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社交好习惯
7840300000014

第14章 打好心理战,游刃社交领地(2)

这也告诉我们,当你与人交往时,要想知道其真实的想法,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确切地说,应该是观察他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因为那才是他内心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

美国人肯·戴尔玛在记述他推销秘诀的《成功与行动》一书中,就向我们介绍了通过一些小动作或姿势看透对方心思的一些技巧:

当你向一个人说出了你的请求后,如果对方做出:手放松(没有用力握着)。或双手张开放在桌子上,或整理桌子上的物品等动作,就说明对方对你的看法或建议是持肯定态度的。即使对方嘴上没有说赞同,心中也在赞叹“这个想法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放心地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但如果对方手握成拳状,或两手抱在脑后,或手指轻敲桌子,或你说话时对方却在玩笔、两手撑着下巴,或两手置于膝上,或两肘支起、两手的大拇指对在一起等姿势时,就说明对方对你的看法或建议是持否定态度的。这时你就应该及时转移话题,采取其他方式说服了。

善于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

都说人心难测,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心,即使他不说,也可以通过他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说握手。握手,是社交场上最重要的礼节,是交际的一部分。不管是熟悉的老朋友,还是初识的陌生人,见面时多以握手礼相迎。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者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

美国着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富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他们冰冷的指头,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也有一些人的手充满了阳光,握着他们的手,心里感觉无比温暖。”

的确,通过和一个人握手,你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位朋友调到一个新单位,春节后上班,公司领导班子到各个办公室拜年。领导来了,进门要和大家握手。公司经理是位很热情的人,笑着和大家握手,经理完了副经理,还有一系列领导,最后面的是办公室主任。朋友与前面一样,和他握手,他的手只轻飘飘地碰了一下,便收了回去。朋友对此很是感慨,不过,这也让朋友明白:怪不得他做办公室主任,因为他的眼里只有领导,普通员工他是看不到的。从那以后朋友开始注意到,当一个人握手时,如果没有一点儿力量,敷衍了事,这种人不是势利小人,也是趋炎附势之人。这种人可能高升,却不可以做朋友。的确,连握手都要看对象,握手一点儿力量都不舍得付出,会为别人做什么!

朋友的经历让我们发现了握手的奇妙。通过握手不但可以察知一个人的个性,同时也能感觉到对方的心理变化。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手心是否出汗来判断一个人的心境。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曾对警官们有这样的建议:在盘问嫌疑人时,尝试与对方握手。刚开始时要轻微地握,而每次接触到核心问题时,一边说“我们慢慢来吧”,一边握住对方的手,如果对方本来干燥的手掌开始出汗的话,可能他就是罪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心里感到非常紧张的时候,他的神经意识就会活动起来,并引起心跳加速、血压上升以及汗腺兴奋等状况。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当你跟对方握手,感觉对方的手心干燥时,就表示对方的心理很平静;如果对方的手掌出汗,手温比平常人高,那就表示对方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要么是紧张,要么是心虚。

另外,有些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握手的力度也能传情达意。

握手时只是轻轻一触,握得不紧也没有力量,这种人多属于内向性格,时常悲观,情绪低落;握手软弱无力的人,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十分坚强,甚至是很软弱的,他们做事缺乏果断,总是犹豫不决;握手时力度适中,动作稳重,双目注视对方的人,个性坚毅、坦率,有责任感,思想缜密,善于推理,经常能为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握手力量大,说明对方的内心比较真诚和热情,同时这类人的性格也很坦率、直爽;握手力度太大,以至于让人感到有些疼痛的人,多是逞强而又自负的人。

窥探他人言语后的真实内心

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有一些个人特点,这些特点往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在听对方说话时,如果能很好地解读出其性格特点,则能根据其心理倾向巧妙制定应对策略,从而赢得交际主动权。

(1)说话绝对者,有自恋倾向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人,他们总爱把“绝对”这个词挂在嘴上。在与人交谈的时候,经常语气强烈地提到“绝对”这个词。而通常性格较温和、考虑别人想法的人是不会经常说到“绝对”这个词的。喜欢说“绝对”的人,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想法。

“绝对”这个词在词典里表示的是极端程度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表达的意义远没有词典中那样极端。但研究表明,喜欢说“绝对”的人大多有自恋的倾向。这种人比较主观,而且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很多想法其实是不合乎实际的。

但是,这一点却常被他们用来作为自我防卫的借口和被证明错了时候的挡箭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会不断用“绝对”来进行保证,如“绝对不会再犯”,“绝对不会再这样做了”等。有时他们的“绝对”被人驳倒后,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总要找一些理由加以解释,总想让自己的东西被人接受。其实,别人不相信他们的绝对,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这样的绝对,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已。

在同异性的交往中,用不了多久,他们会说出很多的“绝对”。虽然恋爱到了一定程度,偶尔说“绝对”也是表达情感的很正常的方式,但是,满口“绝对”的人,他们的甜言蜜语就值得怀疑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喜欢说“绝对”的人,可以尽量多强调自己的观点。这样,在与不常考虑他人想法的他们交往时,才能让我们自己也融入到话题中去。

(2)喜用第一人称者,表现欲强烈

有些人在谈话中喜欢使用“我”字,他们张口闭口都离不开“我”“我的”等口头禅。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习惯的儿童也非常多,这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是一种儿童心理的表现。但是,有些成年人也这样说话,就算不常用“我”字,而爱用“我们”或者“我辈”等字眼,这也表明他们具有相同的性格,具有很强的表现欲。

心理研究表明,有些成人之所以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在哺乳期,婴幼儿与母亲有一种身心合一的亲密关系;而到了断奶期,婴幼儿的这种感觉就受到了威胁。为了避免这样的威胁,婴幼儿学会了说“妈妈”“我”这些单词。“妈妈”和“我”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和“我”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妈妈,他们很难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对妈妈有着难以割舍的心理依恋。孩子不断地强调“我”,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一种安全感。经过这样的不断强化,孩子就频繁地使用“我”,从而获得更多的安慰。等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就逐渐被社会同化了,由一个小家的孩子变成了社会的孩子,他们通过不断地说“我”“我们”来获得安全感的要求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并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企图强化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

与这样的人交往,一般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自己有这种习惯就应该及时修正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人格很快成熟、健全起来。

(3)说话支吾迟疑者,大多心虚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在说话时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那么就在这一刻,他已经泄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东条英机将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决定的,各报记者都很想探得秘密,但由于参加决定会议的大臣们个个守口如瓶,所以记者们一直都一无所获。后来有位聪明的记者不费吹灰之力就探到了答案。

他问其中一位参加过决议的大臣:“此次出任首相的是不是个秃子?”因为当时有三名候选人,一是秃子,一是满头白发,一是半秃顶,这个半秃顶就是东条英机。那位大臣并没有直接拒绝回答,也没有及时说出具体的答案,而是陷入思考当中。聪明的记者从大臣思考的瞬间就推断出了最后的答案。因为大臣在听到问题之后,一直在思考半秃顶是否属于秃子的问题。

犹如那位大臣一样,内心不诚实的人,想用谎言掩饰真相时,说话就会迟疑不决或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看法以及内心的情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说话的方式传达出去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对方的说话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不要以己度人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这个笑话是说,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因为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不知不觉地拿自己去衡量别人,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投射效应”是一种唯心主义主观臆想。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宋代着名学者苏东坡年轻时虽然才华横溢,但思想陈腐,故屡遭挫败,不太得志。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面对面参禅打坐。实际上苏东坡坐在那里心不在焉。他眯着眼睛,偷偷地看佛印。坐了很长时间,佛印问他:在你的对面你看到了什么?苏东坡看了大师一眼,在他眼里的佛印大师长得黑黑的,又矮又胖。他差点笑了出来,于是对大师说:“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到狗屎一堆……大师,你的面前看到了什么?”大师没有改变声色,沉稳地说:“在我面前我仿佛看到如来本体。”

这下苏东坡乐坏了,心想:这下我可占到便宜了。我把佛印说成狗屎一堆,而我却像如来本体。他高兴地回到家里,把事情的经过跟他的妹妹苏小妹说了一遍。苏小妹虽然年龄比他小,但却是个聪明的女子。她一听就明白怎么回事了,看着哥哥得意的样子,她大声地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你现了眼自己还不知道呢,佛家讲的是心境,你心里想到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你说佛印是狗屎一堆,其实你就是狗屎一堆;他心里想到你是如来本体,其实他自己就是如来本体……”听到这里,苏东坡恍然大悟,脸顿时热了起来……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有时会受自身特点的影响,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我国俗语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这种情况。

有很多时候,人们不考虑别人的情况和自己是否相似,就胡乱推测别人。比如,有时我们和别人交往,感到对方似乎不像以往那么热情,或者没精打采,就怀疑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

其实对方可能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自己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而心情不好,当然无法像平时那么热情,而并不是对你有什么意见。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而要继续观察观察。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小世界,我们很难了解其他人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事,怎样影响了他的心情和状态。所以我们对别人的表现不要过于敏感,以己度人,疑神疑鬼。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时候的投射是正确的。因为人性有相通之处,有些事情不同的人的确会产生相同的感受。但是,人和人也有不同,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任何时候,都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主观想象别人会和自己一样,是经常会发生错误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向一个国王进献了一只珍贵的小鸟。国王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小鸟,非常喜欢,就用金丝笼子把它养起来,天天给它吃山珍海味,给它奏最好的音乐听,让人伺候它的起居,对它进行细心的照顾。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这只鸟竟死掉了。这是因为,人喜欢的,不一定也是鸟喜欢的。而国王却犯了以己度鸟的错误。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别人喜欢的,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比如妻子喜欢逛商场,以为丈夫也喜欢,就强迫丈夫陪自己逛;家长觉得弹钢琴是好事,想让孩子多才多艺,就逼迫孩子学……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大相径庭的。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曾编制了一种测验人格的方法。他设计了十张墨迹图,有五张是黑白色的,三张是彩色的,另外两张除黑色外,还有鲜明的红色。这十张图片都编有一定的顺序,施测的时候每次出示一张,问被试者:“你看这像什么?”或者“这让你想起了什么?”结果是每个人的描述都各不相同。这个有名的实验反映了不同的人看问题角度的不同。

也就是说,“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俗语中还有“尔之砒霜,吾之熊掌”,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地以己度人。

一般说来,“投射效应”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一是在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的时候。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效应”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好,别人也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