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7840100000008

第8章 把读书读报等当作一生的习惯(4)

你可以在办公室和家里看纸质杂志,而在电车里看电子杂志。很多杂志的内容都是值得阅读的,而订阅纸质杂志很不划算,也不方便。办一张电子阅读卡,账户和密码不但自己可以用,爱人也可以用,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就能享受“杂志大餐”。想看就看,有时间就看,无聊的时候看,郁闷的时候看……

巧学英语

在与国际接轨的潮流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职业人士,当然不能“脱轨”。一旦脱轨,将被社会所淘汰,被远远抛开。

那么怎样实现个人与国际接轨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你应该把接轨的工具——英语掌握到手里。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你要有一定的英语能力,可以直接从国外的资料中获取最新的信息,如果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直接跟老外交流就更好。

苦读英文使李嘉诚与其他早期从内地来香港的企业家有所区别。早在他办塑料厂时,就已订阅有关塑料的英文杂志,了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业动态。当年,懂英文的华人在香港社会是“稀有动物”。懂得英文,使他可以直接飞往英美,参加各种展销会,直接谈生意,使他可以与外籍投资顾问杜辉廉、汇丰银行的大班们打交道。后来,他还收购了“和黄”,成了洋人的老板。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李嘉诚是怎样学英文呢?原来,他早年专门聘请了一个私人教师,每天早上7点30分上课,上完课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去上班,天天如此。

很多人迫于事业发展的压力,才加入学英语的大军。偏偏学英语又没有速成的快捷方式,而是一场持久战。于是许多人觉得对英语缺乏兴趣,很难坚持下去。怎样才能让你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能把学习英语与你的兴趣结合起来,英语也许就没有那么难了。在某外贸公司工作的刘小姐就有这样的体会。

我的兴趣就是看碟,每周都要看几部。当我想加强英语以后,就大多看欧美原声电影,情节紧凑、对白通俗,很容易让人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看电影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词汇,那种地道的腔调更对练习口语听力有很大帮助。像美剧《LOST》上演时,一季一季追看下去,我大呼过瘾之余,更学到不少正宗的美语。毕竟,教科书上是学不到这些活灵活现的俚语和简语的。例如教科书就不会教骂人的脏话,但根据我的经验,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学得最快的往往都是当地骂人的话。从脏话开始学一门语言,虽然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但却更符合兴趣和常情。

开始,我总是在上班路上看电影,到站的时候,往往只看一半,自然一直牵挂着结局。在持续地看碟的热情中,不知不觉间就吸收了大量的词汇,因为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会特意去想自己是在学英语。有种说法是,“在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才是你学习得最多的时候”。只有让兴趣自由发挥,才会让自己特别投入,并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和收益。

其实,看外文电影学英语的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我国老一辈的旅美作家和学者中,大部分都有过看电影学英语的经历。通过看电影学英语更成了成人英语教学的常用方法,国内一些着名英语培训机构就专门开设了类似的培训课,通过观看经典电影来训练学员的英语口语能力。

看电影学英语,表面在看,实则在听,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锻炼听力。电影听力不像听磁带那样枯燥,观众可以通过故事发展的逻辑推理,感觉到台词的意思。另外,在词汇学习上,可以对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就词论词”上。

看英文电影,在休闲的同时也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此外,看电影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操,扩大知识面。通过观看电影,观众可以更加了解东西方文化,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活”起来。

看电影学外语四步曲:

第一步:硬着头皮看电影。在看一部新电影之前,千万不要看剧本,看不懂也要硬着头皮上,至少能对情节有所了解。

第二步:边看电影边研读剧本。电影中的有些对话看起来很费劲,里面充斥着习惯用法和英美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要多看多听,才能适应它。

第三步:反复精听。争取听懂每一个单词,可以采取听写的方法。

第四步:背诵。一开始可以用中文思考英美人的逻辑思维,边思考边背诵,大约坚持10天左右。之后可以大体上用英文思考,把英美人的逻辑慢慢变为自己的。注意:背诵时要重视模仿。

让娱乐和学习同时进行吧,当你想休息的时候,不访多找几部英文电影来消遣。

学习潮流知识

身在大都市,每日红罗紫纱从旁穿过。摩登流行的橱窗展示以及绚烂的各式商品,无不表现着两个字:时尚。

说到时尚,不得不提一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人大多是喜好跟风追潮的,不论雅俗,从者众多的就一定是受追捧的。根据人的这种心理,时尚是可以赚钱的。

也许,你对时尚潮流也非常热心,今年流行什么发型、什么风格的服饰、什么化妆品,你都了如指掌,但你是否发现,这其中蕴藏着许多商机?当你在为一个专案开发绞尽脑汁时,是否注意到,你所需要的点子,已经在向你发出信号了?

精明的人能从一些细微的社会风尚中嗅到商机,适应社会潮流的事业往往被推向成功,这就是时尚潮流的魅力。只有能领略这种魅力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1999年,柳萍从技校毕业后,到上海一家台资手袋厂工作。2000年的一天,她陪一位朋友买电脑,回来时发现对方少给了一个鼠标垫。返回索要时,听到几位顾客正抱怨鼠标垫做工粗糙,花样单一,为何不进些样式好看点的呢?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柳萍灵机一动,用半天时间把电脑城的各种鼠标垫反复对比后发现:这些鼠标垫果然大同小异,均是深灰色的,材质也很一般,大都是在胶皮上加层布纹。柳萍在工厂做过“胶水工”,知道这种鼠标垫不仅工艺简单,且成本只有2元左右。

这时,一个想法在她脑海里蹦了出来:何不自己来设计“个性鼠标垫”?现在人们买电脑花几千元都不含糊,还会在乎花十几块钱买个时尚的鼠标垫吗?

于是,学过平面设计的柳萍开发和生产了丰富多彩的个性鼠标垫,仅仅一年半时间,她就赚了37万元。

及时地发现流行趋势——个性化的鼠标垫,立刻就让柳萍赚得盆满钵满。

流行语也是时尚的一部分,这其中也蕴含着商机。

囧,音同“窘”,原意是光、明亮的意思。这个原本陌生的古字,只因“长得”像张皱着一双愁眉的人脸,竟被网友“篡改”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如今被称为“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和一种中国表情。

围绕“囧”字开发的商品已经层出不穷:囧包包、囧T恤、囧手表、囧内裤,还有“囧”书籍——《上班有点囧》……据说,李宁开发出“很囧很可爱”的“囧鞋”,把黑猫警长、哪吒和包公等各种各样人物的“囧”脸印在鞋面上,10多万双鞋不到两个月就脱销。

再比如,去年,在一个网络游戏论坛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上面只有一句话:“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谁也想不到,短短两天内,这张帖子点击率突破1100万次,并有31万网民回复。随后,贾君鹏开始出现在T恤衫、博客以及歌曲中,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衍生出各种商业广告:

北京一家餐馆挂着这样一条横幅: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燕京火锅;

四川一个汽车经销商打出了这样一条标语:贾君鹏,你妈妈叫你把荣威550开回家;

东莞一家连锁便利店打出广告:贾君鹏,你妈妈喊你来这儿买月饼;

网上一个手机店铺给一款知名品牌手机打出这样的广告语:贾君鹏,你妈给你买手机了;

沈阳一家发廊挂出条幅:贾君鹏,你妈妈喊你来做头发。

……

现代生活中的商务人士,千万不要瞧不起时尚。也许那些时尚的东西不符合你的口味,但是你不能不了解它们。否则,你就会跟时代脱节,而且跟财富无缘。

从倾听中学习

说话是人之本能,是人际间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北京人谓之曰“侃”,东北人称“唠嗑”,四川人叫“摆龙门阵”,借此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认知,同时探知别人的思想。难怪电视台访谈类节目纷纷出炉,观之者众,因为它顺应了大众的心理需求。

听人说话,可以知新博闻,可以开心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因生活背景、从事职业和社会阅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自然也是见仁见智,却不乏真知卓见,带给人以不同的人生启迪。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善于倾听别人说话,从中获得益处的。看到或听到同样的事情,有些人会如获至宝般得到重要的提示,有些人则根本毫无感觉。若要说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就在于平常的“问题意识”。

比方说,看过苹果从树上掉落的人多不胜数,然而从中发现万有引力的就唯独牛顿一人。那是因为在牛顿潜意识里存在一股非常强烈的、想了解问题实质所在的问题意识。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商机的敏感。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信息,善于观察的人总能找到发财的机遇。只要对信息的敏感性足够强,就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1991年,冯仑、王功权等人在海南创立万通集团,通过在海南炒楼赚了不少钱。1992年,随着海南楼市泡沫的破灭,冯仑等人决定将万通移师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锋,当时潘石屹是万通集团的财务部经理。

潘石屹带着5万元差旅费来到了北京。有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听旁边吃饭的人说,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深圳打拼过的潘石屹知道指标就是钱,他不动声色地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边吃边聊:“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体改办主任说:“好哇,可是现在来不及了,要准备6份材料,下星期就报上去。”潘石屹马上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冯仑,冯仑马上让他找北京市体改委的一位负责人。这位领导说:“这是件好事,你们愿意做就是积极支持改革,可以给你们宽限几天。”做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两个“中”字头的发起单位,通过各种关系,潘石屹最后找到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北京万通就这样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拿到了8个亿的现金融资。

这就是潘石屹那个“一言八亿”的传奇故事。后来万通在海南赔了本,多亏了潘石屹这一耳朵“听”来的8个亿才有了万通的今天。后来兄弟几个又闹分家,于是诞生了潘石屹现在的SOHO中国和北京大北窑旁边的现代城。潘石屹能赚到这笔钱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于他的商业敏感。

在街上行走,边喝茶边胡思乱想,和朋友天南地北闲聊……这些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谁也不会特别留意的场景中所发生的芝麻绿豆般的琐事,很可能就隐藏了让你一圆梦想的点子和提示。

胡向阳曾是一名技术工人,1997年辞职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当过保险公司营业员,也办过养鸡场,结果因对市场预测不准,亏了20多万。

当胡向阳正在苦思出路的时候,一句话带给了他创业的灵感。2002年的一天,胡向阳到朋友家做客,闲聊间,朋友抱怨说女儿正在备战中考,但楼下那些麻将馆噪音太大,吵得她睡不着觉,朋友找遍重庆城,却买不到一个防噪声耳塞。朋友的抱怨让胡向阳脑子里灵光一闪:帮别人买市面上买不到的商品,这其中有商机!

2002年年底,胡向阳正式挂出了“难觅物品商店”的招牌。第一个月,他就接到了几十宗业务,其中90%都满足了顾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