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
7840200000021

第21章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4)

在待人处世时,有许多场合都能够使用“装聋作哑”的方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突然出击。其技巧主要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尽管是“装作”,就像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逼真。

“装作不知道”,即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明白,以便避实就虚。它的特征是:说辩的锋芒关键不在于传递哪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趣使之无法继续制造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寓辩于无形,不战而胜。

为人处世时,这种方法在很多场合普遍适用。

1.可用于挽回“失语”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在与人相处时偶然间失语难免发生,但失语一般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源泉。所以,挽回失语,在待人处世时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生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忽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幼稚的学生怎么会想到:这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难堪!而对这位实习生而言,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尴尬的场面,确实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期呢?转过身来自谦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随机应变,佯装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好好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说话!”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表情瞬间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打破。

这里就是灵活地运用装糊涂,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进攻“喧闹”这一虚像。一方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又打消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清,再夸奖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的局面。

2.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尽管很要好,有时也会由于开玩笑过头,而大动干戈,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形,不妨灵活地运用“装作不知道”一一回避。

吴军身体肥胖,同班的李明、张峰“见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交易来,并时不时拿眼看吴军,扮鬼脸。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分的玩笑,的确让吴军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假如不管不顾,却又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怎么办呢?

这时吴军平稳了一下躁动的情绪,慢慢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轻语地问:“李明,听说你有1.8米,怕是没有吧。”然后又对张峰道:“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如此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那里,大眼望小眼,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哄堂大笑,二人才意识到被愚弄了,刚才还有声有色的“买卖”,也没有心情继续下去了。

3.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即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贬低、揶揄对方的举止,极易激怒对方。为防止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灵活地使用假装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4.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有时候,你或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并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假如遇上这种失误,你不妨假装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变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灵敏,应变及时,就能够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比如:

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如此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就是整体,它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务必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聊天、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懒散,都是违背纪律的行为。我们准许这些现象的存在——无异于准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原本想说的“我们绝不准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绝不”一词漏掉之后,假装不知,立马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加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作用。如此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假装糊涂,假装不知,在待人处世时,假如运用得当,既能够为他人挽回面子,又能够避免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学会装聋作哑,除了可以不战而胜外,同时也可能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攻击目标,避免自找麻烦,有时还能够变不利为有利,总之,好处是很多的。

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聪明人往往自恃清高,因此也容不得别人犯错误,他们不懂得人无完人,不明白那些本可以精明但宁可佯装糊涂的人事实上才有真正的大智慧。而那些以追求小事为精明的人,也不通人情世故,常常在大事情上犯糊涂。

因此,我们做人既不能糊里糊涂,整日浑浑噩噩,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能过于精明,连朋友之间微小的事情也一清二楚,用心算计,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取一个折中,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必太精明。

唐朝时,武则天登上了帝位,十分宠信狄仁杰。狄仁杰到京都上任后,武则天为表达对他的亲近,便对他说:“你在南郡任职,治理得很有起色。可是有很多人在背地里诬陷你,你想知道那些人是谁吗?”狄仁杰先是表达了对武则天的感谢依赖,然后却说:“我原本不知道哪些同僚诽谤我,既然不知道,那么大家依旧能相处得很好,因此,我不想知道他们的名字。”武则天听后,很欣赏他非同一般的宽宏气量。事实上,就算清楚过去谁诽谤了他,对他也没有半点的好处,而诬陷者还有可能害怕他寻机报复,反而多生出事端来,因此,狄仁杰该糊涂时就糊涂,不但保全了自己,还在武则天面前留下了更好的印象,一举多得。

同时,我们还应知道,在小事上糊涂、大事上聪明的这种智慧,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能让人从容处世,并且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副润滑剂。大多情况下,在家庭中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假如一味地事无巨细,事事都要一是一、二是二,死板教条,没有一点空间和灵活性,那么,这个家庭早晚要出现危机。相反,假如夫妻双方在家庭琐事上都能装点糊涂,不事事较真,这个家庭就肯定会温暖和睦、其乐融融。

聪明人往往自恃清高,因此也容不得别人犯错误,他们不懂得人无完人,不明白那些本可以精明但宁可佯装糊涂的人,事实上才有真正的大智慧。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聪明”是个耐人寻味的词,它既有“脑子好”“反应快”“思维敏捷”的意思,也包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含义。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往往不是褒义的。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能耐的人,尽管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傻瓜,不自作聪明,尽管能言善辩,可好像不会讲话一样。不管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寻常人际关系,切记锋芒不可外露。有了才华自然很好,但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妒,避开功高盖主,这种才华才会对国家、对人、对己有真正的益处。

老子曾训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即“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含义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与外表上看似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区别。不管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认为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假如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他人的好感,假如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敬重。

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即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却显得鹤立鸡群;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凡脱俗;一个不自夸的人,会取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停地进步。同时,老子还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意为:假如一个人锋芒外露,肯定会遭到别人的嫉妒和非议,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到处都是。

有的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的。乾隆皇帝好显才情,爱好着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时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十分聪明,明明清楚那是很肤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假装冥思苦想,而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自然,等皇帝喜滋滋地说了出来,大臣便一片称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高兴得不得了。

可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事事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圣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夸奖你而冷落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因素之一啊。比如鸡肋,曹操正苦闷于此,不知怎么解脱,你捅破这层薄纸,就是侮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上述两点,是杨修的死因,是为人处世要汲取的教训。

在日常工作中,难免碰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都已想到、意识到了,可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不是傻子,却是很精明。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即你抢着说,定犯忌讳,或说中别人之痛处,那样你就会倒霉了。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不可惜,可他的死的确使后人清醒。人有了名气,一定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原因。因此,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恨吗?所以,为官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思前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智者需懂得守愚。所谓的“守愚”,事实上就是培养自己非凡的智慧与美德。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到处可见,可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苏轼的想法。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而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应该懂得对于那些不乐意去做的事,以智回避之。

原本有大勇,却佯装懦弱的样子,原本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这样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慧者未必要狂妄,虚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相似的看法:“盖众川合流,务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归海,故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就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提倡“大智若愚”,并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深悟“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晕晕乎乎,事实上他在用心功,因此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却有条理地讲出来,由此可知“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仁慈敦厚,不露锋芒,或者有点木讷。事实上在“若愚”的身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个智慧人生!

建功立业,有所成就,这是每个有理想的人梦寐以求的,可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怎样对待呢?晏子觉得应该是“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教训,不可骄傲自负,到处夸耀自己的成就,沉溺于过去的成就中。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务必重新开始,所以,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优良品德。须知,“一将功成万骨枯”,无论什么丰功伟绩都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并且功高会招小人妒忌,自夸功劳必招致他人忌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自夸,像以前那样尽忠尽愚,则会更令人钦佩。

守愚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守愚是以退为进,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处事方式。可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的。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别。同为聪明人,却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别;同是糊涂人,就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智和愚对人的一生命运影响很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即聪明人有时也会办笨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即真正聪明的人一般表面上愚笨。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天资聪明,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懂得怎样运用和表现聪明。

原本有大勇,却佯装懦弱的样子,原本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这样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慧者未必要狂妄,虚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

远离是非,避招风雨

高明之人,他们能够防患于未然,不招风,不惹雨,使自己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安身立命,善始善终。

古往今来,有不少智者、仁人,因为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于是,避招风雨就成为一些高明的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的着名谋士荀攸,智慧超人,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着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214),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苟攸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

清王朝的开国元勋范文程,在清初复杂而动荡的时期,先后辅佐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三朝四个统治者,在清初政治舞台上活动了50年,对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运用避招风雨的方略处世安身,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范文程所活动的那个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后金和清统治阶层,一直存在着对汉人的疑忌和歧视。范文程身为汉人,又是大臣,在这种微妙环境里,处境自然十分险峻。一方面,他要忠于清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小心谨慎,在内部权力倾轧中保存自己。因此,他虽然得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但他仍为人深自廉退,处处小心。顺治九年(1652),他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避免“功高震主”,便把他草拟的奏章大部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不足十分之一,功成引退后,他“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弄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好施与”,太太平平地度过了晚年。

避招风雨的应变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

不要偏执己见,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