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
7854700000056

第56章 尊师之礼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荀子说:“君子隆师而亲友。”关汉卿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尊师的传统,尊师礼节至今被我们所传扬,国家规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尊师重教礼仪

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是《礼记·学记》,书中记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中国古代对于尊师有一整套严格的礼数法度。《礼记·曲礼上》载:“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意思是学习之礼,只听说到老师处学习,没听说让老师上门来教的;懂礼的人,只听说别人主动来学,没听说主动去教人的,足见师道之尊。师生相处,尊师的礼数套路严格细致。诸如出行、站立、路遇、谈话、饮食、穿戴等都有详细的条目规定。比如跟老师出行,只能尾随其后,不可越过老师而与旁人答腔说话。在路遇老师,要快步向前,先站正了,再拱手向老师表示敬意;老师问话就答,不问速退一侧。在座谈或筵席之间,面前倘有老师的书籍或琴瑟等,应跪着把它搬开,切不可抬脚跨过。陪老师闲坐,老师问事,要等老师说完才回答;向老师请教时要起立。老师召唤时,答应不能用“诺”,而要用“唯”来回答,并且立即起立,以示恭敬。

中国古代有一整套严格的避讳制度:子孙要避讳父祖之名,百姓要避讳官长之名,臣民要避讳君主之名。可是,严格礼制下也有不必避讳的情况:一是《礼记·曲礼上》载:“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也就是说,除了在被古人看作是头等大事的祭祀时,面对着诸神或祖宗英灵,可以不必避讳外,那就是在诵读《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之时或教师教学之际可以不必避讳了。显然,这也是给予教师的一种“特权”。

周朝“礼崩乐坏”,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一般平民有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

程门立雪

北宋才子杨时,中了进士后,放弃做官,继续求学。杨时仰慕当时的大学问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杨时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杨时已经40岁,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约同学游酢冒着凛冽的寒风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当他们来到程颐家,见老师坐在椅子上已经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在门外等候。当程颐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程颐忙把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这个故事成了成语,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