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7840100000014

第14章 遵循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学习(1)

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国外一家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制订计划将极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成功概率:制订计划的人成功概率是不制订计划的人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群中,事先制订计划者高达78%;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群中,事先没有制订计划的人仅为22%!

真是这样,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计划。有了计划,就能更好地指导工作,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说明这个道理。但是,计划能否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还要从实践的效果中去证明。

譬如,我们有时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制订计划时,不知从何着手;计划订了,工作也做了,可是事后对原计划去做一番检查时,往往会发现有些预定要求,未能得到完满的贯彻,甚至根本没有完成任务。

学习计划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而且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合理的时间安排,而且应该因人而异。每个人有不同的习惯,因此每个人就有不同的时间。优等生往往都拥有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计划,这些计划一定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定的,因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那些让别人或父母来替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的学生很难成为真正的优等生。

比如某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早上5点起床,有20分钟的锻炼时间,在锻炼完毕和吃饭之间的这段时间,看些英语资料,在中午一般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午睡习惯,在晚上有20分钟左右复习英语单词的时间,每天晚上到10点30分左右,一般不会超过11点休息,大致就是这样的。这个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地制订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

作息时间应该因人而异,自己的作息时间对别人来说没有太大的借鉴作用。只要自己每天的学习都不会太累,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有看电视的放松时间,晚上不要学得太晚,睡个好觉,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学习,都是提高效率的计划安排。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主要分两个部分:数理化是一部分,英语生物是一部分。数理化这一部分主要是动笔,相比而言,另一部分就是背的东西比较多。早上主要学语文、英语和生物,下午和晚上,可以主要学数理化。一个人最佳的学习时间是晚自习,早上和中午比较容易困,所以在早上、中午学背的东西,背得深入之后就不容易困了,如果做题的话,困就做不好了。就像刚才说得那样,学习计划也应该因人而异,不应该只是模仿别人的计划,别人的计划只能起一个借鉴的作用。

合理利用时间,就要善于制订计划。小计划如每天晚自习前,先想一下要学什么,用纸记下来,看自己完成得怎样。考前两三个星期也做一下计划,对自己有督促作用。大计划如两个月、每个阶段自己的主攻目标是什么,都应该心中有数。

(1)学习计划要有个性,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来制订;

(2)学习计划要有可执行性,不要好大喜功,贪多图快,要使学习计划可以切实地、具体地贯彻下来;

(3)学习计划要宏观、微观俱到,长短结合。

在执行学习计划时有“三忌”:一忌拖,因此不要把时间占满,留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可避免拖延引起的连锁反应。二忌僵,学习计划可以随时调整。三忌荒,故学习计划必须坚持。以上几点要做到很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养成了这样一个好习惯,你将会受益终生。

在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时一定要注意复习计划的全面、周到。千万不要有的地方看得很细致,而有的地方只是走马观花,漏洞百出。同时,注意进度的安排。应该要前紧后松,而不能前松后紧。因为随着日期的推移,人的疲劳度越来越深,效率会有所下降。在后面多留出时间来可以有利于随机应变、从容不迫、减少紧张、增强自信心,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在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要好好考虑自己制订的计划的可行性。把几本书全背上几十遍固然是好,可是从体力、时间上来说根本不可能。要把有限的时间和气力花在“刀刃”上,要弄清楚哪儿是重点、哪儿是自己的弱点,花大力气在这上边。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多么紧张、形势多么严峻,都一定要给自己留出休息、放松的时间。人不是机器、不能总紧绷着弦。半个月或一个月出去度个假、玩一玩是个好主意。适当的放松不仅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当然,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还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综合考虑时间的紧缓程度,以及老师的教学计划和个人的学习状况等因素。在正常的授课期间,学习计划的重点应放在“消化吸收”上,即复习和巩固当天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所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广,试卷中的任何一道题都需要考生将许多知识点综合起来解答。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坚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仅可以为复习减轻负担,还可以扎实地掌握学过的内容。

在学习中,是很有必要制订一份适合于自己的计划和作息时间表的,可是很多同学制订了却无法执行,其原因多半是这样的:你的计划可行性究竟有多大?你把所有的时间滴水不漏地排上,可曾想过饭后精神不佳会导致效率下降?可曾想过学习久了,会因疲劳导致精力不集中?你把短短几个小时分段复习几门课,可曾想过几个硬钉子会使你阵脚大乱,计划流产?你把请教老师的时间固定在一个钟点,可曾想过排队等待又岂不是极大的浪费?

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不要制订非常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实际真正能按非常详细的计划实施的并不多,这样的时间安排没有实际意义。制订计划一定要科学,切勿死板。我们没有必要安排过于详细的时间表,因为学习本来就是灵活机动的,如果把每一分、每一秒该学什么都规定得很死,这样的学习就太累了。

有一位优等生一天的安排一般是这样的:早上起床吃饭后就去学校(在教室里读外语的效果要比在家中好得多),在学校抓紧课堂上的时间,课间尽量走出教室活动活动,放松神经,中午睡一个小时左右(实践证明睡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好),下午一般有自习课,课上尽量去完成一些如作业、练习题之类的功课(在自习课上看书、复习的效率并不高),晚上的时间很充裕,但也应尽可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先将作业完成,然后通常会用一至两个小时做一些与当天所学内容有关的练习,作为复习和巩固,如果还有时间,就开始查漏补缺的工作,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安排大概每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3~4小时,可以保证在10点半之前睡觉。

有的人不善于挤出零散的时间去学习,有些同学则正相反,他们会在课间的10分钟内做题,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等等。对于他们的这种做法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也不认为到了每一秒时间都不能放过的紧张时刻。也许就是这种“放松”的心态,才能让人在考前紧张时刻也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压力。然而“放松”并不是说不抓紧学习,而是在适合学习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所谓“放松”,只是在其他时间内不强迫自己去学,使自己不为学习所累。

注意到了上面提出的几点,你应该就可以制订出比较完美可行的计划,从而做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为做一名出色的优等生打好基础。

时常整合已学知识

学问是学了以后要去问。光是学、问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用。把成功人士的经验与你的专业知识整合后加以运用,你才能真正地让这些知识变成可以活用的知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很多人无论是读书、上课、听演讲,总是从头到尾不断地听和记录,却没有想到:讲师所讲的知识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应该运用到我工作上的哪一个层面?我可以把哪些重要的观念和技巧立刻运用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上?讲师讲的这一点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

要经常整合我们所学的信息,将学到的知识按照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需要,归纳成几类不同的信息(诸如领导类、管理类、时间控制类、生涯规划类、沟通类、团队领导类等),分别整理进不同的档案。这样就可以更方便地把所学到的东西,真正整合运用到自己工作的专业或技巧上。

时常温习已学知识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记忆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的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复并被牢固记忆。

而且,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得出新的体会和见解。“温故知新”出自《论语·瓤攻》。温故即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使之不忘;而从这些旧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或见解,则谓之知新。“温故”是“知新”的基础和前提,而“知新”则是“温故”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温故的重要目的之一。“温故”而能“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理解、接纳,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即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策略。而学习者的认识发展水平则是由于对已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进行加工的程度。另外,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种知识有着自己的建构体系和不同的层次水平,新知识必须建立在旧知识之上。

着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一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温故可以加深了解和掌握原有的知识,并提高到新的高度,扩大知识量,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不时温习已学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前学”,还会对“后学”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有百利而无一害。

利用卡片来学习

“不摆卡片不读书”,语言学家张寿康的这句话,把小小卡片提到了学习的重要地位。卡片虽小,作用却大。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雷达”,实在是道出了卡片在学习研究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为把自己学习过的知识长久保留下来,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并制成资料卡片,以待用于日后的学习或研究中——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每一张卡片一般只记一个问题,可以简略记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一段精辟的话,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一个论题,甚至是某篇文章的出处或文章作者的介绍,还可以将自己看书或思考问题的“一闪念”或某个疑难问题写在卡片上。可以分门别类地把几十种、几百种资料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放在一起,便于进行对比和研究。而整本的笔记,不同类别的资料都杂乱记在一起,就像大杂烩,时间一长,容易忘记,也不好查找。这个作业本随意记一点,那个练习本也随意记一点的做法也存在着不易查找的弊端,没有卡片资料那样便于查阅。

因此,学习卡片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便于整理、查找。卡片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要按内容、性质分类编目。类和目之间要有导卡;卡片上要注明出处、作者、时间、页数,一卡一事,标上醒目的标题、标签,以便翻阅使用。卡片用后放回原处固定位置,以方便查找,用起来得心应手。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而鹰和狼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其营养成分。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草绝,则兔就会亡,反之,如果兔多,则草就会被大量食用,当草被食用过多时,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这充分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知识,正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各种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学习知识无疑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能力,知识与能力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大小决定知识的高度。每个人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强有弱,有的人吸收多少知识就能灵活地运用多少知识,而有的人学了许多的知识,却十用一二,真正地成为别人的书柜。

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从与其有联系的事物中来认识它。

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相等,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中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让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理解有助于学习

人都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有认识,就会很容易地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否则,就需要花很大的额外功夫。比如说“井底之蛙,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想象一只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虽然这只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晰了。学习其他知识也一样,很多时候,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出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中,在1970年名列世界五百强的,到了2000年的时候,大约三分之二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40年。公司失败的原因大都在于,组织学习能力上的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乃至最终被吞没了。个人同样如此,如果你不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你也终将被整个社会的看不见的力量所吞没。

学会质疑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