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7840000000007

第7章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3)

裴略随即缓缓走到屏风前,口中吟道:“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庭坐,几许遮贤路。”

他略一停顿后,突然亮开嗓门大声说:“当今圣明在上,大敞四门以待天下士人,君是何人,竟在此访贤?”话音刚落,伸出双手“哗”的一声,将屏风推倒在地。裴略出语惊人,行动更是出人意表。这首诗,这番话,明里说的是屏风挡道,实际暗示当权者不识人才,堵塞贤路。裴略说话时,吐字清晰,语调铿锵,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温彦博笑着对杜如晦说:“你听出来没有?年轻人的弦外之音,是讽刺我温彦博哩。”

裴略随即接口,一面比划着自己的臂膀和肚皮,一面说:“不但刺膊(博),还刺肚(杜)呢。”温彦博和杜如晦不觉被他的机敏逗得哈哈大笑。

没过几天,补齐必要的手续后,裴略被朝廷授予陪戎校尉,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官职虽小,但裴略毕竟是正式进入了仕途。裴略具有“以欲化”的策略,用智慧“调伏”对方,而非动粗打骂,真是恰到好处。这种似忍非忍而寓忍于动的妙谛,需要认真琢磨,细细思量。

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忍是积极的忍,而不是消极的忍,是积极进取,用自己的才华,让世人认识自己,而不是忍气吞声,不再奋斗。奋斗与不奋斗所获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不是有超强的忍耐力,就不会有胸襟的广阔,如果没有宽广的胸襟,就不会有更高的战略眼光。胸襟之度,谈起来轻松,实际上却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难怪有句古话:成大事的人,肚里能开船,额头能跑马。

所以说,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的忍耐程度,只有放大自己的格局,才可能有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度。

一个小和尚潜心修佛,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得到了一粒种子。给他种子的大师说这是善之花,有缘之人等到花开那日便可以悟道成佛。

小和尚虔诚地培育这颗种子,这果然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它很快就生根发芽,抽出两片长长的叶子,长成了一株兰草的模样。然而过了花开的季节,它仍旧只是一片翠绿。

一年又一年,小和尚渐渐长高长大,善之花的枝叶却仍像第一年的光景,不曾有任何变化,甚至也不随四季更替,只是一味地青碧嫩绿。小和尚心中并不恼。

后来,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绿色越来越少,水源越来越远,风沙日益猖獗,香火日渐冷落。直到寺院只剩下小和尚一个人。小和尚每天要走20里路化缘,走10里路挑水。他虔诚地等待善之花的开放。

干旱日益严重。小和尚挑水回来的路上,常有一群乌鸦跟随盘旋。小和尚心知其意,便常常弃了担子,走远几步,待乌鸦们饮过了再赶路。到后来乌鸦们不再畏惧,直接落在桶沿上,任由小和尚挑着水边走边饮。乌鸦们饮过,小和尚还会把沿途仅有的几棵小草逐一浇灌。

这个时候,善之花的蓓蕾日渐一日地饱满。小和尚每天夜里都会梦见花开,看见五彩的花瓣,嗅到沁人心脾的馨香。早晨醒来,小和尚常常觉得犹有余香。可是仔细看那花,仍然没有开放。

风沙更大了,绿色更少了,小和尚化缘路上的那几棵小草也在一夜之间被风沙深深埋葬。小和尚给善之花搭了棚子,夜里就睡在棚子里,只等着花开。

一天夜里,风暴把一个男孩送进了小和尚的棚子。小男孩怀里抱着一只瘦弱的羊羔,它气若游丝,眼看就要死了。小和尚慈悲心切,却无计可施。这个时候,小男孩看见了被周围暗黄的沙土衬托得愈发嫩绿的善之花,眼睛里亮了一下,嗫嚅地说:“这只羊羔,生下来就没吃过青草……”

小和尚大窘,看着善之花,花苞已经绽放一点酒窝,五彩之气氤氲缭绕,这可是自己辛苦培育一生的心血,能不能证悟就在此花身上;可是再看看那只羊羔,它眼睛里的生命之火一点点黯淡下去,在男孩怀里像个可怜的婴孩。

小和尚充满了痛苦,他羞赧地说道:“再等等,再等等,花开了我就可以救你了……”

孩子“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小和尚长叹一声:“无缘。”闭上了眼睛,一切努力就此功亏一篑了。然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小和尚缓缓伸出手握住了那两片柔嫩的叶子,打算把它揪下来喂给羊羔。没费任何力气,整株花好像自己钻出了地面,小和尚觉得自己的心好像也被谁一把拎出了胸腔……

就在孩子接过花的那一刻,善之花突然绽放。小沙弥梦中见过的五彩、梦中嗅过的清香,立刻弥漫了这个简陋的草棚……

小和尚是一个能够忍耐苦难,等待成功的人,这毋庸置疑,也无须赘述,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的胸怀比普通人要宽广、宏大。他的目光不停留在佛祖的“花开开悟”的语言上,而是用佛祖的“慈悲心”的真谛来等待开悟。这应该就是花开的原因。

同样,我们做人,要善于把自己的格局放大,要有高远的眼光、雄伟的志向、宽阔的胸襟、宏大的气度。

人生莫不是如此,一个人只有有了高远的格局,才可能有超强的忍耐力,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不要拘泥小节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证道歌》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有人理解:可以马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这是错误的,这里的“小节”是指小乘道。声闻道、缘觉道都是小乘。为什么叫小乘?小乘见小,所见有限。禅宗大师形容小乘是担板汉,形容担着条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小乘行小,行愿小,只想逃避现实、成就自己、了生脱死,不敢人世。见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离三界的小乘无漏果而已。

可见,不能以表相来看人,也不可以一件小事来妄断人的好坏。这就需要修炼“忍耐”的功夫,冷静地看人论事。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

老板说:“好啊!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

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

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

这人也称心而去了。

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

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

买主也称心而去。

老板说:“看啊!我这里块块都是好肉。”

禅师听了,当下大悟。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你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好,肥肉好。就像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恕待人,用人之长。《劝忍百箴》中认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查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

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老师。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成为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管仲笑道:“如果要杀我,当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意外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齐国统治山东半岛一带,从整个中国来看,只不过是东边的一个小国。如何使这个小国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问题。

他决心要先整顿“法制”,谋求中央集权的强国富民政策。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因而必须实行以法为基准、赏罚分明的政治,以达成严格的君民统治。而富足民生,拉拢人心更是成为明君之大道。此外,还需同时致力于远播威名于四海的工作。这些思想不只是小国思想,也是称霸天下的统治思想。

齐国与鲁国相邻,由于国界绵延相连,武力冲突不断。齐桓公5年,齐国打败鲁国,鲁国只得割让自己一块土地求和。鲁王与将军曹沫一起前往齐国谈和。议谈中,曹沫突然站起来举起短剑抵在齐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视着桓公说:“我鲁国是个小国,如今由于大王的侵略,国土越发狭小,无论如何请齐王退回所夺去的土地。”

“我答应。”桓公只得听命。

“那么,就在这里订下归还土地的盟约吧!”

由于短剑抵在桓公胸前,谁也不敢插手,于是签订了归还土地的盟约。

桓公为了保命才归还土地,并非真的要归还,于是在鲁王离去后,立即向群臣说:“盟约另行书写,绝不退出占领地,原有盟约无效。”此时管仲劝谏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样做必定因小失大。轻易破坏既定的法则,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天下最重要的后盾,千万不要迷恋于这样小的土地。”

桓公立刻冷静下来,接受管仲的建议,收兵而返。这件事很快传到邻近诸侯的耳里,大家传颂齐王的果断,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齐国的信誉大大提高了。

齐国北方的燕国受到异民族——山戎的攻打,因而求救于齐国。齐桓公出兵征讨山戎,燕王为了感谢,亲自把桓公送回齐国境内。这在当时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因为越境送别只限于对待公子。桓公在自己与燕王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把燕王所到之齐地都给了燕国。

桓公赠给燕王一部分领土,小小的恩惠却得到很大的利益,诸侯听说桓公所为,均归顺齐国,齐桓公霸业乃成。

可见,忍“小节”能成大事!正所谓“一年之计,如植谷;十年之计,如植树;终身之计,如植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权,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人才。”这是一笔时间账,你应该会算。得饶人时饶人,宽容是一种感情投资,一定有丰厚的回报。与其报复一个得罪了自己的人,不如“君子不念旧恶”,树一个为人大度的形象。

永不失望,就有希望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

——善导禅师

一次打击或挫折,可能给你带来一次新的机遇,一种新的动力,关键在于你个人是如何对待,如何把握。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一句名言:“有时,一个人受到厄运的可怕打击,不管这厄运是来自公众或个人,倒可能是件好事。”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遇见挫折或打击便一蹶不振,不能从中找到新的开始,新的动力,不能化悲痛为力量,而是被悲痛搞得疲惫不堪。如果换个角度,重新认识挫折,或许自己的生命进程就拐进了另一条崭新的轨迹。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叫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一跃跑开了!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打好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副坏牌。

一位王老板开办了一家公司。在创业之初的头六个月,他把自己十年的积蓄用得一干二净,并且一连几个月都以办公室为家,因为他付不起房租。他也婉拒过无数的好工作,因为他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被拒绝过上百次,拒绝他的和欢迎他的次数几乎一样多。

就在整整七年的艰苦挣扎中,谁也没有听他说过一句怨言。有一次朋友问他:“把你折磨得疲惫不堪了吧?”王老板却说:“没有啊!我并不觉得那很辛苦,反而觉得是受用无穷的经验。”王老板能在逆境中坚持到底,结果他成功了。

人很容易遇到一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恨怨他人,结果落得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身处逆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打开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欢乐。

一位大臣犯了死罪,被带到国王的面前。因为他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好臣子,国王便给了他一个可能活命的机会,那就是必须答对国王提的一个难题。大臣低垂着头,戴着沉重的镣铐,静静地等待国王的问题。

高高在上的国王抬高了紧握着的右手,说:“我的手中藏着一只蟋蟀,你猜猜看,它是死是活?”聪明的大臣看穿了国王的心意,脸色苍白地说:“尊贵的大王啊,我和蟋蟀的死活都在国王的手中哪!”国王听了仰天大笑,张开手,蟋蟀一跳便逃走了。开心的国王亲自为大臣打开了镣铐,原谅了他的过失。

故事中的蟋蟀就像我们的命运,国王正是我们自己,这只“大手”就叫“希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诸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种种痛苦都是可以承受得住的,因为有“希望”。希望像一盏小小的灯火,让我们在苦难中看到光明和美好的一面。只要放开握着的手,就可以拥有自由跳跃的命运!希望可以帮助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力量。希望就像在广阔的荒原中看见远处有一丛繁盛的花。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则通向失败之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这是只有人类才被赋予的特权。只有人,才由其自身产生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只得辍学回家帮父亲耕地种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