城的管理者,开始对那些因不正规发掘而造成的摇摇晃晃的建筑进行加固,并将那些已经明显恶化的壁画墙和地表覆盖上。它还发明了一种方法来保存居民的尸体,即在窟窿里填满石膏,后来又用透明的树脂代替石膏。这样骨骼就可以暴露在空气中而不会腐烂。通过这样的处理,人的遗体形状甚至是看门狗的形状也能被复原出来。

考古学家对早期工作进行了重新认识:当时庞贝还远非一个典型的罗马地方城市,处在火山爆发边缘地带的庞贝已经经历了一次小规模的火山爆发,原有的居民不少已逃离此地,而一些流动人口却进入该城,抢购离开者出卖的廉价物品。

令人吃惊的是,这座只有2.5万人的小城竟然有30多家妓院和几十家酒馆。证据显示,这里的居民只对非常华丽的房子进行过简单的修补,不少贵重的财产已经划归获得自由的奴隶所有,一些豪华的、带有壁画的浴室则被用做储藏室。

覆灭真相之谜

维苏威火山的突然爆发,使得古罗马的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消失在熔岩和火山灰中。从此这两座繁华城市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其名字也逐渐被人淡忘。时隔1600多年之后,这两座被灾难冻结的城市重见天日,成为再现古罗马人社会生活面貌的“活化石”。

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相距8公里,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维苏威火山脚下。庞贝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开始逐渐受到罗马势力的影响,公元前89年与赫库兰尼姆城一同并入罗马。由于这里濒临海湾,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很快吸引了罗马的权贵和富豪。他们在这里兴建豪华的游乐场所和宅邸,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街市日益繁荣。

公元79年8月,维苏威火山不断冒出股股白烟,出现火山爆发的前兆。过惯了安定祥和日子的居民并没有太在意,他们照常生活、工作。以前这里也常有此类现象发生,但过一阵子就烟消云散了。可是这一次,两城居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厄运就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8月24日这天,两城的居民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活。中午时分,毁灭性的灾难到来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维苏威火山口岩浆汹涌而出,直冲云霄,遮天蔽日的黑烟挟带着滚烫的火山灰向人们袭来,刹那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之后,火山爆发引发了暴雨,雨水扫荡着山上的石块、泥沙、火山灰,形成巨大的泥石流,顺着山势滚滚而下,冲向山麓、平原。

待烟消云散、土地冷却之后,庞贝城、赫库兰尼姆城这两座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市已被灼热的岩浆、火山灰和泥石流所埋葬,它们的历史就此戛然中断。此后,维苏威火山又于公元203年、305年、472年、512年等多次爆发。由于火山灰和熔岩的多次覆盖,使地下的古城埋得更深,后人从地面上再也见不到古城的一点踪迹了。千百年来,人们只是从古籍史册中和民间传说中才知道曾经有这么两座古城存在,但究竟它们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却始终是个不解之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1600多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得被遗忘已久的庞贝古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1709年,一群工匠在离那不勒斯不远处打造一口水井时挖出了不少精心雕刻过的大理石块。地下有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这里挖掘。不久,有人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人们这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后的熔浆掩埋了的罗马古城——庞贝城。不久,不远处的赫库兰尼姆城也被发现。

经过长达一百多年大规模的系统的挖掘,庞贝城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逐渐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庞贝城主要被松软的火山灰和海泡石所掩埋,因而发掘工作进展较为顺利。相比之下,赫库兰尼姆城则由于被厚达10多米的坚固熔岩所覆盖,致使发掘工作困难重重,迄今只挖出其中的一部分。

由于火山尘砾的保护,庞贝城当年的城郭结构、建筑装饰乃至居民的生活用品得以保留原状,甚至绘画颜色仍然鲜艳如初。这座在骤然之间被外力“凝固”的城市,恰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活生生地向人们展示出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庞贝古城的景象。

庞贝古城遗址

这座古城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在一个五边形台地上。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600米,南北长约1600米,周围建有4800米长的石砌城墙。庞贝城已发掘出的城门有8座,每个城门设有两个城塔。它的城区规划得井然有序,东西向、南北向各有两条平坦笔直的大街,把全城分为9个城区,每个城区又有许多街、巷纵横相连。街道路面用碎石铺成,路边还铺有高出路面的石块,大概是雨天供人行走用的。路面已被各种车辆碾出车辙的印痕。

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庞贝城具有完整的供水系统。泉水从城外山上通过高架渡槽引入城中水塔,通过铅制供水管再分流到城中各处。在十字路口一般设有带雕像的石头水槽,高近1米,长约2米,供市民饮用。城内有三座公共浴室,每座用一个锅炉统一烧水,将热水、温水分导到男女浴室。公共浴室设施齐全,冷热浴、蒸汽浴俱全,还有化妆室、按摩室,装饰华丽,与现代公共浴室几乎无多大差别。

城的东南有一个椭圆形竞技场,可容纳观众2万人。它建成于公元前70年,比罗马的竞技场还要早40年。竞技场四周是环形观众席,中心低处为竞技台。竞技场附近还有一座体育场,近乎正方形,每边长约130米。体育场三边围以圆柱长廊,黄柱红瓦,醒目亮丽,场中央是一口游泳池,庞贝城居民经常在这里举行体育赛事。

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广场,据残存的巨大的大理石圆柱和雕琢精美的拱门推测,这里原有的建筑很有气派,应该是全城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广场四周建有政府机构、太阳神庙、朱庇特神庙、卡皮托利三神庙、命运女神庙、家神庙、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室内剧院,但有些建筑已在公元62年的大地震中毁坏。在广场的东北角是一个商品集散地,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干枯的杏仁、栗子、无花果、胡桃、葡萄等果品,可以设想当年这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车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

古城中建有许多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市政建筑、大会堂、市场、羊毛加工场、神庙、竞技场、戏院和公共浴室等。商业区的街道两旁是羊毛商店、染织房、面包房、仓库、酒店、餐馆、旅舍,甚至妓院。

从已发掘出的现场看,庞贝城是个手工业相当发达的城市。面包作坊、榨橄榄油作坊、纺织作坊星罗棋布,尤以羊毛纺织印染作坊为最多,这些作坊的设备都很齐全。城里还有很多的小客栈、小酒店、小商店。妓院数目也不少,指示妓院的路标,就刻在附近街道壁上,可能当时妓院的开设是公开的,淫靡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住宅区的街道已经标上了路名和门牌号码。这里不乏豪宅大院,大部分为罗马或希腊式建筑,但也有许多属于普通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往往与他们经营的商店或工场相连。

庞贝城除了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外,还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别墅。这些住宅大多为平房,但装饰华美,粗大的大理石圆柱、光滑的大理石地板、色彩鲜艳的壁画,以及竖在花园中的各种各样精雕细刻的青铜和大理石雕像,无不弥漫着古罗马式的奢华情调。

在庞贝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色彩鲜艳的壁画。庞贝城的壁画绘制方法独特,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古罗马人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经专家鉴定,壁画绘制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时开始兴起,到被火山灰冻结时已发展了300年左右。

石膏制成的各种彩色仿大理石板为原料,在墙上镶拼嵌合成简单的图案。也有少数以大理石片、彩色琉璃片为原料的极其富丽的镶拼画。1831年,庞贝城出土了着名的镶拼画《伊索斯之战》。这幅画高2.3米,宽4.5米,表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平。整幅画约用了150万块嵌片,嵌片之间镶接得天衣无缝。虽然所用嵌片的颜色只有白、黄、红、黑四种,但画面却给人以丰富的色彩感受。画面的内容是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击溃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战争场面。画家用一颗枯树来表示战争所发生的环境,其余集中描绘两军对阵形势。波斯军队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坐在马车上的大流士三世位置很突出,大流士表情惊恐,正高举右手下令撤退。亚历山大画在左侧,并不占突出地位,但却给人一种锐不可当之感。整个画中最为传神的是替大流士三世驾马车的车夫,他右手高举马鞭使劲抽打马匹,左手拽紧缰绳,企图掉转车头后撤,整个画面弥漫着强烈的战争气氛。《伊索斯之战》有很强的立体感,明暗层次分明,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水平。另外,它的制作方法和题材有明显的希腊城市壁画风格。

公元前1世纪时,庞贝城又流行起一种被称为“建筑式”的壁画。这种壁画大多在墙壁上绘出各种建筑,通过这种具有纵深感的立体图形,达到扩大室内空间、丰富室内装饰的目的。

公元前后,庞贝城的壁画风格又有了变化,开始追求华丽的画面效果。当时庞贝城贵族日益增多,世风日趋浮华,反映在壁画上表现为只追求豪华的外形,内容则很贫乏。不过,这时壁画中出现了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和古埃及特有的图案装饰,表明此时罗马跟北非的交流已趋频繁。

在考古学家们从庞贝城清理出的壁画中,以神话和传说为题材的创作占很大数量,其中《伊菲革涅亚的献祭》最为杰出。这幅画取材于希腊传说,伊菲革涅亚是迈锡尼国王阿迦门农的女儿,阿迦门农为了使船队顺利出征特洛伊,决定用女儿的生命去换取阿尔特弥斯女神的宽恕。画面选取了献祭前一刹那的情景,伊菲革涅亚被两个强壮的男子紧紧抱住,身旁站着手执匕首的祭司。神台旁阿迦门农正低头捂脸,对女儿的哀求似有不忍。画的上方是阿尔特弥斯女神及宁芙女神和赤鹿。壁画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很传神,尤其是对阿迦门农的心理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千年青春永驻之谜

两千多年前的庞贝古城,其墙体颜色今天依然绚丽。今天,当人们再看到它时,壁画中闪亮的红色依然感人至深。其中的一些仍然完好地保留在墙上。什么原因使得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庞贝古城的城墙墙体的红色依然能保持色彩绚丽,是科学家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

一项最近的研究找到了庞贝古城“青春永驻”的原因,柏林Staatliche博物馆的研究员丹尼拉·丹尼尔说:“尽管庞贝的红色颜料只用辰砂做原料,但明显优于一般的辰砂。”为了揭开庞贝古城红色颜料之谜,丹尼尔将庞贝壁画中的红色颜料样本与同时期其他古罗马壁画的红色颜料成分进行了分析。辰砂是汞的硫化物,庞贝古城壁画中所用的辰砂是经过精心处理的,丹尼尔把这一加工过程概括为“净化、研磨,然后以三维的手法进行艺术表现”。

那不勒斯大学伯纳德·马切斯说,作为颜料的辰砂确实需要精心的加工。“颜料的媒介物是石灰,因此它必须呈液体状才能被用做壁画的原料。壁画完成之后,还要经过一个打蜡磨光的过程,以使得壁画保存得更加持久。”

丹尼尔的分析显示,庞贝古城的壁画与一般的古罗马壁画确实不同,因为里面搀有10-25微米的结晶物,这种大小的结晶物显得更加透明,同时使色彩更加柔、深沉,它使得庞贝古城壁画中的红色接近红赭色。他说:“庞贝古城的红色显示了古罗马高超的颜料制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