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7853900000015

第15章 历代王朝辉煌盛世(1)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历时470年,传17王。夏朝建立之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被确定为部落联盟首领舜的继承人。舜去世后,他便成了部落联盟首领。禹死后,原准备接替他的伯益,被禹的儿子启赶走,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世袭制。历史上把禹即位的时间,算作夏朝的开始。禹是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工。

夏朝的疆域不断扩展,禹曾派人丈量土地,把管辖的地方划为九州,并铸九鼎作为权力象征。“九州”后来便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夏朝的疆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并发展到长江流域。由于部落之间常有争斗,夏朝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壮大起来并实现民族融合的。“华夏”民族从这时候便开始形成。夏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如军队、刑法、监狱等。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的主业,青铜器制作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普遍使用,还有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夏历”的说法一直延续下来。

据史书《左传》记载,夏朝曾有一段时间被臣子寒浞夺取,后又由禹的玄孙少康复国,说明当时政局并不稳定。夏朝的第17代国君桀,贪图享乐、欺压百姓、宠幸奸佞,失去了民心。而处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兴盛起来,其首领汤率军讨伐夏桀。夏桀兵败,逃到南巢并死在那里。夏朝灭亡。

由汤创立的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历时554年,传31王。商朝建立以后,内部纷争不断,政局不稳,为此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第20位国王盘庚即位后,迁都到殷(在今河南安阳)以后,商朝才稳定下来。从此,殷成为商朝统治中心,历史上把商朝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奴隶制发达,使用奴隶已很普遍。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已经能生产多种粮食作物,并用粮食酿酒,种桑养蚕缫丝已很发达。商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很高,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制陶业则在广大民众中发展。商代在文化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是甲骨文的使用。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已发现的甲骨文中,记录了不少有关商朝的史料,表明中国文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商代的奴隶主要来源于被征服的部落和种族,以及战争中的俘虏。他们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被随便杀死为奴隶主殉葬和当祭祀品。而奴隶的反抗也是不断发生的。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在开拓疆域和发展生产上是有功的,但他又是个昏庸的暴君,用酷刑残害百姓和忠良,过着骄奢的生活,致使大批官员和平民、奴隶逃亡。兴起于渭河流域的周国,在姬昌(文王)领导下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1046年,姬昌之子姬发(武王)率军伐纣,占领殷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西周

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建立了周朝。周朝在历史上按时间顺序和建都位置有西周和东周之分。西周在镐京建都,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历时275年,传12王。西周初期,在杰出政治家周公的主持下,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和礼仪规范,使国家的功能开始完善。周王自称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又将全国分成诸侯国,由诸侯管理。朝政则交由大夫管理。周公和成王、康王时期,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政治上比较清明,稳定了局势,使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史称“成康之治”。但此后,国内矛盾逐渐加剧,发生了百姓用胶船计淹死周昭王、平民暴动赶走周厉王的政治事件。

西周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已经发明了牛耕施肥等技术,粮食产量有很大增长。手工业仍以青铜器、陶器、纺织为主,工艺水平比商代更加先进。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或钟鼎文,字体比甲骨文更接近现代文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和科学的研究已有相当水平,阴阳五行学说,以人为本的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的研究,都体现了中国的学术思想特点。

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用“烽火戏诸侯”之举宠幸美女褒姒,结果自食其果。公元前771年,当外敌入侵时,周幽王被杀。其子即位,是周平王。次年,平王迁都东都洛阳。历史上把迁都以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迁都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春秋

东周,即周平王迁都东都洛阳以后的周朝,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514年,传25王。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如果把西周、东周合在一起计算,周朝存在近800年。然而东周的500多年中,天子已经名存实亡,社会进入了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历史上把东周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的名称源于史书《春秋》。由孔子修订的《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后来史学界就借用《春秋》这个称号,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历时295年。

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势力此起彼伏,互相争夺霸权,引起不断的战争。中原地区先后有齐、宋、晋、秦、楚五国称霸,长江下游也兴起吴、越两国争霸。“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在争霸战争中,大国强国并吞小国弱国,实现了局部的相对统一和融合,也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到“春秋”结束时,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

春秋时期,冶铁业兴起,使铁器广泛使用,代替了青铜器,牛耕、水利建设等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产品的增加、土地私有制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赋税制度的确立。社会面临着重大变革。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大思想家老子、孔子及墨子等,军事家孙武等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私学已成为社会风气,改变了教育为贵族专有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也有了迅速发展,天文、数学、地学、农学、医学等都有薪的发明创造。

战国

战国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254年。战国时期,以战争空前激烈和频繁而得名。经过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前期,基本上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号称“战国七雄”。当时的强弱吞并和分化非常激烈,韩、赵、魏三国是由原晋国分裂而成的,齐国的国君也由姜氏转为田氏,东周的天子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推翻。七国为了富国强兵,由自己统一天下,先后进行变法,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面是废除和削弱贵族的特权,壮大国力,给平民以更多利益。经过变法,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地主和自耕农、佃农等。所以,史学界一般认为,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空前提高,不仅铁制农具和牛耕已成为主体,而且水利建设也大规模开展,出现了都江堰、邺城十二渠、鸿沟、郑国渠等大工程。冶铁、煮盐、纺织、漆器、陶瓷、车舟等实业都形成了很大规模。产品的丰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城、韩国荥阳等,成为商业繁荣的城市,各国都制造了各自的货币。

战国的思想文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儒、墨、道、法、名等诸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学的基础和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继老子、孔子、墨子等之后,成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这一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留下了千古佳作。史学、天文、农学、医学等也都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春秋和战国时期虽属政治上的分裂时期,但在思想文化上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这一高峰加快了统一事业的进程,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公元前221年,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取得胜利,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

秦,这里指的是公元前221年以后建立了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嬴政统治时期,迅速壮大起来。他于是发动了统一战争,攻灭了东方六国,统一了中国。秦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历时14年,传2帝,首都为咸阳。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项基本制度,是在秦朝初步形成的,如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实行中央集权,设立三公九卿等官僚机构,地方上设立郡县,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同时,秦朝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等,奠定了统一的社会基础,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秦朝还北修长城,抵挡匈奴入侵,南开灵渠,开发岭南,为壮大国力起了很大作用。秦朝注重实用文化,对农医科技一类书籍予以保护,汉字在这时期进入“小篆”时代。

但是秦朝频繁地征派徭役和兵役,加征赋税,并动用严酷刑罚,强力镇压,同时,对不同的思想观点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加以“消灭”,引起了国内矛盾的加剧。在秦始皇死后不久,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由刘邦率领的一支起义军攻到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两支起义军的首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战。刘邦最后战胜项羽,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王朝——汉朝。

汉朝从时间顺序上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历经211年,传14帝。因为在西汉建立前还有4年的楚汉之战,所以人们有时也把这4年算在西汉之中。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繁荣时期。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又通过改革币制,增加了国库收入,出现了经济繁荣局面。虽然汉朝初期,多次发生过地方势力的叛乱,刘吕两姓之争等政治军事斗争,但由于坚持统一的思想和力量占上风,所以叛乱被平定,政局趋于稳定,在出现了“文景之治”后,又迎来了“武帝盛世”。

两汉继承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并进一步加强,皇权被神化,统一局面得以巩固。农业生产高度发展,水利建设、治理黄河等都取得成绩,手工业和商业日渐发达。在对北方匈奴进行长期抗击后取得胜利的同时,又与西域各民族友好往来,疆域空前扩大,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关系,还出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两汉时期,儒家学说获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学上的“汉赋”创作达到高潮;史学上出现了不朽之作《史记》。科学技术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西汉后期,宫廷中“外戚”掌握了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但是王莽的“新朝”只存在14年,就在公元23年被农民起义所推翻。此后,又有农民起义拥戴的刘玄的“更始”政权存在(仍用汉朝名义),所以人们也常把这段历史放到西汉末年中讲。

东汉

公元25年,参加反对王莽的起义军将领刘秀称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他建立的王朝仍称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东汉从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历时195年,传13帝。

东汉在政治上继承了西汉的传统和政策,在短时间内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坚持了中央集权和全国的统一。东汉朝廷还下令解放奴婢,减轻赋税,社会重新稳定下来,生产得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科学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水路运输、整治河渠等都达到很高水平。蔡伦的造纸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华佗等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数学、史学、思想学等也有新的成果。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使中国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发展。

东汉末年,因为外戚和宦官专权,造成政治腐败,引发了黄巾军起义,继而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公元220年,魏王曹丕(曹操之子)取代汉献帝,建立魏朝,东汉灭亡。

三国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各占一方,造成割据局面。经过长期战争,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三国”之中,由曹丕建立的魏国,定都洛阳,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历时45年,传5帝。由刘备建立的汉朝,史称蜀国,定都成都,从公元221年至公元263年,历时42年,传2帝。由孙权建立的吴国,定都建业,从公元229年至280年,历时51年,传5帝。三国的历史虽然始于公元220年,但人们一般把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作为“三国”的起始,因为赤壁之战是造成“天下三分”的关键一战。

三国时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这其中很大程度是因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造成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一方面相互征战,一方面又要对付内部的纷争,政治一直不稳定。但为了壮大自己,三国也在自己的统治区加紧开发,这使得一些边远的地区得以有了发展的机会。

魏国在中原地区兴修水利,使农业得以恢复,冶铁和纺织也有发展。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文学主流有许多优秀作品,马钧发明的指南车已应用了齿轮技术。蜀国则在开发西南边远地区方面有很大成果,熬制井盐和蜀锦等手工业影响很大。吴国加速对长江中下游的开发,使原始面貌得以改变,水稻和桑蚕业发展很快,造船、制瓷、冶铁、海盐等产业也渐发达。吴国还派人到达台湾,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往。

公元263年,魏国派军队攻灭蜀国。公元265年,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氏取代曹氏称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80年,晋攻灭吴国。三国时期从此结束。

西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在历史上按时间顺序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先后定都洛阳和长安,从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历时51年,传4帝,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于公元280年派兵攻灭吴国,重新统一了中国。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朝代之一,虽然是统一的王朝,但内部纷争不断,尤其是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国力,造成后患。到了西晋末年,国内起义接连不断,割据又起,边境一带的匈奴、鲜卑等民族也趁虚而入,造成战乱不断。公元311年,匈奴人攻破洛阳,晋怀帝被俘;到公元316年,匈奴军队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

西晋时期,哲学上的清谈玄学之风盛行,并与佛教相融合,造成不小影响。文学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有很大成就,辞赋也有较好的成绩。史学、地理学则出现了名家名作。

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