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
7840200000027

第27章 保持快乐,学会感恩(2)

电影中,刚满20岁的卢晓说:“我的人生才开始,我刚刚20岁。很多时候,比如在我晚上熬夜的时候、在跑步的时候、在坐公车的时候、在出门旅行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青春在自己身上显示出来的浓浓的记号。我惊讶于自己的年轻所带来的力量,我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冲击。我惊讶于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我乐于告诉别人我的不同,我每时每刻无不听到20岁在对我说,要好好过每一天。于是,我在惊讶与享受之间,过着我的20岁。”

即将踏入30岁门槛的周孜认为:“如果女性的存在理由是年轻,那么其后半生岂不成了残生?所以我认为30岁并非青春的终点,而正是人生的起点。”

而40岁的女人就如一首经典的老歌,岁月的红尘锁不住她们的魅力。虽然美貌会随着年华老去,然而那举手投足间的风采却是让人持久难忘的,这是岁月年轮沉淀在她们脸上的生活。40岁的女人更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她们那种对生活的淡泊和从容体现出来的魅力,令人赏心悦目。

因此,不要回避现在的年龄,即使不再年轻,那也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人生如一块有着多种味道的蛋糕,经历着工作、生活、家庭的酸甜苦辣:从玩过家家的童年到寒窗苦读的少年,从幸福的恋人到慈爱的父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要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而这些角色也将丰富我们的人生。

无论年轻或年老,都不会成为人生的障碍。只有跨越年龄的栅栏,才能把每个年龄都活得精彩,才能享受每段年龄的快乐,才能活出生命的本真。

适时排解心理障碍

众所周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有生物属性,亦有社会属性,人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所谓“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因此,人既会患生理疾病,心理上同样也会出毛病,也就是心理障碍,这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为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导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的不适应,通俗地说就是对社会正常生活的不适应。

下面是一名高中生咨询心理障碍的实例:

我是一名中学生,在入学考试时,我曾以年级第二的成绩跨入重点中学的大门。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关心我的人,他们向我传授学习方法。而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时一定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然而,他们的反复强调却使我背上了心理负担,我在学习时,总在关注自己注意力是否集中,结果适得其反,我的精力却无法集中,学习效果不佳。这种心理障碍像一个亲密的好朋友跟随着我,使我的成绩在走下坡路,如今,我早已不再是年级的佼佼者……

这名学生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和来自多方面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压力,过重的压力使自己怕让别人失望,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忧虑。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很正常,但它却是一种心理障碍,如果长期不想办法消除,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主人公因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导致轻生的悲剧。

据《长江日报》2007年1月21日报道,“土耳其最胖女人”赛妮丝多年来屡次自杀失败后,终于在当月下旬在医院去世,“死因不明”。赛妮丝终年60岁,去世时体重350公斤。

多年来,赛妮丝试尽各种减肥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使她精神严重沮丧,屡次自杀。18日上午,赛妮丝的丈夫帕克见妻子精神恍惚,恐怕有异,决定将妻子送往邻近一家私人医院。他为此请来消防队员帮忙,整整花了三个小时,将楼梯沿边的扶手全部割除,并焊掉底楼钢板大门,才将装在特大帆布袋里的妻子移送楼下,抬出大门。但在医院里,赛妮丝拒绝接受治疗,不断向家人表示已无生趣,只求安乐死。

赛妮丝就是患有典型的抑郁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自我评价低,内心体验多不幸、无助、无望,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而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忧虑所造成的。只有消除心理障碍,我们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那么,如何消除心理障碍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扬长避短”。“扬长避短”是自然法则,是顺应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有发现和利用这些优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如果只是致力于克服短处而不注意发挥优势,不仅没有取胜的机会,最后连优势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变成弱势。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自己,不要老是盯着自己的缺陷或不足,要同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走出心理障碍,才能彻底放弃忧虑,才能获得健康、美好的人生。

为自己的心灵松绑

现代社会是一个忙碌的社会,在日出日落没有尽头的日子里,人们不停地奔波劳累,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机器,而那些正在成就事业的人们,就更没有休息时间,像永不松懈的发条,为了自己的梦想或利益而不停地奔跑着。我们的生命在奔忙中耗散,我们的精神也在残酷的竞争中和快节奏的生活中趋于紧张,以至忧虑甚或崩溃,这就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相。

是什么束缚住了我们,是什么压在了我们的心头?或许是利益,或许是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但是,我们没有想过,这些利益和欲望的源头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学会在追逐事业的同时又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从而实现自我解放。

一个烦恼少年,在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

这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岸上垂柳成荫,一位老翁坐在柳荫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少年就走上前问老翁:“请问,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老翁看了一眼面前忧郁的少年,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少年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路遇两位在路边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们怡然自得。烦恼少年又走上去寻求解脱之法。

“喔,可怜的孩子,你能把手伸开吗?”

少年把手伸开。

“既然你双腿灵便快捷,双手伸展自由,那还有什么在束缚着你呢?既然没有东西束缚着你,你又寻求什么解脱呢?烦恼只为强出头,你心里有心结全是自己想不开造成的,你把自己的心捆住了,谁能帮你解开呢?”

烦恼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我双手能动,双腿能跑,原本就是自由之人,我又何须寻找解脱之法呢?我这不是自寻烦恼,自己捆住自己了吗?

少年正欲转身离去,忽然面前成了一片汪洋,一叶小舟在他面前荡漾。

少年急忙上了小船,可是船上只有双桨,没有渡工。

“谁来渡我?”少年茫然四顾,大声呼喊着。

“请君自渡!”老人在水面上一闪,飘然而去。

少年拿起双桨,轻轻一划,面前顿时变成了一片平原,一条大道近在眼前,少年踏上大路,欢笑而去。

佛说,烦恼忧虑皆由心生,自己的僵局是自己设定的。其实,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一味地向别人讨教经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请君自渡”,能把你从烦恼忧虑中解放出来的,只有自己。只有彻底地把自己从烦恼中解放出来,我们才会获得快乐。

解放自己,我们首先要在身体上解放自己,多给自己休息的时间,让自己远离那些永远也忙不完的事务,让心灵有一个放松清净的空间。

解放自己最关键的就是要尽量宽容自己,放弃忧虑。做自己认为值得做想做的事情,一旦做了就不会后悔,要不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让自己整日“沉浸”在忧虑的世界里。

解放自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随兴。即擦去遮挡心灵的尘埃,让它拥抱自由。随兴是自我本色真实化的自然宣泄,它植根于每个人生命的最深处。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从身心上去彻底解放自己,身体上要学会适度地休息,思想上要学会看得开,如此,你便能拥有潇洒的人生。

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它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我们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影响我们的行为,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一个人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是自己贫与富、成与败的根本原因。因而,我们必须坚持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去做那些我们想做而又怕做的事情,尤其要把羞于自我表现、惧于与人交际,转变为敢于自我表现、乐于与人交际。

威廉·丹佛斯是布瑞纳公司的总经理,据说他小时候长得瘦小羸弱,而且志向不高。每当他面对自己瘦弱的身体时,信心完全丧失,心中还经常感到不安。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好老师,人生观才从此改变。

上课的第一天,老师便把威廉找来,对他说:“威廉,我从你的自我介绍中发现,你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你认为你很软弱,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今天老师告诉你,其实你是一个非常强壮的孩子。”

小威廉听到老师这么说,惊讶地问道:“是吗?怎么可能呢?我这么瘦弱。”

老师笑着说:“当然是了。来,你站到我的面前!”

只见小威廉乖乖地站到老师面前,并听着老师的指示:“你看看你的站姿,从中就可以看出,在你心中只想着自己瘦弱的一面。来,仔细听老师的话。从现在开始,你要经常做收腹、挺胸的动作,想象自己很强壮,也相信自己任何事都能做到,只要你真的去做,鼓起勇气去行动,很快地你就会像个男子汉一样!”

当小威廉跟着老师的话做完一次后,全身忽然间充满了力量。

如今,他已经85岁了,依然活力十足,因为他一直遵循着老师的教诲,数十年来从未间断。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以给自己灌输正面的意识,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对自己更有信心。就像故事里的小威廉,老师的引导唤起了他内在的勇气与活力,使他相信,只要“挺直腰”,世界就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着名特级中学教师魏书生老师,他就要求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书桌里必放一本伟人传记,有时上课还让学生集体进行“精神充电”,即全体起立,在意念上想象自己最崇敬的人,想这位伟人是如何面对学习,面对工作的。接着想自己进入最崇敬的人的角色,自己就是这个人,就像演员饰演伟人一样,自己来扮演伟人的角色。

正因为魏书生老师懂得积极自我暗示的重要性,所以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积极自我暗示,并贯穿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让“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行不通、没希望……”这类愚蠢的字眼从自己的字典里彻底消失,让“我能行、我能赢、我是最优秀的”这类字眼紧紧陪伴在自己身边。

众多的实例表明,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放弃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并时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快乐而成功的人生。

培养保持快乐的心理习惯

拥有快乐的心态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玛格丽特·柯贝特发现: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有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经历。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10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唯一药方。

平时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遍看法常常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身体健康、有所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就会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

快乐需要拥有克服困难的心理与行动,需要有乐观面对困境的心态,如能这样,人生定会美丽。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习惯。亚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快乐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但现代人往往迷失于名利、金钱等追求中,而忽略了真正的快乐。

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成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那么对于社会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什么福音。君不见,有多少背负盛名之人其实都是空有其名?他们从不施益造福,只求自己袋满肠肥。比起这些欺世盗名之徒,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知足常乐不失为一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形式。

快乐的人在早晨起床时,快乐便决定了他们要拥有怎样的一天。他们决定,无论境况或顺或逆,都要尽可能使每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当困难发生的时候,他们会集中心神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专注在问题的本身。

快乐的人凡事尽力而为,却不强求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知晓,无常是通往自由之路,他们在周围的每一件事情里发现美善的意义,但却从不要求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因为他们清楚地知晓,快乐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掌握在自己的心智的主控状态。

快乐,是一种感觉。它无处不在,但无声无息、无形无体,全凭我们敏锐地感受和细致地体验。什么都可以是快乐的,只要放开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捕捉,快乐就不会一次次和我们失之交臂。

充满梦想地生活,充满激情地生活,充满渴望地生活,梦想会使我们活得轻盈,激情会使我们活出生机,而渴望会使生命傲然挺立、永不枯萎。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拥有这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无须建立,无须寻觅,我们就站立在属于我们的那块土地上。这一片空间并不很大,但它再小,还是深藏着我们的快乐。

于是,不管得到生活的哪一样馈赠,我们都会觉得已经足够,因为我们快乐着。

快乐,是影子。只要心中有热情的阳光不灭地照耀,影子就会在我们的脚下伸展。快乐的人具有乐观、自在的心态,一个决定要以积极、乐观心态生活的人,无论外在环境或晴或雨,或顺或逆,都无损他决定快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