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无比的中国语言
7854200000012

第12章 《广韵》姓氏来源与郡望音读研究(3)

贠,王问切,姓也。《前凉录》有金城贠敞,唐有棣州刺史炱半千。

列TID《切韵》断片二、斯6176残片《廿二问》、《王三·去问》、裴务齐本皆不见“贠”字。简本《广韵》仅“姓也”二字,删后十七字。

此姓《姓纂》收入平声文韵,切韵系韵书问韵皆不收此字,《广韵·平文》“又音圎,又音运,姓也”,故于问韵增其姓氏之又音,是乃《广韵》之体例使之然。《辩证·去问》云“见上平声”,恐参照《广韵》而列。

“贠”南北音之差异,参见上文。

训,许运切。诫也。男曰教,女曰训。又姓。五。

列TID《切韵》断片二不见此字。斯6176残片《廿二问》:“许运反。三加一。”《王三·去问》增“教也”之义,收字仍为四字。裴务齐本同。简本《广韵》未删一字。

今存《姓苑》《姓纂》不见此姓。《姓解·十七言部》:“训,《周礼》有训氏,掌四方之政。后以为姓。”无人名实例,恐与《广韵》同一来源。

奋,扬也。鸟张毛羽奋霍也。又姓。《左传》楚有司马奋扬。

列TID《切韵》断片二“奋”下仅一“扬”字。斯6176残片《廿二问》残不见此字。《王三·去问》释义作“扬”,即“扬奋”。裴务齐本增引《说文》,后又有“鸟张毛羽也”,是为《广韵》所本。简本《广韵》删“又姓”后八字。

《姓纂·二三问》:“毕奋之后,一云芮伯奋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后列扶风、河南二郡望之姓名,此皆万姓之文,馆臣辑录误置。《姓纂》“奋”姓当应误置而散佚。《姓解·一三三臼部》:“奋氏,出《姓苑》。”楚司马奋扬事见《左传·昭公二十年》,若《姓苑》原文不涉及司马奋扬,疑《广韵》据依《姓苑》而又补以《左传》名字。

奋扬郡望在楚。

据《辩证》卷三二,有复姓“问弓”“问薪”二氏,谓“出《姓苑》”,又《氏族典·四七七》列单姓“汶”,云“见《姓苑》”。此皆允可收录,而本韵未收。

八物

,分勿切。姓也。汉有九江太守修。

斯2071、伯3694残卷均不收此字,《王一》物韵残不明,然《王三·八物》亦不收此字,推知《王一》或亦未收。裴务齐本分物反下收“,姓”。蒋斧唐写本《唐韵》作“姓。汉有□□太守□”。简本《广韵》作“姓也,汉有修”,删四字。

《姓纂》卷十、《姓解·三一邑部》同。洪迈《容斋五笔·风俗通》引应劭书中之希姓有“九江太守荆修”。严耕望以为修、荆修当即一人,、荆形近,严说甚是。《姓纂》当从《风俗通》来,而《广韵》则承自《唐韵》。然与荆以何者为是?按,荆氏后世颇有其裔,似非希姓。洪迈既转录应书之希姓,恐以“”姓为是。且《广韵·平庚》“荆”下引燕刺客荆轲,于此同时引录“修”,不应有误。

,非母物韵。《玉篇·邑部》:“,彼冀切。鲁季氏邑。《论语》作费,或作。”《集韵·去未》作芳未切,敷母。又《去至》兵媚切,帮母。字亦作“、费”。九江太守修是否鲁国季氏邑人,无征。《路史·国名纪丁》:“弗、费、,今河南缑氏滑都也,与鲁费异。”若有以地为氏者,是河南偃师东南有此姓。《侯马盟书》委质类盟书中亦有姓“”之被诛讨人,是山西晋国区域内亦有此姓。缘此知春秋晚期以前,姓之人已遍布各地,且可能来源不一,故一时难定其方音之声纽对应。

郁,纡物切,又姓,出《姓苑》。欎,俗。

斯2071、伯3694残卷皆作“迂物反”,《王一》物韵残不明,《王三》收此字,然释文五字被涂抹,无法辨认。裴务齐本作“勿反。木丛生古郁。五”。均不收姓氏义。蒋斧本《唐写本唐韵》作“又姓。出何氏《姓苑》。纡勿反。六加一”,“姓苑”旁又用两小圈圈去。简本《广韵》同泽存堂本,四库本《重修广韵》(繁本)此处删去“出《姓苑》”三字,适与简本相反。周、余未有校记。

《姓纂》卷十:“见《姓苑》。”《姓解》同。是《广韵》或直接录自《姓苑》,或转自《姓纂》。

尉,纡物切,《说文》作尉。从、火。持火所以申缯也。亦姓,古有尉缭子著书。又虏复姓有尉迟氏,其先魏氏之别尉迟部,因而氏焉。单姓尉,唐有将军尉迟敬德。又於魏切。

斯2071、伯3694残卷、裴务齐本皆不收此字,《王一》物韵残不明,《王三·入物》作“尉,人姓”。尉、尉字形及引《说文》之误,余乃永有校记,不赘。蒋斧《唐写本唐韵》无《广韵》前面之释义,唯有姓氏义,云:“姓,古有尉缭子著书。又虏复姓有尉迟氏,其先魏氏之别尉迟部,因而氏焉,后单姓尉。又音慰。”简本《广韵》作“虏”作“夷”,删去“其先魏氏之别尉迟部,因而氏焉。单姓尉”及“将军”十八字。

《广韵》姓氏义明显从《唐韵》来。所不同者,蒋本无“魏”字,疑传抄时脱漏;蒋本“单姓尉”前有“后”字,于文通顺,当是《广韵》所据本《唐韵》或转录时脱漏;“唐有将军尉迟敬德”一句,亦应是《唐韵》以后笺注本或陈彭年修订时所加。慰,《广韵》于胃切,在《去未》,于魏切即于胃切,《广韵》将“音慰”改为反切,出于体例之需要。

《广韵》承《唐韵》,《唐韵》将尉氏和尉迟氏并作一音,殊误。《广韵·去未》于胃切“尉”下引《说文》与纡物切同,下有:“又尉氏县,郑大夫尉氏邑也。亦云郑之别狱。又姓。《左传》郑大夫尉止。”是于尉切下已收姓氏“尉”。《姓纂》卷八“尉”下云:“郑有尉止、尉翩。先贤尉缭著书,号《尉缭子》。”《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盖即此人。《辩证》卷二九云:“或曰尉音郁,误矣。今京师开封府尉氏县,即当时之地,安得音郁?”《王一》《王三》“尉”下均注“理”,盖狱官。是知单姓“尉”《切韵》以来皆读于胃切,不当与复姓“尉迟”及改复姓为单姓之“尉”混置于纡物切之下。

《姓纂》卷十:“尉迟,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至孝文时,改为尉迟氏。”《姓纂》卷八:“尉,河南:《官氏志》,北方尉迟部,如中华诸侯也,魏孝文改为尉氏。”两条重出而异文。按,宋赞宁《高僧传·义解·唐窥基》“释窥基……姓尉迟氏……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是与《姓纂》同一来源。姚薇元据《晋书·乞伏国仁载记》,考定尉迟部落原居大非川,即今青海布哈河,在吐谷浑境内,“为吐谷浑所属部落之一,或东降代魏而为属部,即尉迟部氏;或西征于阗而为统主,即Vijaya王朝”。他认为“代郡尉迟氏与于阗尉迟氏虽地望各异,实则同出一族也”。《魏书·官氏志》:“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姚薇元亦就史传、石刻互证,知尉迟苟人即尉元,尉迟纲、尉迟迥即尉纲、尉迥,尉迟长命即尉长命,佐证尉迟氏后改为尉氏乃实有其事。尉迟部落既为Vijaya王朝,系音译词,则尉迟氏亦为音译词,当时汉人用“尉迟”对译,可知古代吐谷浑境内,即今青海布哈河一带及代京,即今山西大同一带语音读于胃切之“尉”为纡物切。两地之尉迟氏后改为尉氏,亦当读纡物切之音。它与春秋郑邑,即今河南开封读于胃切之尉氏族非一类,音亦不同。后各族迁徙频繁,郡望界划泯灭,唯“尉迟”之“尉”仍保持纡物之音,而单姓之“尉”,两族之音读已淆乱难辨。

屈,九勿切。屈产,地名,出良马。亦姓。楚有屈平。又音诎。

斯2071、伯3694残卷、《王三·入物》、裴务齐本皆不收此音,《王一》物韵残不明。蒋斧《唐写本唐韵》九勿反,释云:“屈产,地名,出良马。亦姓。又音诎。加。”简本《广韵》未删一字。

比勘释文,《广韵》显系抄录《唐写本唐韵》文,而加“楚有屈平”四字。《姓纂》卷十:“屈氏,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三闾大夫屈平字原,屈正,其后也。”屈原系家喻户晓之人,故未必定据《姓纂》补。

屈,区勿切。拗曲。亦姓。又虏复姓,屈突氏。又羌复姓,有屈男氏。

斯2071、伯3694残卷作:“区物反。又居物反。二。”《王一》物韵残不明。《王三·入物》作“区物反。又人姓。四”。裴务齐本同斯2071,唯“物”作“勿”。蒋斧《唐写本唐韵》作:“拗曲。又虏复姓,屈突氏。羌复姓,有屈男氏。”简本《广韵》作:“拗曲。亦姓。又夷复姓,屈突氏。三。”“虏”改“夷”,删“又羌复姓有屈男氏”八字。

前期切韵系韵书无姓氏义,王仁昫补入姓氏义,至孙愐则更增复姓。《广韵》明显综合《王三》和蒋斧本《唐韵》二书而著录楚公族屈姓和复姓。今存诸姓氏书不提此姓出《姓苑》,或何氏未录。然则《唐韵》或直接源于《官氏志》。《魏书·官氏志》:“屈突氏,后改为屈氏。”故以屈突为北虏之姓。至屈男氏,《姓解》《辩证》以为出《官氏志》,今本《官氏志》不见此姓。《氏族略》谓为关西复姓,“不详所出”。屈男氏亦作屈南氏。《姓纂》卷十云:“屈原裔孙仕后魏,魏重复姓,以自南来,乃加‘南’字,或作屈男。”姚薇元以为此“显系望文生义之说,不足据。后魏仕宦自南来者颇不乏人,从无一人于原姓下加‘南’字者,何独屈姓乃尔”,姚氏指出此乃“羌姓之音译耳”,是为确说。关中羌族麇集地渭北一带,北周保定四年(564)刊刻之《圣母寺四面造像碑》,有屈南氏,钱大昕曾据《广韵》考定其为羌姓,马长寿又立足于关中部族,搜辑相关碑铭作专门研究,并钩稽清及民国县志中姓氏予以印证,可以确定屈男氏系羌姓。姚薇元复据《后汉书·南匈奴传》,“疑屈男即屈兰之异译,乃匈奴治下之羌族部落”。南与兰,即泥母与来母,方音中自有对音者,故姚说颇可致思。《唐韵》在《姓纂》前,固无从循《姓纂》之曲说,而必另有所本。《广韵》参考《姓纂》,不从其屈姓南来说,而承袭《唐韵》以为虏姓、羌姓,亦可谓善择。

《广韵》屈字兼收九勿切和区勿切二音,声母有见、溪之别,发音方法有不送气和送气之异。追溯其源,斯2071、伯3694残卷皆在“区物反”下云“又居物反”,是以送气为正音而不送气为又音。《广韵》因又音“居物反”而另立“九物切”,此体例所需,其将楚国屈姓属之此音,亦前有所承。《经典释文》“屈”字数十见,其音有丘勿、居勿、求勿、君勿、其勿等,一时颇难辨析,细而理之,尚可得其仿佛大较之分别。如卷二一《公羊音义》有六条,依此为:“屈完,居勿反”、“屈产,具物反”、“屈完,居勿反”、“屈貉,居勿反。又音厥”、“屈建,居勿反”、“屈银,并如字。二传作厥憖”。《释文注解传述人》载为《公羊》作音者唯李轨和江悖,李湖北人,江河南人,一南一北,其见、溪之音并存者,应是李、江各本南北之音所注。卷二七《庄子音义》“狂屈,求勿反。徐又其述反”。《释文》所录为李轨和徐邈之音,邈,东莞姑幕(今山东安丘东南)山东人。以“徐又其述反”思之,则“求勿反”似为李轨音,是李轨读溪母而江悖读见母。卷二五《老子音义》“屈,丘物反。伪也”,《释文》所录为戴逵音,逵谯国(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乃楚音之遗,适可与李轨音相印证。卷二二《谷梁音义》五条,“屈完,君勿反”二条、“屈产,其勿反。又君勿反,地名也”、“屈建,居勿反”、“屈申,居勿反”。《释文》未载作音人,其作注而有可能并作音者有徐邈、徐干、范宁。干,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县东南)人,三人占籍皆长江以北。而《穀梁》六音中五条见母,一条群母。群母与前《庄子音义》徐“其述反”相合,正徐邈乡音。群母上古不送气,适与见母相近。归而论之,北方读见,楚地南方读溪,其大较如此。

《姓纂》卷十有单姓“第”,复姓“屈侯”“不更”“不蒙”“不夷”“佛图”“弗忌”“勿忸于”计八姓,其中“屈侯”收于“侯韵”“侯”字下,“不夷”即“墨夷”,收于《平脂》“夷”字下,其他六姓本韵未予收录。《姓纂》为《广韵》主要参考书,何以不录此六姓?盖以诸姓有舛讹混淆之失。《辩证》卷三七引录《潜夫论》复姓“不第”,本韵亦未收录。清汪继培据《路史后纪》罗苹注、《史记·鲁世家》徐广注,以为不第、不更、不夷、不茅诸姓氏字形纠葛有误。可见《广韵》在收录时,亦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