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7840000000003

第3章 相信自我,成就未来(2)

小槐树顿时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它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很快它就长成了一棵大槐树,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时,才真正实现了花园里每一个生命都快乐。

自 性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的缺点一样,如此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禅语》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富商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人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万事万物不改变不生灭的特性)。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人生在世,很多东西都是最终要离开自己的,比如财产、爱人甚至是自己的肉体。只有自性,永远陪伴着自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自性自度,以情自我,做自己的主人。

不知最亲切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禅语》

五代高僧清凉文益禅师,浙江余杭人,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

文益起初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很长时间没能开悟。后来,他和道友绍修、法进三人结伴同行,打算去云游参修,不料,路过漳州地藏院时,天降大雪,无法行走,他们只好在地藏院投宿。一天,三人正围着火炉烤火,地藏院的住持罗汉桂琛禅师前来探视,问道:“你们打算到哪里去?”

文益答道:“行脚去。”

桂琛又问:“为什么事行脚?”

文益答道:“不知道。”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

然后,桂琛坐下来,与三人谈论僧肇的《肇论》,当说到“天地与我同根”时,桂琛问文益:“山河大地和你自己,是同是别?”

文益答道:“是别。”

桂琛竖起两根手指,文益答道:“是同。”

桂琛又竖起两根手指,便站起来离开了。

雪住天晴后,文益等三人向桂琛禅师辞行,桂琛将他们送到大门口,独问文益:“你说这块石头在你心中,还是在你心外?”

文益答道:“在我心中。”

桂琛又问:“一个行脚的人,为什么放一块石头在心中?”

文益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放下行李,决定跟随罗汉桂琛禅师学禅。

文益刚跟桂琛禅师学禅时,他每天跟师父讲述自己研学参禅的心得体会以及佛经的义理,每次都说得口干舌燥,但桂琛总是静静地听着。等他说完了,桂琛便淡淡地说:“禅教大法不是这样的。”

最后,文益把脑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了,桂琛的评语还是“禅教大法不是这样的”。文益无可奈何,只好说:“师父,弟子已经无话可说了。”

桂琛便说:“如果谈论禅教大法,一切都是现成,无所不在。”

文益当下大悟,从此,他不再谈心得、义理,而是以平常心体悟真体本心。

文益晚年时,住持南京清凉院,故称“清凉文益禅师”。跟他参学者不下千人。文益禅师去世后,南唐中主李壕谥之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后人称他为“法眼文益”,又称他所开创的禅法为“法眼宗”。

桂琛禅师说“不知最亲切”,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示。如果知道自己“不知”,恰恰是大知的开始。但文益并不知道自己不知,他还以为自己知道得太多了,每天想向师父证明自己,这实际上将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上,到最后,把脑袋里的东西倒光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无知。于是,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了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棒打不回头的汉子

谦虚是圣人本来的面目,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

——《禅语》

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俗姓周。20岁出家。他博览经书,尤其精通《金刚经》,还为此经写了一部注疏,名《青龙疏钞》,当时人都称他为“周金刚”。他强调只有积累知识,才能游刃自如,主张渐进。对于南宗的顿悟之说,德山心不服口也不服,听说南方禅宗十分兴盛,便说:“不知有多少出家人,花了多少年的功夫,去学佛的威仪和戒行,但都未必能够成佛。南方这些小鬼头,居然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邪种,以报答佛恩。”

于是宣鉴挑着行李和他的《青龙疏钞》,从四川出发去湖南。他不知行了多少路,终于到达了澧州。

一天,他在途中遇见一个卖饼的老太婆在路旁歇肩休息。此时,饥肠辘辘的宣鉴见到香气扑鼻的饼,垂涎三尺,于是上前买饼充饥。

老太婆指宣鉴挑着的担子问:“师父,你这挑担中装的什么?”

宣鉴自豪地说:“装的是我写的《青龙疏钞》。”

老太婆又问:“是讲解哪一部经的?”

宣鉴回答:“金刚经。”

老太婆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我就供养你点心;否则,请到别处去买。”

宣鉴自信地说:“好吧!请老施主提问。”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买点心,不知你点的是哪个心?”

宣鉴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那股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于是老太婆担饼便走。宣鉴急忙追上去说:“请问老施主,附近可有大德?”

老太婆回头道:“此去五里,有一位龙潭崇信禅师,你可去向他求教。”

于是,宣鉴来到龙潭崇信禅师处。他虽受挫折,但还是想露一手,于是问崇信禅师:“这是什么地方?”

崇信答道:“龙潭!”

宣鉴说:“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了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

崇信温和地说:“你非常辛苦,这里就是龙潭!”

宣鉴默然无语,心里有所领悟。从此,他乖乖地随侍龙潭崇信禅师参禅。

有一天晚上,宣鉴站在师父座前,久久不肯离去。崇信禅师就问:“夜已深了,你为何还不休息?”

宣鉴就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回来说:“外面漆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崇信禅师点燃一支蜡烛给他,当宣鉴伸手去接时,崇信忽然把蜡烛吹灭了。宣鉴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师父行顶礼。崇信笑问:“你看到什么了?”

宣鉴说:“弟子心光已亮,从此不再怀疑天下禅师的舌头了。”

第二天,崇信禅师升上法座,对众僧说:“你们中间有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日后也将到孤峰顶上替我立道行法去!”这是夸赞宣鉴已经开悟了。

宣鉴自知已得到师父的心印,对于南方的禅宗也从轻视到敬服,立即将自己花费多年心血写成的《金刚经注疏》堆放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苦思冥想去穷究玄奥的理论,如同毫发悬于虚空。悟道的关键,却像一滴水落入巨大的水坑。”说完,将着作烧为灰烬。

宣鉴悟道后,侍奉龙潭禅师30余年。后来,他住持鼎州(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德山,故称“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84岁时,安然坐化。

宣鉴一开始像个初出茅庐的武林小子,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谁知被一个卖烧饼的老太婆一枪挑落马下。接着又挨了崇信禅师一记太极拳。

崇信禅师点灯吹灯,是告诉宣鉴要点亮心灯。宣鉴的心灯既亮,他写的那部带着无数偏见的《金刚经注疏》,自然就像废物一样。这个故事也可让我们知晓“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认清自己,不要目中无人。

低调的人总是能够正确认识、分析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以自己的短处与人家的长处相比,更不以自己的劣势与人家的优势相论。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那些随时随地把自己变成焦点的人,甚至有些人会想当场把这些爱炫耀的家伙的华丽外衣撕开,让其露出丑陋的真面目。尽管很多人都明白虚荣会招来别人的厌烦,可多数人还是不自觉地要显示和炫耀自己的成绩。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以为如果不炫耀,别人就会以为他们是愚蠢和窝囊的。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高调不能证明自己聪明,低调谦虚也不是向世人宣告自己无能。相反,炫耀和傲气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很多成功的人都懂得适时地保持低调,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世人,也因为如此,他们才更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欢迎。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在爱莫斯特大学的最后一年,曾经被美国历史学会授予一枚金质奖章。在当时,这是一个被无数人看重的荣誉,可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甚至自己的父亲也不例外。直到他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他的上司、诺坦普顿的法官菲尔德才无意中在《斯普林共和杂志》上看到了对这一事情的报道,于是对他极为赞赏。

当他竞选省议员连任时,在选举即将进行的前夜,他无意中听到了省议会议长的职位正虚位以待的消息。于是,柯立芝拎着他那又小又黑的手提袋,大踏步地赶到诺坦普顿的车站去。两天以后,当他从波士顿回来时,手提袋里已经装上了大多数议员亲笔签名推举他为议长的联名信。就这样,柯立芝顺利地出任省议会议长,从而迈开了自己走向政坛的第一步。柯立芝在获取政坛职位时的顺利,无疑是和他平时积累的谦虚“储蓄”分不开的。谁都想保荐一个真诚而谦虚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只有那些肤浅的人才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他们总是陶醉在自我营造的浅薄氛围中自娱自乐,因此,他们才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别人自己做了多少事情,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么重要,生怕别人把自己给忽视了。

可是,当人不停地炫耀自己时,反而会让别人心生反感。只有那些取得了成绩却默不作声的人,才能在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迅速地取得成功。

在生活里,我们提倡低调,可是不等于什么事情都不能说,什么时候都不该引起别人的注意。与人相处,有时候过于忍让,过于低调,反而会让人觉得好欺负,所以该保护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勇敢而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徐阶入阁当上大学士时,正是一代权相严嵩气焰最嚣张的时期。徐阶不和严嵩发生正面冲突,在政务上保持沉默跟随的态度,让严嵩感到没有威胁。他在青词的撰写上精益求精,来迎合明世宗的欢心,偶尔也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既不让严嵩起太大的戒心,又向明世宗表明:自己和严嵩并非沆瀣一气,因为臣下结党营私是明世宗的大忌。

徐阶以勤勉谨慎赢得了明世宗的信任,严嵩对他也很满意。这一年,世宗所居的西内万寿宫发生大火,世宗想要重修万寿宫,询问严嵩,严嵩一时失察,没有揣摩透世宗的真实意图,感到重建宫殿缺乏木材,时间也太紧,便请世宗暂时迁到南城离宫。殊不知,恰好触中世宗的忌讳,南城离宫乃是明英宗当太上皇时所居住的。世宗心内恼火,便转问徐阶,徐阶力赞世宗重修,用当年修三大殿剩余的木材,责成工部,可计日程功。明世宗大为满意,便让徐阶的儿子督建万寿宫,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便重建完成。

因此一事,明世宗觉得徐阶比严嵩更为称职,对严嵩则不太满意。历史证明,红极一时的皇帝面前的大官严嵩最后终于被各方面反对他的人扳倒在地,再无出头之日,而看似老实低调的徐阶成为最大赢家。

可以说,一个谦卑的人总会赢得大家的尊重,但是谦卑并不意味着一味退让、毫无原则。一个骄傲又锋芒毕露的人,常常会因为无视他人的存在而失去别人的支持,最终陷入卑贱的地步。而一个低调谦卑但是有自己原则的人,并不是懦夫,不是无能,而只是怀揣厚积薄发的生存智慧。

你就是一颗明珠

我有一颗明珠,久疲尘劳关锁;今朝沉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禅语》

有个穷人去拜访一位极富有又位居高位的朋友。朋友见他潦倒,非常同情他,所以热心地招待他。

穷人放怀吃喝,酒足饭饱之余竟醉了。这时朋友忽然接到官方命令,要到远方任职。朋友看看倒地呼呼大睡的他,无论如何也摇不醒,只好远行。

穷人好不容易清醒了,只见朋友毫无踪迹,只好继续过流浪生活。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两人重逢了,朋友见他仍潦倒如昔,遂问起那颗高价的明珠呢?

原来,朋友好意要资助他,但昏醉的他金银无处可托。于是想出一计,将一颗高价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即匆匆赴远地任职去了。

这时,穷人才发现自己拥有一颗珍贵的明珠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