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7853900000008

第8章 百年专制与斗争(3)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的重要军事行动。长征具有综合的、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是播种机,是工作队,是宣传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极为壮丽的篇章,也是人类史上的奇迹。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和中央苏区遭受严重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但这时的红军仍然在错误军事路线指导下,到湘江以西地区,已损失过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的主张。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在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军事领导权,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主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遵义会议后,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然后突然插向云南,抢渡金沙江,将围追堵截的几十万敌军远远甩在后面,为实现转移的战略目标赢得了重要机遇。此后,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于6月14日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从8月至9月,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反对、阻挠红军北上,并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反复斗争,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1935年10月19日,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于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其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迫使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一二·九运动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青年学生以满腔的青春热血,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于1935年12月9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5年11月成立了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12月9日,5000多名爱国学生拥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走在前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并且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包括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不得任意逮捕人民;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但是,国民党政府代表拒绝接受请愿书,愤怒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更多大学、中学学生踊跃参加,得到市民的热烈拥护。政府出动大批警察进行封锁镇压,用水龙进行喷射、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与军警英勇搏斗,百余人受伤。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举行总罢课。各校学生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组织,演讲、演出、报纸、传单等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开展。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学生再次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参加者超过万人。上午11时,在天桥广场举行盛大的聚会,会后游行队伍奔向东交民巷外交大楼举行总示威。

一二·九运动发生后,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大中城市相继爆发学生运动,各地下人也热情支持。全国抗日救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一二·九运动之后,有许多青年学生与工农相结合,走上革命道路。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一次爱国抗日的行动,是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因发牛在1936年12月12日,所以也叫“双十二事变”。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蒋介石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置民族危机于不顾,一味发动内战。蒋介石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到陕甘一带,逼着他们进攻红军。但这两支部队的首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对日本侵华切齿痛恨,决心爱国抗战。蒋介石12月4日亲自飞往西安督战,张学良恳切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番“苦谏”遭到蒋介石拒绝。12日,张学良、杨虎城指挥部下在西安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对陈诚等人实行武装囚禁;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西安事变的发动震惊国内外。中共中央接到张学良、杨虎城电报,作出促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由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奔赴西安。周恩来一行抵达西安,分析形势,力陈主张。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来到西安。通过各方谈判,迫使蒋介石于24日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合作,对于挽救民族危亡,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却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杨虎城后被蒋介石监禁、杀害;张学良被长期囚禁。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已永远彪炳史册。

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的生产自救运动。1939年,解放区军民既要抗击日寇的疯狂“扫荡”,又要承受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经济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中共中央确立“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展起来。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艰苦奋战3年,克服重重困难,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槐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民主政府机关、学校既动手生产,也发展经济,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各级党政干部率先垂范。大生产运动的健康发展,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人的封锁,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进行的和平谈判,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为期43天。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期间连续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实际上是蒋介石的一种“和平攻势”,以获得充足的时间准备发动内战。中共中央认为,应当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8月28日,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本来并没有和谈诚意的国民党方面没作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谈判期间,蒋介石派重兵向上党解放区发动进攻,对谈判进行拖延、干扰,对中共方面施加种种压力。10月10日,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在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上阐明了双方的意见,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仍存在着严重分歧。1946年6月底,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双十协定》被彻底撕毁了。但重庆谈判对于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立场和反内战求和平有重大意义。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也是一场胜利的人民战争。

战争的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方针。经过8个月战争,迫使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至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已经全面处于被动地位。

战争的第二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力。1947年6月10日晚,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把战场向国民党统治区转移。战争迅速朝有利于人民方向发展。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被基本消灭。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继而,人民解放军开展向中南、西北、西南的大进军,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从1946年7月至1950年5月,在3年多时间里,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被迫逃到台湾,解放战争以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先后在辽沈、平津、淮海地区展开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军事战略行动,是在战略反攻阶段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胜利进军,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解放战争第三年,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要变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人民的各种斗争,进一步使国民党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战略反攻的大决战。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歼敌47万2千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中原地区歼敌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北平、天津地区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北平、天津以至华北地区获得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显示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创造了多种战法,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战斗,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毁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占领南京并推翻蒋介石统治的重要战役。是三大战役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消灭了一半以上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南京政府岌岌可危。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新年献词,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将战线收缩到长江一线的蒋介石,企图依靠长江天堑挽救危局。人民解放军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于1949年4月20日晚,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多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月构筑的“长江防线”毁于一旦。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此后,人民解放军胜利向江南各地进军,继而解放了全中国。

第二条战线

第二条战线,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这场运动与军事战线的斗争相配合,并有力地支援了军事上的战争,所以被称为“第二条战线”。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各行业人士参加的运动。以“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为主要口号。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并在统治区内实行白色恐怖。昆明的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积极投身反内战反独裁运动,先后在7月遭特务暗杀。这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民主运动。1946年6月,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和学生们组成和平请愿团,由马叙伦等率领,到南京请愿,遭到镇压,引起了全国震动,民主运动更加高涨。1946年8月,上海3000多摊贩上街请愿,要求释放被捕同仁,被当局打死打伤多人。上海各界纷纷表示同情,谴责当局暴行,群众运动又起高潮。北平“沈崇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大中城市又掀起抗议运动。随之而起的是教师罢教、工人罢工。这些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促进了人民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