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考证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9600000019

第19章 满城汉墓

河北省满城县似乎从来就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的西南郊。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它叫陵山。陵山只有二百多米高,在太行山的东麓,这样的小山何止千万。如果说,陵山有些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陵山的两侧前端,各伸出两个小山头,再向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背依太行,面向华北平原,三座小山构成一个太师椅的形状,这样一看,陵山确实有些与众不同了。这种地方,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极可能埋藏大型墓葬。果然,在陵山的山脚下,有两个小村庄,一个叫南陵山村,一个叫北陵山村。两个村原是一个村,人口多了之后才分开的。在两个村子的东南不远处,又有一个村子,叫守陵村。村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住在这里的,只是流传说他们的先代是给人看墓的。至于说,什么时候的墓,什么人的墓,墓在何处,就全然不知了。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这样的地理位置,这样的传说,不能不让人推测山上有墓,而且,应该有大墓。然而,墓葬何处寻呢?除了累累的岩石、杂草丛生的荆棘和偶尔从眼前掠过的小动物外,陵山之上可谓一无所有。陵山有墓的传说难道只是一个误传?

1968年,沉睡了不知多少世纪的陵山忽然热闹起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每一年都发生巨变,之所以称之为巨变,是因为从中国的心脏中南海直到最偏僻的边境乡村都同时发生变化。1968年这一年,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尚未结束,新一轮针对苏修的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人民运动渐趋高潮。陵山,这座虽处太行东麓,但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从未扮演过什么角色的小山,终于在现代战争的召唤下,准备抛弃墓地独有的宁静,抛弃寻常百姓的传说,准备在现代战争中一显身手了。陵山,像中国所有的山地一样,以无比的胸怀接纳人民子弟兵的到来。不久,陵山上传来一声又一声的炮声,每一次炮声都激荡着山下村民的心扉,他们很想上山看看陵山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古老相承的传说是否得到印证。但是,谁也不能上山,因为那里已经划为军事区。久而久之,隆隆的炮声成为村民习惯的音响,渐渐失去了吸引力。5月的一天,炮声忽然停止,并且再也没有响起。村民们以为军事工程已告一段落,他们哪里知道,军事工程被迫停止,一个比“深挖洞”还要大的多的山洞被炸开,在场的解放军官兵不禁有些不知所措。这是一座巨大的古代墓葬,这就是着名的满城一号汉墓。有趣的是,历史一再重演,四年以后,湖南长沙一个叫马王堆的地方,也在解放军的军事工程中,散尽神秘的烟雾,暴露出可与满城汉墓相提并论的马王堆汉墓。

河北满城发现大型汉墓的情况迅速通过不同途径向上汇报,最后一直报告了当时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一座大型汉墓的发现最后汇报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才会发生。周恩来总理立即将报告批转给中国科学院,要求科学、迅速地发掘满城一号汉墓。遵照周总理的批示,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指派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共同发掘此墓。5月29日,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的专家先行赶到墓葬现场,并立即开始了清理工作,满城一号汉墓的真容逐渐展露在世人面前。

满城一号汉墓坐西向东,在距离山顶30米处向内开凿山体而成。与西汉其他依山为陵的大型汉墓相比,不仅陵山的海拔较高,而且墓葬修筑的位置也是较高的,这大概正是满城汉墓不易发现,最终保存完好的原因。迄今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葬,除满城汉墓和广州南越王墓外,全被盗掘。在墓门封口处,发现凝结的铁水,这大概也是墓葬未被盗发的一个原因。一号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开采石方量2700立方米,是当时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座汉墓。从平面上看,整个墓葬就象一只展开翅膀的大鸟,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大部分组成。甬道和南耳室是车马房,放置实用的车和驾车的马匹,还有狗和鹿。甬道本是通道,车马可能原计划只放在南耳室,后因容纳不下,所以占据了甬道。北耳室主要放置日常用的陶器,还有石磨和推磨的牲口,象征贮藏食物、饮料的仓库和磨房。中室是一个宽阔的大厅,中部和南部各放置一具华丽的帏帐,帏帐内主要放置铜兵器,帏帐外有规律地放置陶俑、玉石器、漆器等随葬品,大概象征主人会客的场面。后室是内室,在门道两侧有男、女侍俑各一个,室内除棺椁外,还有铜器、铁器、玉石器等。后室的南侧,还搭建一个小侧室,门口有侍卫俑,室内放置盥洗用具,应象征浴室。整个墓葬布局谨严,主次分明,显然是墓主现实生活的再现。墓葬各个部分的顶部开凿成拱顶或穹隆顶,中室和后室分别修成木构瓦房和石板房,整个墓葬酷似一座地下宫殿。

一号墓葬的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注意到在其北侧百余米处的山面,岩层也有扰乱的迹象,下部的山沟中也有人工打凿的小石片。和一号墓所在山面的情况相同,可能另有一墓葬。经中央批准,在此处进行试探性发掘,果然又找到一座大型汉墓,这就是二号墓。8月2日,一号墓清理工作全部结束。考古人员稍事休整,从8月13日开始又投入到二号墓的清理工作中,一直持续到9月19号。二号墓的平面布局大致同一号墓。但就墓室建造而言,规模之巨大,气魄之雄伟,开凿之工整,均超过一号墓的水平。墓葬总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达三千立方米。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掘。甬道中放置少量的随葬品。南耳室主要放置陶器。北耳室放置车马,自南向北放置车4辆、马13匹。中室主要放置铜器、漆器和玉石器。在器物中间有4块“中山祠祀”封泥。后室内放置镶玉漆棺,“窦绾”铜印,铜器等随葬品。后室附一小侧室,可能也是浴室。二号墓北耳室放置车马,一号墓的南耳室放置车马,二墓对称布局,随葬品又有男女之别,因此二墓主人必为夫妇。

在巨大的墓室、琳琅满目的随葬品面前,考古工作人员惊呆了。根据掌握的知识,考古专家很快判断出这是两座汉墓,满城一带不可能有帝陵,因此这座墓应是诸侯王陵。又因为东汉已经流行砖室墓,所以满城汉墓应是西汉诸侯王和王后陵。西汉时期,满城一带属中山王国的境地,就是说,这两座墓应是中山王与王后的陵墓。他们知道,这是一次震惊中国的考古发现。中国考古史上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发现并不多。考古人员既有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的巨匠,又有刚刚出道的年轻人,谁都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景。谁都无法掩盖心头的激动,谁也无法掩饰心中的庆幸。谁都知道,某种程度上,考古工作带有一定的运气。由于所在工作单位、工作地点、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虽然不断有惊心动魄的考古发现,真正亲临其事的只是很少的一些人,绝大多数考古工作者永远只能从事辛苦而不简单的基础工作。如此巨大的诸侯王陵,其规模超过一些朝代的皇帝陵墓,能够直接参加发掘工作,怎能不算一种幸运?事实上,当年亲自参与满城汉墓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后来几乎都在汉代考古学方面有所成就,有些人在某一阶段还成为中国汉代考古学的带头人,满城汉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而言,参与重大的考古发掘不仅可以增加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取了学术研究的支撑点,还可以加深对考古学的认识。当年参加满城汉墓发掘的考古人员现在多已年逾花甲,有些人已年逾古稀,他们提及此次发掘,至今仍难抑制激动的情绪。听取满城汉墓获得重大成果的汇报之后,郭沫若院长十分高兴,决定亲临现场视察。到达现场,目睹这样的墓葬,这样的随葬品,这位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的情绪十分高昂。院长的职责和学者的严谨,又使郭沫若对发掘给予科学、具体的指导。郭老后来撰写的关于汉代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论文,是否曾受到满城汉墓的触动?

连郭沫若都叹为观止的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确实值得大书特书。有些文物为仅见,有些提供了完整的组合,有些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件作简单介绍。

第一件要说的是着名的“长信宫”灯。这件宫女造型的铜灯一经出世,便迷倒众生,她无数次地被报纸、杂志、图片、邮票等引用,许多人第一眼见到她,就无法将目光移向别处,除了口中发出轻微的叹息声外,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根本不是一件灯具,她是美的化身,她是东方的维纳斯。她通体鎏金,华光四射,让人不敢久视;她神色安详,优雅之中不失腼腆;她来自上古,萦绕着几缕神秘的气息。在她身上,东方审美趣味不仅得到体现,而且得到升华。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动人的宫女,你心里在想着什么?她静默不语,因为她终究是一件灯具。灯的设计实在是巧妙,灯座、灯盘、灯罩都可以拆卸。灯罩可以开合,灯盘可以转动,从而可以随意调节灯光的强度和照射方向。宫女体内中空,头部和右臂也可以拆卸。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炬的烟炱通过右臂纳于体内,可以保持室内的清洁。没人能够否认这是一件实用器,她的内壁尚存烟熏的痕迹。然而,谁愿意相信这仅是一件汉代的实用器?根据铭文可知,这件“长信宫”灯多次易换主人,最后才被赫赫的诸侯王后永久地带在身边,带自己的地下宫殿。由此可见,当年“长信宫”灯已是一件珍品。

第二件是一件铜壶。这件铜壶造型庄重,形体高大,通高59.5,最大腹径37厘米,比普通的汉代铜壶大得多。重量达16.25千克,常人得花点力气才能将它抱起。青黑色的壶身由上至下装饰着鎏金卷云纹、三角纹、盘龙纹。腹部的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上下蟠绕,龙间点缀流畅的云纹,金龙似欲飞离壶面。庄重的造型、青黑的底色、金灿灿的纹饰,隐隐然透露出王者气息。这该是墓主生前的得意之物吧。但是,壶底的“楚大官”铭文却告诉人们这是一件西汉楚王国的重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今江苏徐州一带,分封着西汉最重要的王国之一——楚王国。楚王国辖境广阔,物产丰富,手工业十分发达。第三代楚王刘戊依仗强大的国力,伙同与其毗邻的吴王国一起造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七国之乱”。汉中央坚决镇压了这次叛乱,还抄了楚王的家,并将抄没所得的物品赐予他人,中山王陵中的这件铜壶可能是这样来的。一件器物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

最令人惊叹的还是中山王的那套“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全长1.88米,全部由麻将牌大小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等玉片拼接而成。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线编缀,故称“金缕玉衣”。这套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两千多片小玉片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需经过严密的设计和加工,金丝的加工也很精细,表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准。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几乎和真人一模一样。头部为脸罩,双眼和嘴在较大的玉片上用线条刻出,鼻子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袖筒构成。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隆起的形状,后片的下部也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子由左、右裤筒组成。手部作成握拳状,手中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形。出土时,作成腹部隆起的上衣前片反而在作成臀部形状的上衣后片的下面,裤筒开缝本应朝下,实际上反而朝上,有人推测系人殓时仓促所致。汉代的统治者上层极度迷信玉衣,认为可以保全尸体不腐朽,结果不但尸体早已化为黄土,连玉衣都穿着的不伦不类,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讽刺。

在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面前,考古学者没有失去特有的冷静,他们清楚自身工作的性质和社会责任,他们知道,他们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墓葬的主人是哪一代中山王和王后。史书记载,西汉中山国先后共有10个王,第一代中山王刘胜在位42年,其余都不超过30年。西汉诸侯王国各自纪年。1号墓的铜器和漆器的铭文有“卅二年”、“卅九年”、“卅九年九月”等,据此可以断定,1号墓主是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2号墓主是刘胜的妻子窦绾。窦绾,史书没有记载,根据西汉皇室婚姻喜欢姻亲相尚的特点,窦绾很可能是西汉以喜好“黄老之术”着称的文帝窦太后的子孙。中山靖王刘胜更是一个人物。他是汉武帝的庶兄。生活极其荒淫奢侈,一生共有一百二十个儿子。他恬不知耻地宣称:“王者当日听音乐声色”。墓中出土的大量酒缸、粮仓、陶俑便是其生前荒淫生活的见证。他还曾以兄长的身份,在汉武帝面前乱言,发泄对王国势力遭到削弱的不满,可见此人倒也有些胆量。刘胜的言论并非毫无道理,那个时候,汉中央对待诸侯王国的政策已经有所偏差。西汉诸侯国的势力已大不如前,大多数诸侯王只知道明哲保身,对国事失去了应有的关心。西汉败亡时,缺少诸侯王国的勤王之兵,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是工程兵隆隆的炮声,真不知道满城、满城西南郊的陵山还要沉静多少年,也没有人想象出那里也曾有过辉煌。当然,过去的辉煌是短暂的,是一种令人难堪的辉煌,满城的真正的辉煌是在今日。今天,满城汉墓已经建成博物馆,它成为一处令人神往的中国考古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