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7840100000022

第22章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3)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很多孩子都是学习上的优秀生,但却又是个人能力上的差生。家长总想,等到了社会上自然就了解一切了,进入社会就会长大了。没错,进入社会,经历磨炼之后你就能明白很多事情了,但是为什么不早一点更多的接触社会呢。在社会中摸索着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要知道,社会和学校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主要就是个人的学习成绩,个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个人的智商、天分占了很重要的比例。老师对你的要求也只是你上课认真听讲,不懂的多问,考试得到好成绩,人品不是很坏就可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来定,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而社会就要现实很多了,社会是现实势力的,更世俗地说就是一个市场,是一个平民市场。只要你能拿出市场上要的东西你就是强者,即使你有高的智商也不一定就能被别人评价为好的。而且这个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老师评价就可以了,而是由分散的众多市场消费者确定的。如果你把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才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的,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身为社会中人,当然要学习社会知识,学习生存规则,不管你还要在学校待多少年。可是社会知识从何而来?当然是从社会中学!怎么学?难道在社会中存在,就一定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社会经验吗?经验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增多吗?答案都不是那么肯定。

社会经验和知识是需要自己去学的,去主动接触社会,接触别人,体验生活,才可能学习到更多。

“大家过来看看,都是一些小东西,这个是包饺子的,饺子皮放上去,这样一合就成了……”在某市的夜市上,曾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正在向过路的市民介绍包饺子的模具。

“好,我买一个,给你2块钱。”一位奶奶经过女孩的介绍,便高兴地买了一个。女孩一边忙着招呼顾客一边演示给他们看各种东西的用途,引来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

这个女孩大学毕业,在该市一家单位上班,待遇也不错,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很好。那怎么还想出来摆摊了?这样人来人往的遇到熟人会不会觉得难为情呢?

女孩才不这么觉得,她选择晚上出来摆地摊,一方面是晚上在家里也没什么事情做,与其上网,不如找点事情做做。另一方面,想在年轻的时候多学点,毕竟在单位上班和自己一个人出来摆地摊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自己也锻炼锻炼,积累点经验。熟人当然是有的,不过女孩也没觉得难为情,而且熟人们看到女孩摆摊还买点东西呢。

曾经有报道大学生沈伟平的创业故事:刚迈出大学校门就自主创业,开起了火锅店,虽然起早贪黑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乐在其中。而上文提到的这位白天上班晚上摆摊的女孩,也通过自己的方式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加经验。

作为一名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让自己出来融入社会中,在“社会”这个大学堂中锻炼自己,增长社会知识。那么我们就不仅学到了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还有可能挣得一笔收入,为父母减轻些负担。

如果你觉得兼职对你不太实际,那你至少要能正确看待这个社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观察社会的时候,常常会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学生把社会想象得特别美好,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期望,充满了热爱,他们愿意相信,所有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的同学却把社会看得特别险恶,他们不愿意相信别人,宁可封闭自己。

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看待社会呢?首先,要正视社会的复杂现象。社会是复杂的,大多数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并且乐于帮助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又有少数人危害社会的安全,为追求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酿成交通事故,有人很富而有人家境暂时还比较困难,等等。了解了社会的这种复杂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

在美国,父母不会溺爱儿女,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个社会独立生存的能力。你可以看看他们都教给孩子哪些知识,作为自己的参考:

记住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单位。父母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有意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这样日常的培养,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应付外界环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惊慌失措。另外,家长还会教孩子一些在马路上行走的常识。

认识药品及了解用药常识。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逐渐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认识医院,以便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学会配合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

了解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父母不会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接触工具,他们的做法是帮助孩子了解安全地使用工具。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父母会顺便告诉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及安全使用的方法。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诸如餐刀、不带尖的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边玩边学,既熟悉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动作技巧。

避免被坏人伤害。父母教孩子避免被坏人伤害的主要方式是告诉他们一定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要到陌生人家中去,也不请陌生人到自己家里来。女孩则不要让父母以外的人抚摸自己的身体,碰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时,要赶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去告诉警察,还可大声呼救或跑到附近居民家。

当然,仅有理论知识还不够,你必须动手实践。除了实践上述各方面内容,你还需要多走出去看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所谓见多识广,看得多了,自然会对这个世界有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广交朋友。缺乏社会知识,就要让自己融入到社会里面去,遇事多与别人交流,多交一些有意义的朋友,多听一些有帮助的课程,积极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尝试着去帮助他人。我们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用心体会社会,感悟生活,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社会知识。

学习和成功的路上不能没有失败

人生路上,有苦也有甜。人生的不一样主要在于苦甜的先后顺序,通常情况下,成功人士先苦后甜,平凡人士先甜后苦。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是一帆风顺的,多少都有点磕磕绊绊。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顺心,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遭到别人的反对等等,都会使人产生挫折和失败感。人们害怕失败,但却屡遭失败的打击,可是,有谁不是在失败过后长大的呢?

失败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能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在失败面前站起来,以失败为师,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一位推销员曾经花了很长的时间却无法扩大自己的销售量,与同事日渐上升的业绩相比,他感觉自己非常失败。

然而,他是一位积极向上的推销员,面对自己的失败他并不甘心。于是,他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以失败为师,认真吸取其中的教训。最后他发现,从绝对量来说,自己的推销业绩还是良好的,只是自己在巩固和扩大老客户的需求量上比其他人要落后,这其中主要就是在销售之外没能继续和老客户进一步处好关系,而这正是业绩突出的成功秘诀。

认清自己失败的原因之后,他一边暗自观察优秀同事的行事方式,一边琢磨如何才能与老客户进一步搞好关系。经过自己的不断尝试和调整,他的业绩蒸蒸日上。

谈起自己的进步,这位推销员自豪地说:“我能够从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中学习,在失败中我学到了不少对我非常有帮助的东西,我要感谢失败,感谢从失败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它将是我走向成功时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素质和生活的经历有所不同,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取得的效果当然就会千差万别。一个真正渴望自己在人生事业方面有所发展的人,即使知道自己会失败,他也还是会抱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信念,并积极吸取失败中的经验和教训,不再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失败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而成功只会让我们盲目地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也许,你是在成功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甚至这个成绩还超过了你的预期,但是,你无法认识到自己身上潜伏的力量与智慧有多高,取得的成绩将会有多大,假如你真被这种暂时的成绩眯住了双眼,那么,你将永远望不到前面的成功。

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在失败后能迅速地站起来,总结经验开始新的征程,直到成功的出现。在工作中,失败和挫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它能使我们失望、沮丧、消极、无助、愤怒、怨恨,甚至还有伤害和死亡。但是,在诅咒失败、排斥失败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失败也带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甚至是我们成功的良师益友。

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其实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你要永远记住:失败是最好的老师。

内化转换和外化转换

美国一所着名学院的院长。继承了一大块贫瘠的土地。这块土地,没有具有商业价值的木材,没有矿产或其他贵重的附属物,因此,这块土地不但不能为他带来任何收入,反而成为支出的一项来源,因为他必须支付土地税。

州政府建造了一条公路从这块土地上经过。一位“未受教育”的人刚好开车经过,看到了这块贫瘠的土地正好位于一处山顶,可以观赏四周连绵几公里长的美丽景色。他(这个没有知识的人)同时还注意到,这块土地上长满了一层小松树及其他树苗。他以每亩1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块50亩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他盖建了一间独特的木造房屋,并附设了一间很大的餐厅,在房子附近又建了一处加油站。他又在公路沿线建造了十几间单人木头房屋,以每人每晚3元的价格出租给游客。餐厅、加油站及木头房屋,使他在第一年净赚15万美元。

第二年,他又大肆扩张,增建了另外50栋木屋,然后再租出去,这样他共赚进了25万美元,而且只花了一个夏季的时间。

正是这个有远见及想象力的人,从未受过正规的“教育”。

在提到上面所叙述的那段故事时,那位以500美元的价格售出50亩“没有价值”土地的学院院长说:“想想看,我们大部分人也许都会认为那个人没有知识,但他把他的眼光和50亩荒地混合在一起之后,所获得的年收益,却远超过我靠所谓的教育方式所赚取的5年总收入。”

因此说,知识永远是死的,必须经过转化才会拥有生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进行两方面的转换:

一是内化转换,让其拥有内在的“活生命”。这除了充分认识到智慧对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立思考外,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会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知而善行。这样,才会将一些好的智慧理念,尽快化为一个人内在的血肉与灵魂,成为指导人的根本力量。

二是外化转换。让其拥有外在的“活生命”。有些知识分子被人说成是“书呆子”,就是因为不会与具体现实结合,死抱书本知识。而拥有“活生命”者,总是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