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7840400000024

第24章 修养身心良好的品德习惯(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是一条粗重的红线贯穿其中,艰苦卓绝奋斗,创造灿烂文化,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人们都会背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国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每位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我国人民打开国门,充分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着增强。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外开放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的改革者们,才堪称当今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在经济上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也要不断地扩大交往与交流,民族文化与文明面临着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在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中,一些人对我国国情和我们过去工作中的一些失误缺乏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全盘肯定资本主义的一切,制造民族自卑感,直接或间接地为“全盘西化”服务。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流毒泛滥起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迅速膨胀。社会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削弱和淡化,道德水准下滑,丑恶现象增多等。一些地方和部门产生了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腐败现象。由于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淡薄。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防止和扼制权力腐败和道德滑坡,使人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增强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先进与落后的能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健康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同西方世界打交道时,中国虽然始终抱着友好和合作的真诚愿望,但也时时遇到某些傲慢大国的威胁和制裁。只要我们回顾我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就能够以史为鉴,找到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中华,救亡图存,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写下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壮丽篇章。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罪行,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他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因此,了解中国的历史,吸取近代中国用血泪所凝结成的惨痛教训,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

要加强对孩子进行国情教育。孩子没有新旧社会强烈对比的亲身感受,没有经过艰苦奋斗的磨炼,往往对历史缺乏了解,对现实缺乏分析、对比,看问题往往偏狭和简单。对孩子进行国情教育要注意引导他们全面、辩证地看;要历史地看待中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起点不同;要正视我国长期受帝国主义包围和封锁的现象;要认清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这样就可以从历史比较和更广泛的社会发展的比较中,看到我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着称于世。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更应发扬光大。它是我们在困难面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同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更有助于我们消除、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以艰苦勤俭为荣,奢侈腐败可耻的风气。

爱国主义教育贵在求实重行。只有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主要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看他对社会是否有贡献,对国家、对人民是否做了有益的工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行动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倡导敬业精神,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并落实在行动上,要教育人民特别是孩子学习和掌握投身市场经济建设的知识和本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磨炼自己,把炽热的爱国热情化作为祖国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强大力量,在实践中增强报效祖国的知识与技能。

一、爱国,应该先从爱家起

经历过苦难的人,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做长辈的,该利用讲家史的机会就应该好好利用起来。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也应该保留有一些证明过去的东西,哪怕是一封旧书信抑或只是一张旧账单,那里面所包含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讲起来一定是很动人的。只要你不是以教训人的口气去讲述,我想,孩子是爱听的。让孩子知道长辈的艰辛,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孩子反感你讲旧事,那你就要好好审视一下孩子的爱好与个性是不是正常的。但是你要记住,平时培养孩子爱家庭尊敬长辈的感情。

受过教育的大人都知道,谈国家大事和家庭往事,必然会谈到国耻和家仇。在谈家仇的时候,不要过分渲染,最好少谈;而涉及国家的耻辱,那就应该多说特说了。特别是要会分析,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那么多的屈辱和不幸。

我们多数时候,往往夸大我们祖辈们的勤劳勇敢坚毅的精神力量,却很容易忽略我们祖辈的追求崇高理想的智慧和才干。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反感大人们老是说长辈们如何如何的勇敢坚强,并不自觉地把孩子们的娇嫩与不成熟拿来与祖辈比较,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心理暗示——现在的孩子不勤劳不勇敢不坚毅……再联想下去,大人们的做法比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差不了多少。

话说转来,孩子是需要激励的,那就看你如何激励了。

谈爱长辈,不如引导孩子去想去做——怎么让爸爸妈妈不再那么辛苦:谈爱国,不如让孩子去想去计划——怎么让中国不再受欺凌怎么让中国更强大。

多让孩子去想自己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而不是只去问孩子——爱不爱自己的国家。

不只是在九月(九月爱国运动)讲爱国,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面前,都应该让孩子们明白,爱国,和每一天每一个人有关。

谈爱国,也不应该讳如莫深地回避咱们中国人自身的不足。

从大处来说,咱们中国聚精会神搞经济建设,但是一切向钱看,万事儿只认钱途的世俗观念已经大行其道;你应该清醒地告诉孩子,全社会的浮躁情绪不能成为信奉读书无用的挡箭牌。部分家长信奉的有钱好办事儿的观念也不应该成为诱导孩子不读书的借口。该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的,就不应该不务正业,跟着所谓的时尚潮流去走。

从小处说,你应该清晰地告诉孩子,咱们中国不能老是拿老祖宗的四大发明来自诩自己的基因高贵,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当西方人发明了无数的电子产品的同时,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发明电动麻将机和电瓶打鱼的原始低级的所谓高科技发明创造里沾沾自喜的时候,自己的智慧潜能是还没有充分发掘的。

你该告诉孩子,青山绿水边,轻歌曼舞的人群多,不见得就是最和谐的情景;水浅鱼肥的陂岸边,垂钓的惬意的人多,不见得是最美好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你应该告诉孩子,埋头做事的人多,才是最和谐的;临水而读的人多,才是最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读书的孩子,把书读好,也是最好的爱国。

二、人人都要有颗爱国的心

有的家长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任务,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家庭不积极配合,效果就不理想。因为家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家长与孩子的亲缘关系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家长与孩子的共同生活有利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小时候受到过家长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上小学时,有一次随母亲乘船从武汉到九江去,长江上外轮很多,气势汹汹。他母亲吟了一首内容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诗,让夏明翰根据眼前情景也吟一首诗。他思索片刻,高声朗诵道:“洋船水上漂,洋旗空中飘,洋人逞淫威,国耻恨难消。”诗虽稚嫩,但感情充沛。家庭教育在他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促使他后来发愤读书,走上为国为民的人生之路。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爱国精神与学习没什么关系,只要把学习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时候进行都可以。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我们不妨想想,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故乡,不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他的身上是否缺少一种前进的动力?如果他只是为了得高分、受表扬、升大学、挣大钱而学习,能跟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发展合拍吗?纵观历史,众多的志士仁人、科学家、艺术家、英雄模范,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有远大的报国志向,如果不是这样,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只顾眼皮底下利益的人是达不到那种境界的。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按规律办事。

1.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层次的,由近及远,由具体形象的情感熏陶到思想认识到道德情操,由爱国之心到报国之志。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爱父母、爱家乡、爱国旗国徽、学唱国歌等切近的事情做起,重点在情感教育。中年级以后逐渐增加国情知识教育,爱国英模人物的形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小学六年级、初中增加热爱当代中国,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在家长的心里,既要有爱国主义这条红线,又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

2.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央和各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节目,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收听,互相讲座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近些年出了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报刊上也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应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既增长知识,又提高思想境界,不但促进品德发展,也促进智力发展。

3.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现在,各地都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地区级的。学校组织集体参观,家长要大力支持。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全家人一起去参观,能够看得更仔细,感受更深。有条件的家庭,应支持孩子或全家一起外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让美好的山水风物、历史文化积淀在孩子的心中。

4.跟孩子一起参与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抗灾救灾,扶危济困,希望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祖国统一各种充满爱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应积极参加。家长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不要狭隘、“近视”,精力、经济的付出,会获得心灵的收获。

5.家长要随时注意自己言行,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出于某些原因,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有不当的看法甚至有些怨气,发表言论应注意场合、态度,免得在孩子心中留下不良的种子。

要记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人人都要有颗爱国的心。

使爱国成为一种骄傲

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定居的乡土和亲人们的深厚感情,表现为对自己的民族、祖国的语言、文化、民族传统,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对自己祖国的无比忠诚,和甘愿为祖国富强而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23年,父亲杨武之考取官费留学生留学美国,去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留下妻子罗孟华和杨振宁相依度日。

从杨振宁牙牙学语开始,母亲就教他各种小知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母亲教得很认真,聪明的儿子学得很专心,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杨振宁便认识了3000多个字。在杨振宁5岁时,母亲特意请来一位家庭教师,专门教杨振宁和他的堂兄堂弟们读书,读的头一本书叫《龙文鞭影》。

1928年,杨武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6岁的小振宁和母亲一同到上海迎接他。父亲见到久别重逢的贤妻爱子,自然十分高兴,他向儿子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情况。父亲问:“你念过书没有?”杨振宁爽快地道:“念过了。”父亲又问:“念过什么书?”杨振宁说:《龙文鞭影》。”父亲当即叫儿子背来听听,杨振宁流利地背出来了。不料,父亲又“抽样”地提问书上的一些段落和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杨振宁却不能解释。他以为父亲会责备他一番。可是,父亲却通情达理地对母亲说:“老师没有讲解,小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讲了也难理解,不会解释是正常的。”说完,还送了杨振宁一支钢笔。钢笔在当时是十分稀罕的东西,杨振宁从未见过,能得到这样珍贵的礼物自然十分高兴。不过,聪明的杨振宁明白父亲送钢笔的用意是要他好好读书。正是这次父亲的提问,使他第一次懂得了读书要求甚解的重要性。

杨武之回国后首先被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在这期间,他有机会开始亲自教儿子许许多多新的知识。他用大球和小球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A、B、C、D……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术知识。广博的知识开阔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在厦门,杨振宁进了比较现代的小学读书。由于学前打的文字基础较扎实和父亲的影响,他语文和数学都学得相当好,但遗憾的是动手能力却较差,手工课并不好。有一次手工课,杨振宁用泥做了一只鸡,高兴地拿回家给父母看。父母看到儿子做的鸡倒像一节藕,并未取笑或批评他,而是很幽默地说:“做得很好,是一节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